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搜索 帮助
主题 : 朱家溍先生: 为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答客问
浥蕖軒 离线
级别: 八品司务
UID: 19940
精华: 0
发帖: 14
金钱: 34 枚
威望: 0 点
金币: 0 个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8-03-31
最后登录: 2009-07-2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7   
0

朱家溍先生: 为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答客问

已故故宫著名专家朱家溍先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李翰祥执导,刘晓庆、梁家辉主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的顾问。该文是朱家溍先生在电影公映后就片中的一些问题答《文史知识》记者问。从中能学习到不少的知识,也可看出拍摄历史剧,要想达到“真实”“准确”的效果,确实是不容易的,要注意到方方面面。虽然这两部电影有着不少的缺点,但总体来说确实是清宫剧、历史剧中的佼佼者了,不是当下的那些古装剧能比的。

----------------------------------------------


按:《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两部影片公演了,我看过之后,又阅读了文化艺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特刊。这本特刊载有一篇《李翰祥导演答本刊记者问》,其中有李先生几句话,“我拍过不少清官历史片,我所追求的不是电影,而是生活,也就是说,我念念不忘的就是‘真实’这两个字。”我觉得这两部影片,从真景真物来看,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影片,“真实”二字是很地道的。但情节包括生活细节,却有若干处不是当时所能发生的。究竟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是否有根本的矛盾?如何达到既是艺术手法,又不违背历史真实?为了今后更好地拍摄这类题材的电影,可以从这两部影片中吸取经验,因此上述问题是值得探讨的。这两部影片的拍摄,是有关部门委托故宫博物院协助,并约请故宫朱家溍先生担任顾问的。我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之一,自然很关心这两部影片。我周围的同志也纷纷向我询问:历史真的像影片里描述的那样吗?我带着这样的问题,主动去请教了朱家滑先生,获益匪浅。下面是我和朱先生谈话的记录(问,是整理者的话;答,是朱家溍先生的话)。
                                                                                                                                            ------整理者
  

【问】这两部电影您看怎么样?

【答】这两部电影的导演,李翰祥先生有灵敏的艺术想象力,又掌握熟练的电影艺术表现技巧,镜头很简捷而贯串。老演员和青年演员的表演都很好,能使观众看到人物深邃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还有,运用实景拍摄,场面宏伟,也是这两部影片的特色。所以,我觉得这两部影片一定是到处能叫座的。

【问】关于拍摄历史故事影片,“真实”二字应如何掌握它的分寸?

【答】历史上的大事和大人物都不能有所变更,不过电影或话剧是文学艺术作品,不能照直只搬历史过程而没有文学艺术创作,所以情节有所创作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但所创作的情节,必须不违反当时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不超出历史条件。

【问】这部电影开始的画面是同治登极,有两大队骑兵跑进太和门,在太和殿前仍骑在马上,我看这就超出了历史条件,不合乎当时的制度。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在拍摄前两天,李先生和我说打算出现太和门内骑马的画面,我的回答是“不可以”,并且说明“法驾卤簿”中的“仗马”是由每一个校尉牵一匹备鞍鞯的马,在全副“卤簿”的队伍中只是牵马而立,不能骑着跑进来。不料拍摄时仍然是骑着马。这次在首映式的招待会上,李导演向我敬酒时还笑着说:“您看电影,一开头看见跑马,就该骂我了吧?”其实,严格说这场戏的问题还不止于此。例如画面里“中和韶乐”的乐工正做击鼓、击磬的动作,这都是不对的。因为“登极”礼,按清代的制度“丹陛大乐”、“中和韶乐”都是“设而不作”。当时我曾建议这场登极的戏,可以静静地有“鸣鞭”三下的声音和“赞礼”的声音。只要这种自然声响就够了,更能显示出肃穆的环境气氛,不用配衬乐。事先我曾说过:在殿内侍班的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豹尾班侍卫和记注官站立的部位,还提供了大朝典礼的彩色照片,可以清楚地知道全体人员的位置。凡是执事官员都应东西相向站立,可是电影中出现的却都是面南而立,殿内侍班的也超过法定人数太多了,分不出职务的不同。“鸣鞭”的人没把鞭抖起来,只前后摆了两摆,这样不能使观众相信鞭子会有声响。太和殿门前正中的“九龙曲柄盖”,应该先不支起,等皇帝升座时才支起。它的作用是使殿外全体朝贺的人员和执事人员都知道皇帝升座了。可是电影中出现的“九龙盖”,却一直是已经支起的,并且皇帝升座以后,这柄盖还不住移动,没有找准位置。这些细节事先都讲过,但在这种大场面中,对于众多没受过训练的临时演员,实在是不易指挥控制。还因为过度紧张,准备工作仓促,在拍摄时对于演员应先交待清楚的,往往也忘记交待。例如我曾说过:《清宫外史》《倾国倾城》等等话剧或电影,都有很多违背当时生活方式的情节、动作和语言。其中之一是后妃和宫女走路时抡着手绢。这在过去的上层社会,不论旗人还是汉人的妇女生活中,都没有这个动作。而是在曲艺中“什不闲”的表演,常常出现抡手绢走路。这次拍摄,在养心殿又出现了东、西太后穿着朝服,抡着手绢,走向宝座的画面。这是多年来话剧和电影相沿袭的错误的动作。

【问】看了电影之后,您认为哪些情节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

【答】李翰祥先生还是比较虚心的。他让我修改分镜头剧本时,说最好大刀阔斧的修改,认为不能用的就不客气的打“×”字。我坦率地照办了。这两个剧本,他接受我的意见,删掉很多场。在现在保留的场面里,关于情节和语言的修改,也接受了不少。还有一些是我提了意见,也就是我认为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地方,导演没有采纳。我觉得应该这样看,顾问不能代替导演,一部片子是由导演负全责的,导演有自己的见解,对于顾问的意见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这是正常的现象。

【问】观众看历史故事片,最关心的是“真事”究竟怎样?“这件事是这样吗?”现在故宫博物院接到观众这类来信数量相当多,有的是向故宫博物院领导提出来的,有的是针对顾问提出来的,还包括不少中学历史教师的来信。我们是历史文物工作者,有责任回答读者的问题,给读者以准确的历史知识。您作为两部片子的顾问,我们想请您谈谈您的看法,这对今后拍摄历史故事片是有益的。

【答】我可以分两方面来谈,一是我在分镜头剧本上提过意见,作过修改,而没有被采纳的问题;一是分镜头剧本上根本就没有,或从文字上看不出问题,而画面上却出现了,发生了问题的。总之,我认为两方面都是与历史、与当时的社会习俗风尚有出入的。为什么要分成两类来谈呢?我想:这样谈有利于观众、读者了解导演的弃取、创作意图,有利于分析剧本的改编和历史的真实。说到底,还是为了帮助读者、观众准确了解历史。下面我就一条一条谈谈。我先谈第一方面的问题,大概有十一处:

1.在召见大臣,商议守北京或退到热河的问题时,电影中懿贵妃突然闯出来,慷慨陈词,大义凛然,俨然是个主战派。我在剧本上修改为:咸丰召见大臣时,懿贵妃只在室内窃听,不闯出来,等大臣们退出,咸丰回到内室,懿贵妃向咸丰建议答应洋人的条件,就可以停战了,也就无须到热河去了。这样改动的理由是因为召见的制度,除皇帝和被召见人之外,一概不能留在室内,更不许任何人闯进来。还有西太后和肃顺等顾命大臣的矛盾,是咸丰死后辅政和垂帘不能两立的表现。在懿贵妃时期,她与肃顺之间并无矛盾可言。而且一副主战派的形象,也过于美化了她。在历史上她不是这样的人物。

2.选秀女的一场,咸丰戴着瓜皮小帽,从轿子上看见长春宫院中一群秀女在说笑,就跳下来看她们用手绢做老鼠玩。官员和秀女都叩头称“万岁”,咸丰还说“平身”,这都是不可    能的。这一段我在剧本上是按档案记载修改的。咸丰戴常服冠、穿常服袍褂、乘步舆到延晖阁的楼下升座,看秀女。各旗秀女的车一律停在神武门外,由带领的官员引秀女进御花园东门,一个行列绕到延晖阁前;每个秀女到御案前站定,等唱名后即走过去,不跪,不叩头。选中与否都走过去,出门上车回家。选中的以后另有旨。执事的官员也不跪叩,并且不应有兵丁站岗的行列,更不会有穿甲胄的兵。因为清代中后期,所有官和兵的甲胄,只有在“大阅”典礼时才穿用,平时和战时都不穿。秀女们只应穿家常衣裳,不应穿一律的服色。皇帝不说“平身”,官员们也不呼“万岁”。这是戏曲词,生活中是没有的。

3.关于用被子包着妃嫔,由太监抬着往皇帝寝宫送,这是导演相信了野史的传说。实际的制度应该是每晚皇帝进膳时,譬如在养心殿,则各宫妃嫔们都进养心殿院的如意门到燕喜堂。递绿头签,是养心殿内殿首领太监把写着妃嫔名号的绿头签,摆在皇帝膳桌上,皇帝翻某妃的绿头签,首领太监就到燕喜堂叫某妃,再向其他妃嫔传散,于是其他妃嫔各回本宫,等于下班了。被叫的某妃,在这个晚上就和皇帝共同生活。只有皇后一人不参加妃嫔们到燕喜堂听叫的行列。皇后除自己居住的本宫以外,在养心殿范围内还有体顺堂,也是皇后的寝室。皇帝如果要和皇后共同生活,就主动到体顺堂去,不能叫她。在分镜头剧本中,我是按上述制度修改的。现在电影虽然也有翻牌子,但是却不在膳桌上,而是在太和门、乾清门等处追着递绿头签。这是不可能的。用被子包着抬人,也是没有的事。

4.关于咸丰和兰贵人在长春园相遇,听见唱歌,然后一个跑,一个追。这不仅当时不可能,而且也是电影中早已被人看厌的陈腐旧套。这一段我在剧本上改为咸丰和兰贵人相遇之后,就进入一个坐落,命太监叫兰贵人。兰贵人进门先跪请圣安,太监退出,然后咸丰问话。这一段我只能按着当时的生活方式来这样创作,最后咸丰问兰贵人会唱不会,兰贵人唱了一支昆腔《玉簪记》的琴曲:  “烟淡淡兮,轻云。香霭霭兮,桂阴。叹长宵兮,孤冷。抱玉兔兮,自温,自温……”虽然这是我替影片编造的,但还不致于太违反当时的生活方式。我删去了跑啊、追啊的画面,还有现代型的《艳阳天》歌。可是,现在电影还是追、跑,唱现代的歌。

5.皇后和懿贵妃二人为咸丰缝被,这在当时的生活方式里,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6.咸丰死的时候,肃顺用手在咸丰鼻子上试一试有没有呼吸,经过试验,知道已经死了,然后举哀。这个举动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一段在剧本上我删掉了肃顺的动作,改为太医请脉,由太医说“皇帝已经宾天”,然后举哀。

7.咸丰死后,恭王奔丧,从午门正中门洞跑出一队骑兵。这个画面在剧本中我也删掉了。因午门的正门,除皇帝出入以外,只有颁诏颁朔等大典出人此门,平时一概不由此出人。即使紫禁城内值班的扩军营兵丁,出入也不走这个门。

8.关于丽妃的情节,原来在分镜头剧本中是写她在暴风雨的一个夜里,跑到锤峰上跳下来自杀。当时我迁就导演,保留了这段描写,但改为丽妃作一个恶梦,不是真事。因为第一,她当时不可能跑到山庄以外的锤峰上去。第二,事实她并未自杀,同治时还尊为皇贵太妃,后来是善终的。现在,电影里出现把丽妃逮捕装坛子等情况,当然是没有的事。不过我所看的分镜头剧本上,没有这个情节,是后来加的。所以在看电影之前,我不知道。

9.关于大丧,梓宫回京等情况。我在分镜头剧本中,把和尚、尼姑、喇嘛送殡,以及撒纸钱等一系列民间出殡的内容,都删掉了。这是按照梓宫奉移的情况改写的,但他们并未照我改的拍摄。梓宫奉移这个巨大的行列,应该是和活着的皇帝巡省一样,用全副“骑驾卤簿”。梓宫前后随行的人员,仍旧是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充任前引,后扈。持豹尾枪侍卫、带弓矢佩刀的侍卫也照旧。梓宫上的罩是明黄色寸蟒缎做成的。在避暑山庄楠木殿几筵的陈设是在梓宫的明黄缎罩前面设宝座,也仍旧设明黄座褥,靠背、宝座前供案,案前设奠酒池,殿前扎素檐彩。而现在电影里把棺材头露出来,在院子里还有挑竿白挽联类似的点缀,这都是不应有的。在“骑驾卤簿”中,乐器也应是“设而不作”,除许多马蹄声之外,别无声响。

10.关于恭王逮捕端华载垣时宣读的谕旨和睿王醇王逮捕肃顺时宣读的谕旨,在分镜头剧本中我都照档案上记载的这两道谕旨原文改正过。因为这两道谕旨的原文都很简短,作为台词也很顺口。可是电影里并没照改正的念,并且还举着一个照戏曲舞台上道具制作的圣旨,给人以滑稽感。

11.石匠听说“叶赫那拉氏”这句回答,立刻吃惊,以致把手打流血。关于这一段对话,我在分镜头剧本上曾经注明,努尔哈赤吞并叶赫的史实,在清代旗人、汉人中并不是尽人皆知的事,读过《皇清开国方略》的人还是少数。广大的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叶赫那拉”这个姓氏,更无从知道他们之间的仇恨。这个传说的普遍化是民国以来的情况。以上是在分镜头剧本上写过的书面意见,也有口头上问我时提过的意见。

【问】除了上面十一处以外,是否就没问题了?例如丽妃跳舞,就是清代宫廷生活申不可能发生的事。您怎样看这个情节?

【答】丽妃跳舞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清初继承明代的教坊司,宫中还有女乐,后来撤消了教坊司,完全废除了女乐。宫中一切戏曲、音乐、舞蹈都没有女人。如果了解一下清代历史上妃嫔的规章制度,以及平时对妃嫔们的要求,就知道不可能使妃嫔跳舞。在给我看的分镜头剧本上没有这段情节,后来加上跳舞也没向我征询,所以我不知道。

【问】分镜头剧本上没有,而画面上出现了,发生了问题的还有哪些

【答】这大概也有十余处,我也分条谈谈:

  1.在懿妃生儿子,丽妃生女儿时,太监向皇帝奏称“生了一位太子爷”,  “生了一位公主”,这两句话,都是不对的。因为皇子在尚未被立为太子时,书面上称皇×子(中间是排行数字),口头上称×阿哥(前面是排行数字),内廷行走官员和太监称他们为×爷(前面是排行数字)。例如咸丰十一年七月,总管太监的记载上写着:“万岁爷宾天,大爷立为皇太子”。这个“大爷”,指的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在初生时可以说,生了一位阿哥。公主是封号,在未受封以前,只能称“格格”。

  2.皇帝召见大臣,无论在某个宫殿,都是在暖阁或次间,不应像电影中几次出现的在明殿正中的宝座上。召见时,皇帝和大臣应穿同一类的冠服,如吉服,则君臣都是吉服。如果常服冠,常服袍褂、或挂珠、或不挂珠,君臣也是一样。不可能出现大臣穿补褂,而皇帝戴瓜皮帽的情况。

   3.电影在商议战守问题时,咸丰说:“调南军勤王。”南军的意思,是指南方的军队,但当时却没有这样一个语汇。在当时的上谕和奏折中,常见的譬如“江南”“湖广”“各提镇”或“某人所节制各营”。

   4.电影中通州会议桌上的烟灰碟是现代物,老的洋货盛雪茄烟灰的是各种造型不同的铜制品。如用中国式的,可用铜香盘。

   5.电影中咸丰到热河的时候穿黄马褂,清代皇帝的马褂。在《皇朝礼器图》《大清会典图》都明载着是石青色(深蓝),遇忌辰穿元青色(纯黑)。故宫所藏有大量实物,除上述二色外,还有红青色(黑中含紫)是会典所未载的。清代历朝皇帝穿马褂的画像也都是上述颜色,所以说皇帝不穿黄马褂。黄马褂是赏给立下特殊军功官员的一种特殊待遇。另外,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等,在随扈皇帝出巡时,都穿黄马褂,是作为制服性质穿的。这种黄马褂的扣绊是石青色的,赏穿黄马褂的扣绊是黄色的。

   6.电影中几次出现宫女随着后妃们的车轿在地下跑路。按宫女随着后妃出门,都是坐车,不可能在地下跑。

   7.电影中几次出现从北京到热河的“折差”,在路上骑马奔驰,背景都在长陵的神道上,一个个石雕的文臣武臣像一闪而过。明陵在清代,仍然是被保护的禁地,绝对没有人敢闯入。即使“折差”必须经过昌平州,也自有当时的大道,不会闯入禁地。

   8.电影中有皇后和懿贵妃命总管太监把《起居注》拿来查一查的镜头,按清代制度,后妃没有调阅《起居注》的权利。

   9.电影中有“哨鹿”的特写,一个人用手指放在口部,做吹哨的样子。这是误解“哨”的含义,以为是用手指和嘴唇来吹响。实际上,“哨鹿”是人吹的一种号角,声音很像鹿鸣,可以把鹿诱来,鹿来之后就不吹了。真的鹿鸣可以诱来更多的鹿。咸丰那次到热河,没有打过猎,也没有进过围场。

   10.电影中咸丰和丽妃有一个穿甲胄骑马的镜头。清代皇帝自进关以后,擐甲冑只有大阅、杩祭、还有对凯旋将士的郊劳等仪式,才作为军礼服的性质穿用,打猎照例是不穿的。电影中丽妃的甲胄样式大概是取材于一幅印刷品。这幅印刷品的来源,本属古物陈列所的一幅油画屏,来自避暑山庄。这幅油画是个中国女子的肖像,穿着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甲胄,无作者款,画的背后也没有其他附带的文字记载。1914年,古物陈列所开幕时,内务部总长说,这大概是香妃的像,古物陈列所就作为香妃像,制版发售了很多。这幅油画是谁的肖像,至今无可考,画这种装束肯定和雍正戴假发,穿欧洲古代服装的画像是同样性质的游戏画像,并不是真穿这种服装。这幅油画的印刷品和乾隆皇帝一幅骑马像的印刷品,又被一位造假画的人把它们捏合在一起临摹,造出一张乾隆携带香妃打猎的画,署款郎世宁。在国外这幅假郎世宁画,也被许多不明真象的编者引用,编人有关的画册,于是常常被人当作根据。电影中这个画面是不应出现的。

  11.电影中有桂良到恭王府去和恭王商量事情的镜头。桂良穿袍褂,恭王穿便服,戴瓜皮小帽,这是不对的。从前人家有客来,门房上来回事时,除了向主人说××拜会之外,还要说明来客是穿官衣,还是便衣,主人和来客要一致,不论主客的地位谁高谁低都是这样。

  12.电影中有一幕在承德普宁寺祈祷的场面,喇嘛很多,拍摄大佛像的几个角度选择的很适当,画面感染力很强,遗憾的是音响效果不对。这一幕是由和尚念经录的音。虽然同是佛教,但喇嘛与和尚的念经,声音、腔调、音乐都完全不同。如果这一幕请喇嘛念经录音,藏语叫作“冈栋”的大号筒声音,将使这一幕的气氛显示出特点。普宁寺是喇嘛庙,不是和尚庙。

  13.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后檐墙上原有个朱红笺写的“福”字,是属于“贴落”性质,从前经常居住使用的地方,“贴落”随着房屋用途的改变,或重新裱糊时,都可以保留或揭下来。譬如烟波致爽在咸丰死后,可以揭下“福”字来,但绝对没有换上一个“孝”字的习惯。实际应该在拍摄时,避开大红“福”字就可以了。贴上这个“孝”字是道具工作的“露怯”。

   14.电影解说词说,梓宫回京途中,肃顺安排了四个高手,要把西太后一网打尽。当然史实是没有的,作为设想也是不合逻辑的。譬如电影剧本情节中,有肃顺劝咸丰效汉武帝诛勾弋夫人的话,这也是根据传说发展为戏剧性的设想,但这种创作在逻辑上还说得过去,还是可以允许的。

   15.电影中有宗人府衙门挂着宗人府牌子,菜市口挂着菜市口牌子,这都属于道具工作的“露怯”创作。衙门标志只能出现在大门灯上有一行印刷体字,不是像现在政府部门挂着某局某院的牌子,街道的标志只少数有牌坊的地方,如西四牌楼上有“大市街”三个字。府学胡同牌坊上有“育贤坊”三个字。菜市口是属于没有牌坊的地方,有“西鹤年堂”字号,也就等于菜市口的标志。街道上挂个地名牌子,是民国以来的事情,清代是没有的。

   16.电影中杀肃顺一场,群众愤怒气氛的描写是不必要的。剧中情节肃顺是被害者,而此处百姓突然忿怒,令人不解,于情节有矛盾。肃顺除少数政敌以外,当时因国库空虚,曾一度停发八旗的犒赏,是肃顺奏准的,引起旗人对他有些不满是可能的。这与广大老百姓无关,老百姓无非是看热闹而已,对肃顺并无仇恨,况且中国老百姓也没有拿鸡蛋打人的习惯。一般思想还认为摔鸡蛋是暴殄天物,吃还不舍得吃,哪里舍得摔碎呢。

菜市口行刑的场所,即在平地上,并无高台。电影在这一场面中,还出现了“大理寺”的官衙牌,这是用不着的。因为大理寺不管行刑,照例监斩官是刑部侍郎。

  17.《火烧圆明园》的景中有《永乐大典》,按《永乐大典》,贮藏在皇城内,不在圆明园。

   以上一些细节问题,是因为与我们探讨的问题有关才提出来的。还有一些,不过看过就忘了。前面我已说过这两部电影总的成就,所以就不一条一条的谈优点了。

【问】您在前面说过,历史故事片不能只照搬历史过程,在不超越历史条件的原则下有所创作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请您在本片内容中举例说明一下。

【答】譬如我们从史料上知道,在和局破裂时,僧王逮巴夏礼解京,没有任何记载说僧王和巴夏礼摔跤,而且僧王也没有参加议和。但这一段摔跤情节,我觉得是可以允许的,并且在放映时还得到热烈的掌声,说明这个创作是观众批准的,欢迎的。这一段创作在写分镜头剧本时,李翰祥先生把这段读给我听,问我可以不可以,我表示可以。他当时是连说带演,旁边还有副导演王淑琰同志,也表示赞成。不过,传统的摔跤,没有啊、啊的嚷,拍手的动作也是没有的。还有一个近年来相沿袭的错误,就是僧王准备摔跤时把辫子绕在脖子上。近年来,一些电影、电视剧、话剧,还有京剧《火烧望海楼》等,都有准备打架先把辫子绕在脖子上的动作。在生活中,这是绝对没有的。请设想,先绕上自己脖子,如果给对方揪住了,一把勒紧,岂不是给自己制造一个弱点吗?实际上,在有辫子的年代里,打架都是把辫子盘在头顶上,劳动时也是这样。

【问】电影里八里桥之战,中国兵完全用刀枪弓箭,可能不合乎当时的情况吧?

【答】是,当时固然还保留着弓箭,但兵丁已普遍使用旧式的火枪,也有炮。在这场战景中,有许多官和兵穿戴甲胄,也是不对的。前面说过,甲胄只是阅兵时的军礼服,作战时是不穿的,有许多书面记载和清代遗留下来记实的图画为证。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浥蕖軒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级别: 版主

UID: 2765
精华: 18
发帖: 888
金钱: 1275 枚
威望: 0 点
金币: 63 个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7-01-07
最后登录: 2013-11-21
1楼  发表于: 2008-12-07   
啊,居然是太师先生~~~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双色玻璃麻花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vlargsen 离线
级别: 六品内阁侍读
UID: 24046
精华: 0
发帖: 110
金钱: 129 枚
威望: 0 点
金币: 23 个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8-11-02
最后登录: 2009-07-03
2楼  发表于: 2008-12-08   
 谢楼主分享,这个可真长知识。看见说甲胄,就想起雍正大阅那付极威武漂亮的,怪不得花两年工来细做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vlargsen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雪茜 离线
级别: 四品都察院六科掌印给事中
UID: 23338
精华: 0
发帖: 330
金钱: 332 枚
威望: 0 点
金币: 22 个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8-06-19
最后登录: 2010-01-30
3楼  发表于: 2008-12-09   
以下是引用vlargsen在2008-12-8 4:14:00的发言:
 谢楼主分享,这个可真长知识。看见说甲胄,就想起雍正大阅那付极威武漂亮的,怪不得花两年工来细做

LS该不会是想到了那幅伪画吧参见:


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29&Id=3666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雪茜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vlargsen 离线
级别: 六品内阁侍读
UID: 24046
精华: 0
发帖: 110
金钱: 129 枚
威望: 0 点
金币: 23 个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8-11-02
最后登录: 2009-07-03
4楼  发表于: 2008-12-10   
 呵呵楼上MM好,那幅已经知道是伪画,

可是怡王确实有为雍正精心改过甲胄且花了两年功夫细做的吧,

我是说这个帖子: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2878&page=3

当时看得笑翻,瞧那纪录的语气是活计档里的吧。

当时还说他俩整这身盔甲尽想着追求美观了,乐得不行,

看了朱老前辈的解释才明白,原来连正经打仗的时候都不穿盔甲,那还就是当礼服才穿,本怪不得他俩这么能折腾呢。

——呃,我的第一印象不对,看帖不够仔细,看来不见得是活计档,后面有人介绍说是出自《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

哎,我还没机会下载到这本资料拜读呢。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vlargsen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雪茜 离线
级别: 四品都察院六科掌印给事中
UID: 23338
精华: 0
发帖: 330
金钱: 332 枚
威望: 0 点
金币: 22 个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8-06-19
最后登录: 2010-01-30
5楼  发表于: 2008-12-10   
以下是引用vlargsen在2008-12-10 8:18:26的发言:
 呵呵楼上MM好,那幅已经知道是伪画,

可是怡王确实有为雍正精心改过甲胄且花了两年功夫细做的吧,

我是说这个帖子: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2878&page=3

当时还说他俩整这身盔甲尽想着追求美观了,乐得不行,

嘿嘿,这套传说中的甲胄啊,不知道有没有实物,要不大家就只能在头脑中描绘了……


不过一向对某四的审美品位持观望态度,看看小四婶们的衣柜就知道了……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雪茜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gw2004 离线
级别: 八品司务
UID: 5914
精华: 0
发帖: 31
金钱: 16 枚
威望: 0 点
金币: 8 个
在线时间: 7(时)
注册时间: 2007-05-29
最后登录: 2011-08-03
6楼  发表于: 2009-01-24   
梁家辉还因为这遭台湾封杀,失业很久!现在的导演跟以前比差的不是一个档次啊!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gw2004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岚永夜 离线
级别: 七品翰林院编修
UID: 24351
精华: 0
发帖: 59
金钱: 64 枚
威望: 0 点
金币: 1 个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9-01-10
最后登录: 2013-11-22
7楼  发表于: 2009-01-26   

感觉上早年一些历史剧制作上还是非常下功夫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周期也相对长久,能够慢工出细活。


这些个剧集不能说100%按照史实,至少很多细节处理上不像如今的N多粗制滥造剧集那般滥竽充数,制作团队比起现今的来说少了很多浮躁。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岚永夜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描述
快速回复

遵守版规,请勿顶帖,勿发表纯表情、纯引用帖;权限不够请努力发帖,勿发牢骚抱怨贴;历史讨论区请勿发表纯空洞、同情、花痴的慨叹水帖!
认证码:

验证问题:
康熙的陵寝名,请输入拼音Jing Ling对应的中文 正确答案:景陵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