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后在图书馆一直看档,看到人家关门,瓦塞,清档虽然杂,但必然要细看,一眼扫过是不行的!
首先我发现了以前我认识的几个错误,台北故宫博物院院刊曾说过,雨过天晴是年窑创色,我以为是年窑创造了雨过天晴色,现在发现,原来此处说的创色,应该窑厂是研制出雨过天晴的“釉色”,因为这色原本就有了,雍正三年十月初六日活计档说:程国用持来雨过天晴刻花套杯十二个。雨过天晴素套杯一套,十二个。说太监杜寿传旨,着查问,钦此。随查得雨过天晴刻花套杯系广东匠人程用贵做的,于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初八日丁皂保进的。雨过天晴素套杯系家里学手匠人周俊做的。于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八日丁皂保呈进的。海望回过,怡亲王谕:“做杯匠人今在何处,随问丁皂保处。”丁皂保来说,广东匠人程向贵、周俊二人于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交巡抚送去讫。于本日首领太监程国用将雨过天晴杯二套仍持去,交太监杜寿讫。
程向贵和周俊都是康熙年间广东十三行送入北京的玻璃匠人,那么这两套小杯应该是玻璃器,玻璃器色那时已被称作雨过天晴,那么年窑所创之色,应该为釉色雨过天晴。颜色本身的名字,应该已经存在了。
再有一个,我向来以为雍正早期宫中无玻璃屏。原因是,1, 同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院刊》中,杨伯达的《清代玻璃概述》里面说,雍正在圆明园六所建了玻璃厂,“雍正十一年,议准,玻瓈厂监造内设委署库掌一人。十二年,增设委署主事一人”;
2,再有,我这里能看到的国立故宫博物院《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复印文本里,没有康熙年的玻璃屏风制作记录,也不曾见过康熙年臣子进玻璃屏的记录(外国贡物里倒是玻璃吊灯,玻璃镜,玻璃匣子,烛台等物),雍正年也是从雍正末期才开始出现,烧成的玻璃也没有祖秉圭在九年进贡过的“大玻璃片一块,长五尺、宽三尺四寸”的规模,当时也没有他进过得“玻璃围屏二架,计二十四扇”,一个屏风十二扇的规模;
3,康熙朝宫内制玻璃器据我看过的论文,都说规模尚小,玻璃屏是需要大块平整的玻璃来制作的,需要非常高超的烧制水平,荷兰,俄罗斯,甚至罗马教皇在雍正三年贺某人登基的礼物列单中都不曾有过玻璃屏,可想而知从西方用摇荡的大型帆船迢迢万里送到中国玻璃屏是多么困难,多么珍罕,祖秉圭七年奏折中说,海关来了八国大船(“六月十八日起至今,有英吉利、法兰西、河兰等国洋船陆续已到八只”),但八国大船运来的货物中他能买到的最大玻璃镜才多大呢?——“奴才仅得一面,镜身宽二尺八寸,长四尺三寸,现在修整架坐齐备,即行恭进”;
综合以上,我就以为清宫在雍正早期没有玻璃屏;但现在从雍正四年程国用持出来的洋金边玻璃插屏(注意“洋”字)记录来看,清宫在祖秉圭之前,在大建玻璃厂,《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有记录之前,就有买过玻璃插屏!虽然不知道其玻璃面积的大小,但一定也是十分十分稀有之物,起码在造办档里,这样的物件在祖秉圭进玻璃插屏前,就很少一见!皇帝自己也许也没几件,他竟把这样的东西赏赐给怡王,真是太珍贵的礼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