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个体与群体无所差别的“大同”观念和平等意识已不复存在,凌驾于氏族制度之上“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由此产生。于是“君臣”之分形成,最后注入了全新的“尊尊”概念的上下之分也终于成立。由此用以调节社会人伦关系的礼才最终得以完成。 当然,君臣、上下之分的形成和定位并非一蹴而就。据文献记载,在夏代乃至之前就已出现君臣,但最初并不具备上下等级的性质,实际上还属于一种自然关系,即有类于氏族部落首长与族属的关系。故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指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即使商代,由于“殷尚质”或“殷道亲亲”,真正意义的政治社会的君臣关系也并未确立。直到西周,才由于嫡庶的区分和大小宗的定位,所谓“君统”才真正居之“宗统”之上,上下等级秩序才正式确立,至此完整意义的礼才告完善,也就古籍所谓“终于隆”。
鉴于已经有吃饱撑的等级制度,我想服饰应该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据文字记载说:黄帝时是土气胜,尚黄色,故服装及服饰用黄色;夏朝是占木德而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商朝是占金德而得天下,尚白色,故服装服饰用白色
也说明了服饰已经形成了。不可能只是布片,还有据说大禹崇尚节俭,喜欢黑色,更说明了那时服饰不是简单的形状。
在殷商时期,骑马之风盛行。人们围着裙子跨上跨下很不方便,只好把裙子的前后各开一个口子。与此同时,为了不使两腿裸露,就在两条腿上套上两条“绔”。从“绔”的字音和字义两方面来看,都与今天的“裤”字相似,但它还不完全和今天的裤子相同。类似裈裆裤的下装出现,大约在西汉时期。不过汉朝的“绲绔”也不完全与今天的裈裆裤相同。绲”就是编织的带子,所谓“绲裆裤”,实际上只是一种专用于遮羞、形似布条的编织物。真正的裈裆裤出现,那已是唐朝以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