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明明是因病而亡的,可在《康熙王朝》中却变成了他本人用刀“抹脖子”自杀而亡的;
(二)康熙皇帝本来驾崩于畅春园寝宫内,而不是死在乾清宫的宝座上;他的“遗诏”,本来是在畅春园中交给隆科多等少数人的,而不是在乾清宫大殿上当众宣布的,但在《康熙王朝》中,却是说这么做的。
(三)皇宫中乾清宫中高悬的“正大光明”匾额,明明是顺治皇帝亲自题写的,可是在《康熙王朝》和《乾隆王朝》中却成了康熙皇帝的手笔……。
(四)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在今泉州附近)人。他最初为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部下,后来因与郑成功发生矛盾,被郑杀其全家,施于顺治年间潜逃投清,任水师提都,发誓复仇,并终身以平台为己任。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率领水师二万人,战船300余艘取得了“澎湖之战”大捷,灭了台湾郑氏的有生力量,迫使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投降。可是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却说施琅是因全家被郑经杀害后,才投降清朝……,这是与史实不相符的。
(五)“孝庄”本来是谥号,是康熙皇帝给其祖母博尔济吉特氏上的谥号。她的全名应为“孝庄文皇后”,这本来是后人对她的尊称。她本人活着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个称谓,可是在《康熙王朝》中却出现了“我孝庄”长,“我孝庄”短的场面。
(六)清太祖努尔哈赤是在“兴京”(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地方,提出“七大恨”,公开武装反明的,而在《康熙王朝》中,却说是在沈阳(盛京)提出来的。
(七)康熙皇帝曾下旨,让西方传教士(如,雷孝思、白晋、杜德美等)到全国各地测绘地形,并绘制了《皇朝全图》,但在《康熙王朝》中,它却成了“周培公”的作品,这是与史不符的。
(八)苏麻喇姑(?――1705)历史上确有其人,蒙古族,贫苦牧民出身,终身未嫁。她从小侍候孝庄文皇后,并随其嫁给了皇太极(清太宗)。她与孝庄文皇后年龄相差无几,比康熙皇帝大约年长40余岁,当为康熙皇帝的祖母辈。她曾参与满族服饰的创制,并且是康熙皇帝的启蒙老师,晚年还曾帮助康熙帝教育子女。因此,深受宫内上下人等的普遍尊重和爱戴,死后以嫔妃之礼葬于清东陵(在河北遵化)风水墙之外。但在《康熙王朝》中却说她爱上了汉人武次友,而康熙帝又爱上了她,这些均与史无征。
(九)噶尔丹(1644-1697)清初时蒙古准噶尔部首领,他在少年时期曾在西藏为僧(实际上是人质)。在其长兄被杀害后,返回准噶尔部,当上了该部首领。后来他在沙皇俄国的挑唆下,率兵从新疆准噶尔东进蒙古腹地,并威胁京师(北京)。清军先后在乌兰布通(今内蒙赤峰市西北)和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南宗莫德)等地,与之展开激战,最后打败了准噶尔军队,其势随之渐弱,后来他悲愤过度,患病而亡(一说服毒自杀)。而在《康熙王朝》中,却说噶尔丹是康熙皇帝的女婿(康熙皇帝的女儿蓝齐儿公主下嫁给他),而且说他是被康熙皇帝长子胤(允)褆所杀,这也是与史无征的。
(十)“圣祖”皇帝本来是康熙帝驾崩后的“庙号”,在他前面只有太祖(努尔哈赤的“庙号”),“太宗”(皇太极的“庙号”)、世祖(福临的“庙号”),并没有“圣祖”一说。而在《康熙王朝》中却出现了“圣祖”给孝庄文皇后托梦之说,不知从何而来;同时该剧还出现了孝庄文皇后到清东陵(在河北遵化)去“祭祖”场面,不知她去祭何人?因为当时清东陵只有其子福临(顺治皇帝)一人的“孝陵”。如果说她是去祭“永陵”(即努尔哈赤以前祖先的陵墓,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福陵”(即努尔哈赤的陵墓,在今辽宁省沈阳市,俗称“东陵”),或昭陵(即皇太极的陵墓,在今辽宁省沈阳市,俗称“北陵”)。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无论坐什么交通工具,即坐什么轿,乘什么车,骑什么马,一夜之间,甚至一天、两天之间,也是很难到达的。
(十一)在《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临终前自称自己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在康熙皇帝以前比他寿命长的皇帝有好几位,如,宋高宗赵构就活了81岁,明太祖朱元璋也活了71岁,而康熙皇帝享年69岁,在位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