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饮食
满族饮食习俗受狩猎生活影响很深,并带有浓厚的北方民族特色。
(一)天火肉 满族的渔猎生活对饮食习俗影响很深,其表现之一就是“天火肉”。古时,满族先民曾在林莽中集体敲石呐喊震山,凭借风势火威石击弓射追剿猛兽。猎毕熄火,先用肥大的野牲九头谢天,谢毕,把野兽刮洗清净,放在火上烤,名曰“天火肉”,族人共享。清代满族萨涡祭礼中的燎毛猪,实为天火肉的延续。清中叶的“满汉全席”的基本特点就是烧烤,这种食法亦源于“天火肉”。
(二)粘食 清代,满族在传统饮食基础上吸收了汉、蒙古等族饮食习俗形成了新的食谱。清代,满族以杂粮为主食,主要有黍、穄、玉米、稷,大麦、小麦、稗、荞麦、大豆、小豆、芸豆,亦有稻。
民国时期,吉林省满族的主食和汉族相近,但在吃法和喜好上仍有自己的特色。满族爱吃用小米、黄米、稗子米、高粱米和玉米做成的干饭、稀饭、水饭和粘饭。其特点是:酸、粘、酥、凉。净水饭,俗称凉水饭或水饭,是夏天的一种主食,即把用高粱米、小米做成的饭放在清水里泡。吃时,再用笊篱捞出,配以几样盐渍或酱渍小菜,清凉可口,消暑清火。
粘饭中较有名的是黄米粥或叫拉拉粥,用粘米加红小豆或芸豆熬成粥后,加上红、白糖和炼好的猪油,香甜味浓。
满洲饽饽,满族把馒头、包子等面食统称饽饽。饽饽的式样很多,如搓条饽饽、撒糕饽饽、炸饺子饽饽、豆面饽饽、蜂糕饽饽、叶子饽饽。其中有代表性的如下:馓子,它用东北特产的散头高粱(粘高粱)为原料。将粘高粱米面和面,搓拉成细条,由笼屉蒸或水煮熟后,拌卤酱成汤,入口“筋道”(有韧性)好吃。今天,东北地区的钢丝面便是由馓子转化而来的。
打糕,用粘高粱米,大小黄米、江米(糯米)为原料,做法是把米上屉蒸成饭,取出和以清水,放在石板上用木榔头反复锤打成湿面状,再制成糕饼。吃时,将熟黄豆粉撒在糕上,或蘸蜂蜜与糖食用,十分可口。
玻璃叶饽饽,俗称“玻璃叶饼”。玻璃叶即柞树叶,做法是用粘米面和成面团,作成皮儿,包裹小豆馅,后用玻璃叶裹上,上笼屉蒸熟即成。
苏叶饽饽,其做法和玻璃叶饽饽相似,只是用苏子叶代替玻璃叶。苏子也叫紫苏,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其籽可榨油。苏子叶祛火消炎,苏叶饽饽,芬芳爽口。
苏叶饽饽也常被当作祭品。吃粘米饽饽时,常拌熟猪油加白糖,香甜可口又耐饥,是满族农家喜爱的传统主食。
淋浆糕,原料也是高粱米面、黄米面、江米面。做法是将面搅拌均匀后,舀在布袋中,使淋成的汁滴成方块或棱形块,蒸而食之。其质地松软,细腻,味道香甜。
藤花饼,由藤萝花和糖作馅的面饼。
煎饺子,原料和做法与苏叶饽饽相近,只是外形做成有肚儿的半圆形或圆形,油煎而成。煎饺子具有外脆里粘,馅甜等特色。
洒糕,即切糕,原料也是粘米面。做法是:将屉置于锅上,按屉面大小,上铺屉布,先洒上一层煮烂的小豆,然后撒上一层粘米面,蒸熟后再撒第二层,层层撒之,如此,一直撒到与屉帮大体相同的高度为止。加糖食之,甘甜可口。
盆糕,又叫粘谷糕,其做法与洒糕相同。只是把笼屉改成陶制的底部有若干小孔的“蒸笼”。糕成后,把盆倒扣在案子上,整个糕呈半圆形,高一二尺,吃时用刀切成片状,卷上白糖,也是切糕的一种。“色黄如玉,味腻如脂”。
(三)糕点 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搓条饽饽。搓条饽饽的做法: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熟黄豆面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玛。
金丝糕,用精粉、鸡蛋、糖稀、芝麻、青红丝制成。先将面粉加入鸡蛋和适量的水,搅起泡沫后再加入面粉,揉成面团,放置一段时间,切成细条油炸,再用糖稀拌匀,铺以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等,切成方形即成。
牛舌头,金代称“大软指”,是一种油炸的粘性点心,制法与蛋糕同,只是做成“舌”形而已,外挂蜂蜜的为上品。
驴打滚,金代称“小软指”,是一种油炸的细条的粘性点心,以面滚馅,故称驴打滚,也可以外挂蜂蜜。常作为待客和婚礼的喜庆食品。
此外,还有水团子、豆擦糕、粘火烧、太阳糕、凉糕、卷糕、松糕等粘食。中午“打尖”也有吃饭团子或打饭包的(用白菜叶包米饭酱菜)。
(四)蔬菜 (1)小菜。满族一日三餐都有4碟小菜,俗称压桌碟,小菜有豆、酱、韭菜花和各种酱菜。做小菜原料有:葱、韭、蒜、生菜、香菜、水萝卜、黄瓜、芹菜,还有黄花菜、蕨菜、灰灰菜、明叶菜、抱头菜、小根蒜、猫耳朵、老母猪忽达、大叶芹、小叶芹、猴腿儿、红花根(野百合)等各种野菜,其味清香,别致。(2)窖藏蔬菜。秋末冬初在家院中的向阳背风处挖2米多深之地穴,上横木杆,再盖上土,即成菜窖,容量可大可小,内藏白菜、萝卜、土豆等鲜菜。窖藏蔬菜可保鲜到第二年四月,色味不变。(3)渍菜。满语称“布素皆”。其制法是:秋末用白菜去根洗净装到缸内,放上清水发酵而成,能储存七八个月之久。其味微酸带甜,脆爽清凉,可以做汤、炒菜,或做水饺馅,或下火锅。其中酸菜白肉粉丝汤是东北地区最受欢迎的家常菜。(4)豆酱。用煮熟的黄豆糜做成块,发酵后(约需4个月),放在大缸里再加盐水,发酵一月即成。以酱做原料,可以制出许多美味的菜肴。如菜酱、鱼酱、肉酱、鸡蛋酱。吉林农村,家家会做大酱(即豆酱),已成满汉民族的传统食品。
(五)肉类菜肴 肉食在满族菜谱中占主导地位,其中禽兽野味占相当比例,其主要做法为“扒”、“(左火右靠)”、“烧”、“烤”、“烀”等。“扒”、“(左火右靠)”意在炖煮肉食、蔬菜时,使汤水慢慢耗掉,使菜味浓香。
熊掌。《清稗类钞》记载,满族烧制熊掌,用泥土封固,后入火炙酥,敲掉泥;皮毛随泥脱落,白肉红丝,腴美无比。也用石灰水沸汤将熊掌剥净,布缠煮熟而食。据云,食后口中三日留香。
晾肉。将兽肉切成薄片,放在阴干处风干,即成晾肉。晾肉多用野猪、狍子肉制成,后也用家猪肉制做。吃时将晾肉切成细丝,放锅内放上少许白糖略炒后,用鲜汤没肉,放入姜丝、葱丝等调料,用文火焖至汤尽时,淋上香油即成,其色呈紫红,甜咸适度,越吃越有味。
禽席。以禽鸟肉为原料的宴席。满族百鸟皆食,雁、鵏、山鸡、沙鸡、天鹅、野鸭都可入席,其中烤老鵏、烤大雁、炸铁雀都是名肴。
坛焖肉。用腌好的猪肉块装入坛里,放入高汤没过肉,加料酒、盐、白糖,并在坛口放一小碗,内放少许小米和水,将坛中水浇开后,文火焖烧,至坛口碗内小米成粥状即成。坛焖肉原汁原味,肥而不腻,浓香酥烂,深受老年人与儿童喜爱。
烤鹿肉。将鲜嫩的鹿肉直接放火里烤吃。鹿肉在满族中直到清末还是一种常用肉类,有鹿馅饺子,氽清烩鹿尾,烧鹿脯等菜肴。新中国建立后,鹿肉已成珍品。
烤小油猪。用泥土将乳猪整个包住,放在柴火里烧一夜,直至泥土成黑色,用木槌敲开,那时小乳猪滚圆焦黄,把蹄摘下,将下水掏空,把葱、蒜等调味品放入肚中,直蒸到调料味道都进入肉中,才算完成,其味鲜美酥软。
燎毛猪。也称烧皮。原是满族祭祀中崇祭火神的祭品,后成为满族的一种特殊风味食品。其做法是猪开膛后,摘去内脏,不煺毛,从猪腿扒开,把整个皮肉扒下来,剩下骨头,去头,用9根柞木杆撑开,放在篝火上燔燎,直至毛焦皮冒油,再从火上移开,把皮刮得焦黄,洗净了再放锅里煮,煮到只剩瘦肉再吃。
手把肉。将猪煺毛或扒皮,切成大块,水煮至酥烂,用手拿而食。
白肉血肠。原是祭祀中的供品。白肉满语叫“阿木孙”肉,也叫“努尔哈赤黄金肉”。白肉,把刚宰杀的新鲜猪肉放在清水中炖煮而成。血肠用猪肠灌血而成。白肉血肠已是吉林省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
烤肉、熏肉、酱肉。烤肉是满族狩猎时代的野味,把猎物用篝火烤熟后,用刀割吃,别有风味。后来,用炉灶烤肉,就更为普遍了。以后发展成熏肉,味道更加鲜美。酱肉,清初称为胾肉,即酱制的大块肉。制法:把肉煮熟后,加上盐、酱。这种肉不仅味美,而且便于携带,容易保存。
皮冻。将刮净油脂的猪皮放水熬煮,直到猪皮融化,放盐或调料,置器内等其凝固,切成小块食用。皮冻分“清冻”、“浑冻”二种,是下酒的美肴。
全猪席。《春明梦录·客座偶谈》载:“满人祭神……未明而祭,祭以全豕,去皮而蒸。黎明时,客集于堂,以方桌面列炕上,客皆登炕坐。席面排糖蒜韭菜末,中置片肉一盘,连递而上,不计盘数,以食饱为度,旁有肺、肠数种,皆白煮,不下盐豉,末后有白肉末一盘,白汤一碗,即可下老米饭者。”这是对清代满族全猪席的描写,很明显,全猪席是吃阿木孙肉(白肉)的发展。
(六)鱼类、海味 满族常食的鱼有大马哈、鲤鱼、鳇鱼、鲟鱼、鲫鱼、重唇、草根、鳌花等,还有海参、海菜、海蛤、海鱼等。往昔,满族经常晾鱼干,满语称“奥尔克奇”,又常吃富有北国风味的“塔尔卡”(生鱼),最有趣的是捕上活鱼后,即用湖水或河水煮,名谓“活水炖活鱼”。鱼可以做各种菜肴,如鱼丸子、鱼肉青椒馅水饺、生拌鲫鱼等。
鳇鱼席。鳇鱼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出产的一种大鱼(比一个成人大),是清代向皇室进贡的贡品。以鳇鱼的全身作原料可做宴席,有鱼肉丸子、煎鱼肉片、生鱼片、鱼鼻子(鱼的头部脆骨)、鱼馅饺子、鱼单翅(鱼鳍)等。
大马哈鱼席。其做法同鳇鱼席相近,突出的是配有鲜红色的大马哈鱼籽,营养丰富。
生鱼席。一般多用鲟鱼、鲤鱼、鳇鱼、胖头、草根等江鱼制作。将鱼去皮后,用白醋浸泡,再配上白菜、粉丝,毫无腥味,清凉爽口,百吃不厌。
汤类。满族的蛤士蟆羹极富营养,蛤士蟆其肉可煮吃或烤吃,其卵巢常做成哈士蟆羹。
火锅类。火锅是满族之名馔,其中代表性的有:雀火锅、天上锅、水中锅、地上锅、野意火锅、白肉火锅等。满族先民认为食用百鸟可使人敏捷吉利,所以雁、鵏、天鹅、水鸭子、鹌鹑、山鸡等皆入火锅,雀火锅是用原始的陶制小锅煮山雀,味道鲜美。天上锅即飞禽锅,以飞龙为上品。水中锅,即鲜鱼锅,古时常用一种石制方形锅,下部加火煮烧,鱼放进去时,往往还是活的,所以其味也佳美。地上锅,即用走兽肉制作的火锅,配上木耳、蘑菇等山珍,别具一格。野意火锅,是入了清宫膳单的满族火锅。《奉天通志》记其特点,“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兼备参、筋,佐以猪、羊、牛、鱼、鸡、鸭、山雉、虾、蟹子肉”等,原料十分丰富,锅用锡与红铜制成。渍菜白肉火锅,这种火锅容积大,装的东西多,为各类火锅之冠。其吃法是,将冷冻的肉刨成薄片放入滚开锅中即熟。再配以酸菜、粉丝、冻豆腐、大海米、海蟹,并对上口蘑汤、鸡汤,吃时将肉片蘸以酱油、韭菜花、腐乳,味道鲜美,腴而不腻。
(七)饮料 满族喜欢白酒与家酿的米尔酒(用小米酿成),农村满族用野玫瑰花叶、黄芪、鞑子香(一种山杜鹃花)叶晒干泡饮,十分清香。还用柳芽焙茶,可败火。常喝的饮料还有蜂蜜水、山楂水、糖李子水、糊米水等。城镇的满族常喝花茶或绿茶。
满族的传统食品,是其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产生的,清末民初,随着农耕的发展,与汉族的混居,与汉族食俗有明显的趋同性。近年,城镇的满族已与汉族食品无明显差别,农村的满族仍保留了食粘食,常用四碟压桌小菜等传统习俗。
(八)饮食禁忌 满族饮食诸禁与信仰祭祀有关。早期受萨满教影响很深。如做祭祖敬神的神糕,要在金秋时分,选择颗大粒圆的新黄米,妥善保管,不许小孩在上撒尿、扬土。在做打糕的时候,打糕人不喧哗,不吐唾沫,身板要直。做神糕的女子,必须身体洁净,来月经的女子不得参加。祭过神的阿木孙肉,族人围坐分食,以肉为饭,而且必须在祭祀期间吃完,如有剩肉和骨头,则要埋在高岗上的洁净之地。路人可以分享神糕、神肉,但不能带走。满族有忌吃狗肉的习俗,相传,黄狗救过罕王努尔哈赤。狗是满族狩猎中的忠实助手,满族爱狗心理是在长期狩猎生活中形成的。近年,年青一代也不讲究这种食忌,但在不少老年人中仍相沿这种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