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梨花,因为我在说康熙时传教士见闻如何,你却在下帖说到了广州鸦片战争后和北京首都的比较,也没说明这里有什么你的个人生活经验,那我一时当然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了,对不起,我思维的推进远不如你富于跳跃性。
关于历史典制、风俗的讨论,usually, 我们说的都是一般情况8。以我对清稗类钞这段话的理解也是在说当时的一般性情况。我看不出帖子问题设置有什么问题,玻璃是在就嫔妃出行的一般仪制、习俗发问,还是就逃命时选择的交通工具发问呢?我对梨花在北京和广州的生活体验有兴趣知道,但与此帖无关,我们目前还是回到当时仪制与世风如何的讨论上来8~
引用
生活在三百年前古老中国广州城里的普通老百姓们,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前提下,不会如同皇城帝都里的人们那么受繁文缛节的束缚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而以广州的情况来类比北京不具有绝对的可比性……我的这个揣测也不算太异想天开吧
并不异想天开,但广州八旗驻军的贵妇也不通常性的抛头露面。这点是有很多证据的。中国民风当时普遍保守,即使广州比北京开放,但在这一点上,全中国都存在着同样的情况。——梨花,你对此有异议么,如果你掌握广东贵妇经常骑马上街的资料,也不妨告知,我自然洗耳恭听。
我之所以认为德龄说的情况属实,因为当时已是清末,有大量的照片,文字资料留存,可以与之互为佐证(清稗类钞说起来也是清末的笔记)。北京妇女上不上街,上街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这与德龄对光绪的记载关系不大:上街有没有看见女人,女人是坐骡还乘驴,女人穿着华贵的衣服还是家常的衣服?这是三岁小孩也能回答的问题,何况九岁,已相当于现在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我不认为这里存在理解力不足的问题。
研究历史,在我看是不断发现,整理,组织资料,以求得出于当时实际情况尽量靠近的结果之一过程。论坛当然是各抒己见的,我已经写了这么多了,梨花发现有资料,不妨也贴上来一起讨论,没有人在这里搞“语言霸权”,“一言堂”,谁的论据,资料,论点,更具说服力也自有读帖的人来判断。没人要强迫你接受他人的观点,我也只是在陈述我从个人阅读经验中得出的观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