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这算哪门子歧义啊,我早已言明,广州和北京不具有绝对可比性纯粹是我的个人观点,并没要求别人接受或者不可以保留其个人意见啊,这有何不妥吗?我没提供什么令人信服的所谓证据,那是因为我并不想证明什么,只是凭自己在两地生活的经历发表一下个人观点,相信大家都是有判断能力的正常人,完全可以自己分辨并且选择性接受嘛
出生在北京,这里是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广州又曾是我学习和工作过的城市,对两地都是格外亲切,相距二千多公里的距离,别说在清代了,就是前数历朝历代都算是山高皇帝远了,而且生活在广州这个城市里的人们无论从语言、风俗、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上都跟北京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都不是今天才存在的,我以此来揣测:生活在三百年前古老中国广州城里的普通老百姓们,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前提下,不会如同皇城帝都里的人们那么受繁文缛节的束缚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而以广州的情况来类比北京不具有绝对的可比性……我的这个揣测也不算太异想天开吧
昨天黑灯瞎火也没细看,就着主帖里的马就八卦了骡车,今天再细看,发现这个题目设置本身就有问题,说出门用什么交通工具既简单又复杂,因需而定呗,有急事要办的话肯定是能骑马就骑马能坐车就坐车,除非晕车或者恐马谁会吃多了非坐轿子?东六宫到西六宫这样腿着都能溜达着去的地方,谁又会成心套辆车来回招摇?赶上要逃命了,哪还管得了什么马啊骡啊,赶上啥米就是什么了,弄头驴不也得照样逃嘛……至于会骑马和是否每次出行一定都要骑马又是不同的概念,就跟有驾照家里又有车是否就要天天自己开车上班一个道理
对于裕德龄女士,我也是保持个人观点而已,其一,小孩子可以有足够的记忆力,但未必有足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一个美国小朋友到北京来参加暑期夏历营,其间居住在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所到之处都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回去之后他会如何向他的亲朋好友描述他的见闻?他的描述能代表北京社会生活的全部吗?其二,人的理解能力是后天不断积累的,是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的,过去想不明白或者死钻牛角的事情在若干年后豁然开朗了,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理解力变化的典型事例嘛,裕德龄可以坚定的认为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后谋杀的,而我对她和她的回忆录存在的偏颇(这是我个人局限性的表现),也同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其三,任何人的回忆录都是个人文学作品范畴,最大程度上只能说是在正史空白时作为某阶段历史的参考资料,不等同于真正的历史,而即便同为史书,也有存在相互矛盾之处的可能,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就某一件事,裕德龄可以有她的回忆,李莲英是不是也可以有他的回忆?呵呵,我们到底该相信谁呢?
茫茫书海,诸多历史的迷雾,很多都是争议和未有定论,看似头大,其实反到是历史的有趣之处,如果什么都已约定俗成,什么都已言之确确,历史还有啥米留给后人的想象空间,谁还有必要去研究它呢,呵呵,又是我的一家之言,个人意识强烈,不求认同,只为了印证一下“论坛,各抒己见,论而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