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驻防中的一些情况[原创]
八旗驻防中的一些情况
习惯上今人将八旗分为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前者指在京师的八旗,后者则是在全国各地的八旗。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八旗兵大约有20万,上述二类各占一半。而事实上情形又是如何呢?
不错,禁旅八旗人数大约10万,而各地的驻防八旗也差不多有10万,但是别忙,这个还没有完。先简单说一下八旗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清入关立国前已经按照围猎习惯设置了牛录(佐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甲喇(参领)、固山(旗)的编制,到后金建国时已经有了八旗的组织,而后金天聪和入关前清崇德年间还分别设置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这三类八旗完善了八旗制度。另外还设置了内务府管理的八旗,就是内务府八旗。
而随着清军入关后版图的变化,八旗军也作为一只长驻力量分布于各地,用以加强对各地的控制,可是八旗人数有限,入关时期也就是10万军力,当时内地有1000多个州县,如果每个分摊到各地恐怕一个县连100人都不足,那怎么办呢?就采取了大分散小集中的态势。内地的一些省会或重点城市都有了驻防八旗,比如浙江的杭州,福建的福州,河南的开封,人数多者三五千,少的也有几百。这点一般知道八旗情况的都知道,但是往往留于肤浅。
早在入关前的三顺王(其中有两王同吴三桂即后来的三藩)和续顺公就分别领有独立于汉军八旗的旗军,这是比较特殊的,他们虽然不编入八旗汉军,但是组织形式同于八旗,包括后来的吴三桂部属也是如此。入关后随着对南明战争的持续,三顺王和吴三桂部都分别驻扎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如同古时藩镇,而三顺王中的定南王孔有德阵亡后无子爵除,所以这四王还剩三王,就是所谓的三藩了。三藩部队编制不同于绿营而是采取八旗的制度,三藩之乱后,这些人一部分仍然编入了八旗汉军,福建和广州的驻防汉军就是如此,而且采取的是汉军单一驻防的形式。到乾隆时期,内地十八省中的大部分都有了驻防军。 (世宗曾有设想各直省均设驻防,但是受财力限制和八旗战斗力下降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清发源地的盛京、吉林、黑龙江在建省前分别归属三地将军统属,驻防军大约有三万多人,这里的布局就不是大分散小集中了,可以说是成规模成建制的军政一体体系。而在当地的索伦人、锡伯人也照八旗制度设置,这部分索伦八旗、锡伯八旗的兵力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在内地和边疆历次用兵时,他们经常被抽调,索伦、锡伯八旗还有一部分抽调到新疆驻防。
蒙古八旗之外,还有内扎萨克八旗,如科尔沁、土墨特等部,这些内扎萨克蒙古旗基本是清入关前设置的。康熙年间察哈尔蒙古叛,平定后编制为察哈尔八旗;外蒙古的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扎萨克图汗部以及后来分析出来的赛音诺言部入内扎萨克蒙古编制旗制,有事时,内外蒙古并察哈尔八旗都会参与出兵。唐努乌梁海蒙古、科布多蒙古、巴尔虎蒙古也类似编制了参佐领和旗。地处青海的额鲁特蒙古、乾隆时期回归的土尔扈特蒙古等也莫不如
新疆在乾隆后成为重点用兵之处,八旗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新疆平定后,在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伊离、巴里坤、喀什戈尔等处都有重兵驻防。从新疆到盛京两万里边境上,都是八旗兵的住房卡伦和巡查鄂博用以巩固边防。此外在西藏也有少量扈从八旗人员。
有次可知,八旗驻防的范围远远超过一般想象,而在边防作用上更是意义重大。简略的将情况表述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