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清朝皇帝没有字(有号),是因为满汉差异。
百度的表字的内容: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只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但是满人并无这样的习惯。尽管康熙提倡学习和吸收汉文化,但其骨子里还是满人,在提倡学习汉文化的前提背景下,是保持满人传统的国语骑射。以第二代怡亲王弘晓为例,其名“甘珠尔”,或许就是雍正(或十三)为其起的小名(或者说是非满语的“满语”名字,类似蒙古人起名多尔济一样,借用他族语),而汉字的名字为弘晓。弘晓排开满人身份,就目前来看其兴趣志向已经很汉化了,但是也没见他有表字。虽然弘晓没成人之前允祥就已经去世了,但是如果那时的满人真的全盘吸收了汉文化,那么成人礼是大事,无论如何家里长辈都会给弘晓起个表字的。但是弘晓没有。那么就说明,满人并无起表字的习惯。(另:像汉人那样排字辈,是自康熙开始的,康熙早年夭折的几名为序齿的大皇子,起的都是满名)。
号与字不一样,字在古代是成人的象征,取字是家庭里的大事,而且听说字都是长辈或父母取的,号则是自己取(或他人取的且得到公认的“外号”~)。因为康熙并没有给儿子们表字,或者说满人根本就没有起表字的意识,所以世宗有号无字,十三有号无字。
说溥仪、溥杰“另类”,民国时期信息开放是一个原因,小朝廷名存实亡是更大的原因。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就可以看出,小朝廷在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前就紊乱得很了。溥仪作为皇帝,他不像之前历代皇帝那样,经历过十几二十年的皇子生涯,也不像康熙、同治、光绪那样,有孝庄和慈禧。隆裕与孝庄、慈禧是根本比不了的,她只管过好自己的太后日子而已,管制不了,也不愿意去管制小皇帝。而载沣的位置摆在那里是不能去管小皇帝的,庄士敦作为外国人,是教不了溥仪传统文化的……等等原因,使得溥仪是在一种汉、满、西化的环境中长大。他即保持着封建帝王的地位和意识,又很喜欢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而在汉、满、西洋三种文化中,恐怕满文化对他来说才是最陌生的,尽管他搞复辟,但他对于其民族传统文化的陌生,在《我的前半生》一书里也有体现。
另:最先装电话的就是醇王府,感觉载沣是个很有意思的主儿~当不了主事王爷了,还乐得屁颠屁颠的。他儿子搞复辟他也是躲得远远的,好不参与。典型厌恶政治的人,是不是比较有魏晋之风~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