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平定三藩叛乱和统一台湾后,把注意力转向北方,几乎每年到塞外巡视,每次指令几位皇子侍行。二十五年(一六八六年)七月,康熙北巡塞上,九岁的胤禛首次随同出发,同去的有胤禔、胤礽、胤祉。他们一行出古北口,到博洛和屯(今河北省沽源县北),西南行,至西尔哈乌里雅苏台(今张北县西),于八月下旬回到北京。此后,康熙出塞,胤禛经常奉命侍从,所经过的地方,大体实今天河北省承德和张家口两个专区。康熙出塞,名为“秋狝”,与蒙古王公共猎,实是会见蒙古族首领,密切他们同清朝中央政府的关系,稳定对这个地区的统治。胤禛多错侍行,看到乃父的巡幸作用,他说“一人临塞北,万里息边烽”,不过说得夸大了些。
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O年),漠西准噶尔部首领、野心家噶尔丹攻占漠北喀尔喀蒙古,迫使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率众南下,康熙谕其撤兵,归还喀尔喀故地,噶尔丹不听劝阻,兵犯内蒙,扬言“夺取黄河为马槽”,妄图吞灭清朝。在这严重威胁面前,康熙任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领兵抵抗,并命十九岁的皇长子胤禔为副将军从征,这是用皇子领兵的开始。康熙于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年)亲征噶尔丹,命皇子参予军事,胤禛时年十九岁,奉命掌管正红旗大营,随从他的有公长泰、都统齐世、原任尚书顾八代等人,与此同时,皇五子胤祐、皇七子胤祺、皇八子胤禩分别管理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大营。他们于二月出发,四月,胤禛与诸兄弟参加对噶尔丹进兵与否得议论,六月回到北京。这一次统兵,胤禛和他的三位弟弟不过是坐镇的意思,没有真正指挥打仗,但是行军议事,也是得到一次军事训练。这次出征的第二年,康熙再次亲征,兵至狼居胥山,彻底击败噶尔丹分裂势力。此役胤禛没有参加,然而他很关心这次战斗,作《狼居胥山大阅》、《功成回銮恭颂二首》,赞扬乃父用兵功业:“指顾靖边烽,怀生尽服从。遐荒归禹甸,大漠纪尧封。庙算无遗策,神功迈昔踪。凯旋旌耀日,光景霁天容”。也表现了他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如今的永定河,清初名叫无定河,又叫浑河,经常泛滥,河道迁徙不常。康熙为了治理它,不断出发考察,三十三年(一六九四年)胤禛随同康熙出京,沿北运河到天津,西行,至霸州的信安镇、白洋淀西淀东口的赵北口,了解无定河下游的情况。康熙在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年)彻底粉碎噶尔丹势力后,大力治理无定河,次年,疏浚河道一百四十五里,筑堤一百八十余里,为了表示希望它不再改道的愿望,特赐名“永定”。三十九年(一七OO年)十月,带领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视察永定河南岸工程,驻在宛平县榆岱,胤禛拔出桩木,发现短小不合规格,报告父皇,要求返工。次年四月,胤禛、胤禔、胤祥再次陪同乃父视察永定河,奉命作纪行诗《阅永定河应制》,他对他们父子的任务写道:“帝念切生名,銮舆冒暑行。绕堤翻麦浪,隔柳度莺声。万姓资疏浚,群工受准程。圣心期永定,河伯助功成“。诗未见佳,亦可作康熙间修治永定河的记实。
康熙为着之类黄河、淮河、里运河,联络江南士大夫,于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起,不断南巡视察河工和了解民情。开始几次,胤禛没有机会参加。四十一年(一七O二年),他与胤礽、胤祥侍从父皇南巡,行至德州,胤礽生病,就住了下来。胤禛、胤祥依照宫中尚书房的规矩照常读书习字。一天,康熙召见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元龙等谈论书法,议得兴起,引诸臣至皇子读书处,胤禛临帖很多,善于模仿,曾学书乃父字体,颇为相象,得到嘉奖。话说回来,皇太子的病一时好不了,康熙无心南下,遂带着儿子们返回京城。数月后,于四十二年(一八O三年)正月,原班人马启程南行,途经济南,参观珍珠泉、趵突泉,过泰安州,登泰山。路经沂州府蒙阴县,胤禛作《过蒙阴》诗。在宿迁县阅堤工,渡过黄河。经淮安、扬州,在瓜州渡长江,到达镇江,登金山江天寺,康熙为它书写“动静万古”匾额,胤禛作诗云:“宿暮金山寺,今方识化城。雨昏春嶂合,石激晚渐鸣。不辨江天色,惟闻钟磬声。因知羁旅境,触景易生情”。继续南行,乘船至苏州,作《雨中泊枫桥遥对虎阜》诗记兴:“维舫枫桥晚,悠悠见虎邱。塔标云影直,钟度雨声幽。僧舍当门竹,渔家隔浦舟。茫茫吴越事,都付与东流”。寻经嘉兴,到杭州,在演武厅,同父皇、兄弟等射箭。至此回还,道过江宁(今南京市),康熙命从行大学士祭明太祖孝陵。后经由江苏沛县、山东东平州(今东平县)、东昌府(今聊城)等地,于三月间回到北京。这一次,康熙携同胤禛兄弟察阅了徐家湾、高家堰、翟家霸堤、祥符闸、新河口等处。因黄淮工程,颁诏天下,赐复条款三十八项。此行使胤禛了解了黄淮河道工程及江南民情,也是他终身唯一的大江南北之行。
清朝皇帝远祖的坟墓永陵在兴京(今辽宁省新宾县),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都在盛京(今沈阳市),顺治的孝陵又在直隶遵化县。顺治的母亲孝庄文皇后的尸体放置在孝陵地旁边,称暂安奉殿。中国古人认为祭祀和兵戎是国家大事,祭祖有时祭祀的重要内容。清朝皇帝对于祭祖异常重视,国家有重大事情,或用兵的胜利,都要祭告祖陵。康熙因系孝庄文皇后所扶立,对他的祖母生前极力孝养,死后虔诚致祭。他的儿子们还没有长大成人时,康熙就带着他们祭祖,年岁稍长,就让他们独立进行祭祀活动。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一周年忌辰,康熙率同胤禛和胤禛、胤祉去暂安奉殿致祭,次年的忌辰,命皇太子率领胤禛、胤祉前往行礼。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年)、四十五年(一七O六年)的忌辰,胤禛独自奉命往祭。三十七年(一六九六年),因平定噶尔丹之乱,康熙亲往盛京拜谒祖陵,七月出发,出古北口,穿越蒙古诸部落,到松花江及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北),南下至兴京祭永陵,到盛京祭福、昭二陵。取道山海关,于十一月回到京师。这一次侍行的皇子很多,据《清圣祖实录》记载,有胤禛、胤祉、胤祺、胤祐、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礻我及胤祥,没有胤禛,但是他有《侍从兴京谒陵二首》诗,表明他跟随乃父祭祀了盛京三陵。他在诗中写道:“龙兴基景命,王气结瑶岑。不睹艰难迹,安知启佑心。山河陵寝壮,弓箭岁时深。盛典叨陪从,威仪百尔钦”。这是云游了清朝发祥之地,获得祖宗创业艰辛的深切感受。祭祖之外,胤禛参予了其他祭祀。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清朝政府重修阙里孔庙落成,康熙令胤祉带领胤禛、胤禩等前往曲阜参加祭祀大典,年仅十五岁的胤禛进行了尊师重道的活动。
康熙多次去佛教圣地五台山朝佛,四十一年(一七O二年)正月,胤禛与胤礽、胤祥随同父皇出发,经涞水、易州、阜平,过龙泉关时胤禛朝佛有感,作诗云:“隔断红尘另一天,慈云常护此山巅。雄关不阻骖鸾客,胜地偏多应迹贤。兵象销时崇佛像,烽烟靖始飏炉烟。治平功效无生力,赢得村翁自在眠。”寻至五台,畅游诸大寺。回程经正定,阅视永定河堤,返抵京师。
康熙四十七年(一七O八年)第一次废太子事件以前的胤禛,即三十岁前的皇四子,比较多的是过书斋的生活,较少独立活动,但不时随从乃父巡幸,东北到满洲发祥地的辽吉,东南至富甲天下的苏杭,西去山西五台,北达内蒙古草原,足迹半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