(一) 爱上雍正
我对历史某个人物,或者某个事件的兴趣产生都是偶发性的。某一个场景、一本书、或者一部电视剧可以点燃我这种兴趣。接着我就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资料,正史还是野史记载的都不放过。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我的偏好十分明显。一般像唐明皇、康熙、乾隆这类的英明之主,他们所有的生平都让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人物,我虽熟悉,但反而无法提起兴趣。喜欢探求一番的,都是那些具有复杂的人性,或者是极具特色的历史人物。
清世宗雍正皇帝,本身并不是我喜欢的皇帝。尽管历史给他的评价是一位英明之主,可惜这位皇帝在我受到大量小说、电视剧的影响下,印象里依旧是暴戾,严苛和残忍。他英明不如康熙,才学不如乾隆,多情不如顺治,这样的一位皇帝,本身确实难以吸引普通人的目光。然而让我忽然间对他发生了浓厚兴趣的原因。竟然是无意中在一论坛里,看到他在奏折里的一段朱批。这是雍正皇帝的弟弟和硕怡亲王允祥的一份奏折,这怡亲王允祥与雍正皇帝虽然是同父异母,但两人之间的兄弟感情,却是非常深厚。
允祥奏折原文如下:切臣等于二十二日恭折请安,皇上批曰:朕躬甚安。臣等见此,喜悦之至。且又谕曰:尔等安好?臣等见此,不胜感戴。臣等皆系承蒙皇上隆恩之人,又叠沾嘉谕恩泽,何胜欢忭,委实安好。圣主办理天下之万事,而臣等遵照训谕尽行游猎,除沾恩之外,并无他事。皇上若不为我众奴才而圣意有所忧虑,则我众奴才之福矣。谨此顶戴具奏。
雍正看了后,朱批写着:“朕躬甚安,尔等安好?朕确为尔等忧虑。所忧虑者,当尔等肥壮而返还时恐怕认不出来也。”从这朱批里可以看出,皇帝不但关切问候对方,还十分诙谐,担心对方变的太胖,以致于认不出来。后来又回复怡亲王允祥的奏折里还写着:“朕躬甚安。尔等安好么?对发胖后不堪寓目之事,尔等丝毫勿虑,尽量发胖,愉快而回。惟独马尔赛回来时,恐其马力不支,朕委实为之悬念。著怡王选备二匹脚力强而能支撑之马,以赏赐于马尔赛。倘若尚未发胖,则毋庸赏赐。”大意是担心怡亲王允祥太胖,导致马力不支。
看了这份雍正皇帝的朱批,让我着实十分意外。印象中那个严肃,据说未继位前素有“冷面王”之称的雍正怎么可能会有这么风趣诙谐一面。这着实让我意外了一把,对他的兴趣就这样油然而生。
于是,开始收集资料。除了清史学家杨珍女士关于雍正皇帝的一些学术著作外,还有易中天的《品人录》,以及冯尔康先生的《雍正传》。甚至还恶补了作家二月河的《雍正王朝》以及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甚至连《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等言情小说也没放过。当然看过之后,觉得二月河小说虽然写的比较成功,但仍免不了信口开河之嫌,里面个别荒诞的情节让我郁闷了一个下午。至于那部很红的网络言情小说《梦回大清》,讲的是一个现代女孩穿越时空,和雍正帝胤禛、允祥的爱情故事。因为内容比较肤浅,我也是一目十行的看了一遍。看了后十分后悔,又觉得有点可笑。历史上真正的雍正皇帝一下子成为爱情小说的男主角,实在是接受不了。最重要的是,很明显是以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基础上写的,更无新意。但冯尔康先生的《雍正传》则不同,这本书被认为是一部比较尊重历史的专业著作。非常值得一看。
在看了雍正帝跌宕起伏,励精图治的一生后,对这位勤政到近于自虐的皇帝产生了很强的怜悯之情。毕竟中国历史上,像他这样,明明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却偏偏一直遭人诋毁和唾骂的不多。我觉得《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虽然是根据二月河的作品改编而成,但其水平是在小说之上的。起码大致的结构和情节,与历史真相比较接近。值得一提的是,看了真正雍正皇帝的画像,我忽然觉得唐国强扮演的雍正皇帝,与历史上真正的雍正竟然有三分相似。当然,电视剧对雍正这个人物还是过度的美化了,真正的雍正皇帝并没有这般完美。但也就是因为他的不完美,才更具有一种真实感。
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清朝的前期的几个皇帝,都拥有一大堆粉丝。我在收集一些资料的过程中,认识了这样的一批人。她们都是对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灌输了强大的热情。甚至会专门为他建个网站,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各种资料。其中包括一些比较难找的,较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她们对自己喜欢的这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甚至是爱好,外貌、诗词都耳熟能详。她们都是一个人的历史学家,其专注和热情非我辈能及。
(二)雍正其人
清世宗雍正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胤禛(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9月2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
根据朝鲜来使的记载,雍正皇帝身材高大,眼大嘴大,声音洪亮,语速很快。而且喜怒形于色,会侃侃而谈,并没有多少皇帝的架子。
在写标题的时候,我就思索着用一个怎样的标题,以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后来觉得这莫过于“孤苦”这两个字了。很多人人也许奇怪,堂堂一位皇帝,君临天下,怎么会算得上孤苦呢?然而我觉得,这恰恰是雍正皇帝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位帝王之处。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这个“孤”字。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里,一直都是处于一个众叛亲离的场面。不但他的兄弟反对他,连他的儿子加入这个反对他的团伙。甚至他的母亲因为偏爱十四阿哥,而跟他关系紧张。又因为他向来严苛,在臣子中素来没有好形象。再加上曾静对他的污蔑,给他列下了十宗大罪。导致他数百年下来,一直遭人唾骂。他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没有哪个皇帝像他那样,几乎终此一生都处于风口浪尖之中。其次再说这个“苦”字。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即便英明伟大如康熙,比起勤政来也不如他。比如说他一天只睡三四个时辰,每天批阅的奏折达万字左右。大家想想,年复一日,即便我们每天都用电脑打一万字,也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何况古人都是用毛笔写的。有评价说雍正皇帝是活活累死的,其实并不为过。
雍正皇帝是一个对人性有洁癖的人。对方的好,固然会记得,但坏的地方也绝对不会宽恕。他惩治贪官,肃清反对他的党羽,都手段狠辣,毫不留情。不过,这一特征,却也并非完全就是缺点。也就是因为他的严苛,康熙末年的腐败之风才得以改变,亏空的国库也开始充盈起来。雍正在没当皇帝之前,就有素有不讲情面的风格。任何事情公事公办,不偏不倚,也绝不姑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恰好表明了他性格比较正直,因此眼里容不进沙子。另外,他素以圣人自居,也同样这般要求别人。对于有违圣人之道的行为会勃然大怒。
雍正最遭人骂的莫过于他对自己兄弟的迫害。但古往今来,帝王弑父杀兄的故事举不胜举。雍正只是未能例外而已。他算不上一位仁君,因为除了少数的几位兄弟之外,大多数的都下场悲惨。不过,后人也把很多与他无关的罪强加于他的头上。比如大阿哥和废太子,这些都是康熙皇帝囚禁起来的,与雍正皇帝无关。雍正皇帝真正迫害的就是三阿哥、八阿哥、九阿哥,以及他同母兄弟十四阿哥。但奇怪的是,这几位兄弟雍正都没有真正杀掉,只是囚禁起来。从当时的形式来看,这些阿哥不服他的继位,因此在言语上,行动上只怕对他这位皇帝并不是太尊重。很多事情上都触动了雍正皇帝的威严,因此成了他的心腹之患。作为皇帝,一切威胁到自己统治的人自然不会容纳。八阿哥在雍正登位后,先是不但保持了亲王的爵位,还交给了他朝政大权。最后再找了一些错,定了几项大罪,把他们囚禁起来。我想,在当时那个情景下,如果这些兄弟能够安分一些,忠心一些,或许雍正也不会这样对待他们。可惜这几位皇子,各个都自视过高,又有一定的财力和势力,自然没把皇帝放在眼里,阳奉阴违,背地里又笼络人心,诋毁皇帝。雍正自然不会容得下他们。
然而,雍正皇帝也并非只有严苛的一面。他的另外一面却是风趣、率性,甚至是柔情。他让画师根据自己的想像,画出各种自己休闲玩耍的样子。最不可思议的是,他喜欢穿汉服,并让画师画下来。而且他还亲自给自己的后妃设计服装。在他写的朱批里,与皇弟、大臣经常会开开玩笑,甚至推心置腹。偶尔也会也会发发牢骚,诉诉苦。他对人才的破格提拔,也展现了他率性的一面。这点来说,他有点像他的祖父,清世祖顺治皇帝。尤其是喜怒无常,这点都像顺治。说到柔情,雍正皇帝则表现在对他的弟弟怡亲王允祥的态度上。相比于对其它兄弟的严酷,对待怡亲王允祥则简直是另外一个极端。康熙在世时,怡亲王允祥还只是个贝子,雍正登基后直接加封为亲王。一个皇帝所有能给的殊荣,雍正几乎都给予了他。他对怡亲王的信任,几乎十年来如一日,从没动摇。怡亲王病重时,他都亲自探望,还赐名贵药材,寻名医为其医治。甚至在怡亲王去世后三年了,他还写出声泪俱下,情真意切的诗歌和祭文来怀念他。某历史论坛里,有人问雍正最爱的人是谁。我开玩笑说就是怡亲王,这是兄弟手足之爱,也是患难之情。从雍正皇帝和怡亲王之间奏折里可以看出,他们不但是君臣,也是兄弟、好友、知己。怡亲王的去世,对雍正皇帝是一个很严重的打击。常言道“兄弟如手足”,但为了某种利益或目的,反目成仇的也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帝王之家,胤禛与胤祥的这一对君臣兄弟的亲密无间可谓是千百年一遇,其感情的深厚程度也是非常难得。
此外,雍正皇帝的性格里,还有天真的那一面。比如曾静案,曾静所列出的雍正十大罪证,肯定里面很多不是事实。一般的皇帝也就是惩治曾静,彻查案子。可雍正皇帝倒好,把曾静列给他的十大罪状居然逐个的解释了一番,还印刷成书。交付民间广为阅读。一般的平民本来对这宫廷斗争是不知情的,这下倒好,从雍正的解释里反倒是一清二楚。而雍正皇帝本身那十大罪状,不但没有解释的过去,反而越描越黑。
(三)雍正之谜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宿命,清朝的皇帝居然大都死因有疑。顺治皇帝是否出家,是否得天花,或者是自杀。康熙皇帝是不是被毒死,到雍正皇帝的暴亡,无不是疑云重重。而且,清朝的疑案又特别多,光一个雍正就占了两条。那就是雍正篡位之谜,和雍正死亡之谜。
首先来说说雍正篡位之谜。在探究这个谜底之前,不妨先揣摩一下康熙皇帝到底想把皇位传给谁。在康熙末年,原本受器重的八阿哥已经彻底失宠。所以真正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只有四阿哥雍亲王,和十四阿哥胤禵。因为遭遇太子的两度废立,康熙皇帝已经心力交瘁。他一直没有再设太子的原因,无非是想避免兄弟相争,对他心目中真正的继承人也有保护作用。所以在废太子后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康熙皇帝从来没有要把皇位传给哪位皇子的表现。这是他刻意的,让大家猜不到他的心思。但从种种迹象表示,他本意就是传给雍正的可能性非常之大。首先雍正是他亲自抚养的,除了废太子外,较其他皇子深厚。其次,康熙晚年雍正的表现较为令他满意,即没加入党羽之争,也貌似不乐于皇位。而且前后两三次让他代替自己祭祀。在康熙病危前几天,也曾三次召他到畅春园。另外,有说法是康熙因为喜欢雍正的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所以把皇位传给雍正。我觉得康熙这样的英明之人不会冒这么大的险,但他对弘历的喜欢倒是真的。这却也正好可以增加雍正继位的筹码。而最重要的是,康熙在年老多病的时候,却把十四阿哥派到西北,若说真要传位给他,更加立不住脚。而且十四阿哥之前也是属于八爷党的,这点康熙很清楚。而康熙对朋党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的,如果真的要传位十四阿哥,那不就等于认同了当年的八爷党了吗?他封了十四阿哥 “大将军王”,临行前举行的仪式规格也相当高。这让很多人都认定,康熙是要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可仔细想想,康熙多年来刻意的从不表示要把皇位要传给谁,如今却这般明显的表现器重十四阿哥,这不是等于告诉别人皇位的继承人是谁了吗?所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转移视线。康熙皇帝真正要传位的人,绝对不会是十四阿哥,而是雍亲王。且不论这儿“大将军王”只是个虚名,十四阿哥当时还只是个贝子,没有正式郡王或者亲王的封号。封了这么一个“大将军王”其实也是对不把皇位给他的一种补偿。
所以,我觉得雍正是合法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很大。不过,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无诏继位。也就是康熙一直没有明确的说要把皇位给谁,然后雍正通过一些手段,把皇位据为己有。这个可能性也很大。因为康熙病危后,忽然又短暂的好了起来。可能康熙认为还不到说继承人的时候,故一直没有明确的遗诏。两百多年下来,大家之所以质疑雍正继位的合法性,无法是雍正继位后的种种表现来猜测的。比如前面说的,迫害对他皇位有威胁的兄弟。以及对当时的几个见证人的处罚,北京城的戒严,雍正死后不与父亲康熙葬在一起等等,都被认为是他篡位的证据。但我觉得,这些固然是些可疑,但都还是可以解释的过去。凭此就断定是篡位,只怕证据远远不足。比如说隆科多,按说此人是最知道真相的。但雍正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囚禁起来。如果隆科多真的知道雍正篡位的天大的秘密,囚禁起来毕竟还是冒风险的,不如直接杀了好。至于民间说的改遗诏,毒死康熙等,都已经经过历史界的证明,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再说说就是雍正的死亡之谜。最流行的是野史上说是被刺杀而死的。这其实不太可能。雍正晚年由于过于操劳,体弱多病。所以痴迷于炼丹药,历史界普遍认为,他是服药过度,中毒而死。因为他当时死的突然,据说还是七窍流血,因此中毒的可能性极大。
(四)雍正的爱情
不管荧幕里,还是小说里,都赋予了雍正皇帝很多版本的爱情故事。主要是分两种,一种是恩怨情仇型,比如电视剧《君临天下》,或者是吕四娘的故事等等。都是夹着深仇大恨,最后雍正被刺死等。还有一种就是兄弟间三角情缘。比如二月河的《雍正王朝》,以及《步步惊心》、《梦回大清》等等作品。大致是与十四阿哥,或者十三阿哥的爱情争夺。不管这些电视剧也好,文学作品也好,把雍正皇帝的爱情故事写的多么的悱恻缠绵。历史上真正的雍正皇帝,却是一位勤于政事,不好女色的皇帝。尽管他一样有特别宠爱的妃子,可与他的江山社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雍正皇帝的后妃相比与清朝的其它皇帝都是比较少的,所以他的儿女的人数也不是太多。他最宠爱的莫过于是大将年羹尧的妹妹,也就是年贵妃。可这里面也多多少少有点政治因素在里面。雍正皇帝一生,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励精图治上,因此,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展开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我在前面说过,雍正皇帝某些地方不像康熙,却有点像顺治皇帝。都是喜怒无常,但至情至性。但雍正皇帝跟顺治帝最大的不同就是,顺治皇帝为了最心爱的人可以放弃江山,不惜要出家为僧。但雍正皇帝则绝对不会,因为在他的心里,最爱的只有是江山。
(五)雍正的功过
日本史学研究者佐伯治曾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若无雍正整饬,满清恐早衰亡。” 这恰好说明,雍正皇帝对于整个康乾盛世,是起着关键作用的。说他的政绩之前,我想先说说,雍正这位皇帝,其实也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也绝对是一位英明之君。可为什么几百年下来,他总是遭人唾骂,硬生生的把他塑造成一个暴君的形象。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在雍正统治的十三年里,他的改革,触动了很大一部人的利益。而中国自古的书籍的撰写,又恰恰是掌握在这里人的手里。
雍正最著名的功绩,就是对国家赋税的改革。也就是“摊丁入亩”。雍正之前,赋税是按照人头来收。也就是不管你是否有土地,有多少人,就收多少的人丁税。这样很多本来就没有土地的农民还要缴纳大量的赋税,苦不堪言。雍正继位后,改为按照土地的多少来收税。这样本身土地很少,或者没有土地的农民就可以大大减负。而那些拥有很多土地的地主、官绅则要交很多税。这一措施对地主阶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无疑是重重的削弱了他们的财政来源。这伙人能会不憎恨雍正皇帝吗?“摊丁入亩”是我国历史重大的赋税改革之举,在整个历史来看,都有重大的意义。另外还有个政策,凡是考取功名的人也可以免税,到了雍正年间,也取消了读书人这一特权。历史上的书自然都是读书人写出来的,那么自然也不会写雍正什么好处。
其次是耗羡归公。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说: “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经过这个措施,那些官员无法从中获得利润,自然对皇帝不会有多少好感。
还有就是改土归流。当时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这个改革过程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这些人对雍正肯定只有仇恨而已。
最后,雍正皇帝还有一个重大的历史功绩就是“开豁贱籍,立为良户”。从很早开始,中国已经形成贱民制度。这些“贱民”主要包括奴婢、佃仆(地主的仆人)、雇用的工人,青楼女子以及没被社会承认的乞丐之类的。这些“贱民”从事各种比较低下的职业,没有社会地位,甚至没有人身自由。也被限制不能从事大多数的职业。雍正皇帝用了很大精力,解放了这些贱民,让他们可以与普通贫民一样,可以从事各种行业,甚至可以为官。这样肯定会导致很多人不满,想想,自己的奴才都当官了,自己肯定不好受。所以这一部分人对雍正皇帝肯定也是诸多不满。
就是因为雍正皇帝的这一系列措施,最终得罪了文人、大臣、地主、官绅这些阶层的人。而且传承中国文化的,也大多是这一些人。由此来看,雍正皇帝被千古唾骂就不难解释了。
除了以上重要改革,雍正皇帝还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历史功绩。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惩治贪污、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这些对中国的统一和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当然,作为一位封建君主。他也有着过失,他性格上的缺陷必然导致在治国方面的一些片面。凭喜好办事,在惩治大臣上不够公平。在改革过程中也急于求成,好大喜功。兴了几次文字狱,对于和外国的商贸往来,也比较固步自封。重农轻商,对于一些弊端的惩戒也过于严格等等。但不管怎么来说,他都是一位伟大的皇帝,英明的皇帝。康乾盛世中,他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他的改革,清王朝很可能提前灭亡,也更不会有后来乾隆六十年的盛世之象。
网址:http://bbs.yinsha.com/bbs.php?mode=topic&gid=48&bid=200707021757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