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消逝的《圆明园》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5日 13:27 来源:CCTV.com
开场白:
圆明园是中国人记忆当中永远抹不去的一段阴影。今天提到圆明园,人们更多地想到的是它的那些残垣断壁、是那段屈辱的历史,但是昔日的圆明园曾经是怎样的辉煌,1860年的那把火曾经烧掉了什么,至今在人们的心中都还是一个谜。近来,随着一部纪录电影《圆明园》的上映,昔日辉煌的圆明园再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今天我们就邀请了著名的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和清史研究专家王道成先生一同来为我们追寻那座逝去的圆明园。
解说:
走进今天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有谁还能想象它曾经的繁荣与奢华。方圆5000多亩的皇家园林,仅存这点残垣断壁。
1644年,满人入关,成为紫禁城里新的主人。然而习惯北方生活的满人很快就发现,北京的夏天酷热干燥,皇宫更像一个火炉,根本不适合居住。从踏进紫禁城开始,皇帝就开始在北京西山一带寻找凉爽宜人的地方,修建避暑胜地。1690年,清第三代皇帝康熙将目标锁定在距离紫禁城西北20多公里处,一个名为“海淀”的地方。在现在北京大学西门外,他终于建成一座名为“畅春园”的离宫。
|
|
| 圆明园海晏堂 |
访谈:
王道成: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园林,修了以后,康熙就说,避喧听政。城里太闹了,我到这儿来处理国家的政事吧。说他在这儿避喧听政,所以他的一些皇子、一些大臣在他周围就住下来了,所以雍正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给了他一块地方,是在后“华家屯”这个地方,修了圆明园。
主持人:也就是说圆明园实际上最早是雍正的个人的一个园子?
王道成:对。
主持人:后来雍正当了皇帝以后,才把它扩建起来?
王道成:对。
解说:
皇四子胤禛迁入圆明园的时候,这座园林仅仅不到34公顷,园中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景观。其中最重要的一处景观,是一个名为“牡丹台”的地方,后改称“镂月开云”。胤禛之所以要修建这个“牡丹园”,是因为他的父亲康熙非常喜欢牡丹。当“牡丹园”的景色已经相当壮观之后,胤禛几度邀请康熙来园中赏花。1722年3月25日,年迈的康熙终于走进了圆明园,观赏盛开的牡丹。正是在牡丹丛中,他第一次见到了自己12岁的孙子——弘历。史书记载,康熙对于弘历的聪慧非常欣赏。当年冬天康熙逝世,而胤禛之所以能继承皇位,据说这次牡丹丛中的聚会,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访谈:
主持人:有人有一种说法,说这种安排实际上也是雍正的一个刻意的安排?
王道成:对。如果康熙看上了乾隆的话,那么对雍正显然是非常有利的。对他也有利啊,所以当时就有个传说,就是说为什么雍正能够继位,就是因为康熙看上了乾隆,让雍正继位以后,雍正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皇位传给乾隆了。
罗哲文:这个雍正的传说很多。
王道成:雍正我觉得他继承皇位,也有他的必然性。原来那些皇子争夺的时候,他没有参与。他很超脱的,康熙对他还没有什么反感。而且你看,在康熙死之前,到天坛祭天,康熙是让他去代表他(康熙)去祭天,说明对他还是很重视的。
主持人:代表皇帝祭天,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王道成:对,很重要的一个任务,他就是在天坛斋宫正在斋戒的时候,得到消息说康熙病了,说赶快就跑回畅春园。所以在康熙去世的时候,其他的皇子都没有人在康熙的身边,只有雍正在他的身边。所以说,后来诏书都是雍正搞的,这个是完全可能的。
主持人:完全可能的,因为没有别人在场了?
王道成:但是雍正为什么名声不好呢,因为在那场斗争中,的确是你死我活的。后来雍正上台以后,对他的弟弟们也绝不手软,杀的杀、关的关。所以说,大家对他的印象,都觉得这个人刻薄寡恩,太厉害了。什么血滴子啊,什么文字狱啊,都算在他的身上了,实际上,他那个时候的文字狱,比起乾隆来好得多了。
主持人:其实雍正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是在圆明园里发生的。
王道成:对。
解说:
从雍正登基开始,圆明园就成为了清朝统治者经常居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心。对于圆明园,雍正有着特殊的偏爱之情。他登基后,立即开始对圆明园进行大规模的扩建,雍正本人正是园林的总设计师。根据雍正的旨意,圆明园处处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处理朝政和皇室居住的地方是圆明园的核心地带。工作区和居住区用一个人工湖隔开,湖的形状被设计成大清疆域的轮廓。沿湖分布着九个人工岛屿,环抱于九岛之中的这群宫殿正是皇帝和他的嫔妃们居住的地方。九州一片安宁,湖水波平浪静,大清的天下永久太平。这就是“九州清晏”的寓意。雍正在位不到十四年间,圆明园陆续建有30多个景区,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灵巧秀丽的亭台楼阁,加上水流萦回、岛堤穿插、堆山叠石的自然景色,圆明园的规模基本形成。每年,雍正有200多天都在圆明园中度过,每晚他都要在圆明园中批阅奏折。据清宫档案记载,一年中他只有在自己生日的那天才休息一天,十三年的时间里,雍正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四小时。在中国历史上,像雍正一般勤政的皇帝非常罕见,据统计他在奏折上的批语累计多达1千多万字。
访谈:
王道成:大臣们上来的奏折,他亲自看,看了以后亲自批,有的奏折,最多的他的批语就是一万多字。
主持人:一个批语就是一万多字?
王道成:一万多字。
罗哲文:一篇大文章。
王道成:对,一篇大文章。在雍正十年的时候,雍正自己做了一个统计,他说大概在他手里的朱批奏折,大概有一万多件,据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是多少,两万三千多件。
主持人:原件?
王道成:就是他批过的。
主持人:就是他批过的原件,保存下来的两万多件?
王道成:两万三千多件,这光是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是不是在我们这边保存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呢。如果合起来的话,恐怕三万件以上,所以有人估计是,他批的有一千多万字,这个数字也可能还保守了一点。
主持人:一千多万字,还保守了一点?
王道成:可能还保守了一点。所以我觉得在勤政这上面,我觉得雍正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后来他的死,可能是操劳过度。当然也跟他后来吃这个丹药有关系。
解说:
在圆明园深处有一处隐蔽的景观,谓为“别有洞天”。在这里雍正命两名道士日夜不停地炼制丹药。身体虚弱、内心孤独的雍正,将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了传说中的仙丹上。而从故宫现在保存的《清宫秘档》中记载的配方看,这些仙丹很有可能加速了雍正的死亡。
访谈:
王道成:他从雍正八年开始,当时可能他就感觉身体不太舒服吧,当时他就想,就想怎么保健,于是呢,他就听到两个道士的话,一个叫张太虚,还有一个姓王的,听了他们的话,就在圆明园里边,就让这两个道士在这儿炼丹,炼丹要用些什么材料呢,有硫黄、有水银、还有铅。
主持人:都是有毒的。
王道成:这些东西都是有毒的,但是最先吃的时候,可能效果还比较好,雍正觉得吃了以后效果好。
罗哲文:以毒攻毒。
王道成:而且他把炼出来的丹,他叫它丹药,还赏赐一些大臣,看来他对那个是很欣赏的,但是这些东西吃久了是不行的。
主持人:聚集于体内。
王道成:铅啊,汞啊、砷啊,硫啊,这些都是剧毒,所以后来雍正的死,跟这个服丹有关系。所以是暴亡、暴崩的,突然就死了。
解说:
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猝死于圆明园。雍正死后,弘历登上了帝位,年号乾隆。戴孝满三年后,乾隆正式住进圆明园,对于这座园林,他充满感激之情。七下江南的乾隆,将他对江南美景的热情全部融入到圆明园的修建之中。这座“四宜书屋”的布局是复制了浙江海宁乾隆曾经住过的“陈氏隅园”,而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等景色,在圆明园中也有同名同景。在修建园林上,乾隆真可谓是不遗余力,而此时充沛的国力正支撑了这些繁华似锦的园林工程。没有人知道为了扩建圆明园,到底花费了多少银两。当1744年圆明园的初步扩建完成后,乾隆非常欣慰,他为每一景都题作了一首诗,诗作中处处流露出他对园中生活的满意。长寿的乾隆一生所作诗作近42000首,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圆明园内完成的。
访谈:
罗哲文:乾隆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深厚,他的诗词啊。
王道成:光是他的《御制诗文集》,他的诗就是四万一千八百多首,相当于一部《全唐诗》。
主持人:我听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我也吓了一跳,乾隆一个人写的诗?
王道成:对。
主持人:相当于一部《全唐诗》,他怎么可能做得到呢?这里头是不是有的是捉刀代笔的?
王道成:可能有捉刀代笔的,但是这个人文思比较敏捷
罗哲文:圆明园是他自己写的。这个不能有人代笔的。
王道成:你看他有一次讲从西直门到清漪园,就在这个路上就写了三十几首诗。
罗哲文:真绝了。
主持人:如果纯粹从诗歌的艺术水平鉴定的话,乾隆的诗的水平怎么样?
王道成:我觉得艺术水平不算高,乾隆的诗的价值主要在它的史料的价值。
主持人:史料价值?
王道成:对对。
罗哲文:他记录了这个事情。
主持人: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乾隆是拿诗歌当日记写?
解说:
乾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迷恋诗歌写作有他自己的目的,这个自负的皇帝认为自己不仅仅是大清的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文人的精神领袖。乾隆对于圆明园扩建的兴趣不仅仅停止在圆明园本身,他下令在圆明园的东边兴建长春园和绮春园,我们现在看到的圆明园遗址就是这三个园子构成的大圆明园。在乾隆生命的最后时刻,圆明园的修建一直在持续,整整一个世纪的修建,这座旷世园林拥有一百多座景观,将近一千座宫殿,占地5000多亩。圆明园,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鼎盛的标志。
关于圆明园,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大文豪笔下如梦如幻的美景,到底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这些画作是乾隆登基之后,命宫廷画师所绘的《圆明园四十景图》,从中我们还能看到圆明园一些当年的风貌。这些景观风格各异、蕴意也完全不同,它们设计思路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模仿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以及再现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
访谈:
罗哲文:比如这里头有两个,我觉得它专门为了田园风光来设计的,这有个叫“杏花春馆”。
主持人:“杏花春馆”,对。
罗哲文:它就是什么呢?就是把杏花作为主要的景观。
|
|
| 圆明园鸟瞰图景 |
解说:
四十景之一的“杏花春馆”,依杜牧著名诗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之意而建,呈现一派田园风光,是帝王体验农桑,放松休闲的地方。
访谈:
罗哲文:它还开了种蔬菜的地方,他要想享受一点田园乐趣,
主持人:其实也是皇帝园林当中很雅致的。
罗哲文:对,找点乐趣,他要和自然相融合,而且中国的农耕文化,对农业他都很重视,我觉得这个景点很有特殊意义。另外还有一个叫“武陵春色”,它主要以桃花为主,它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看它这上面的意境,它都是完全按照《桃花源记》来创作的。
解说:
“武陵春色”完全取意于陶渊明《桃花源记》,“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此外,圆明园几乎集合了中国所有园林建筑的风格。蓬岛瑶台取自唐代大画家李思训之画意,象征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这座1740年完成的方壶胜景,借景神话故事中的东海龙宫,如梦如幻、美若仙境。小小的园林竟能取材于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将文、史、诗、画高度溶于一园之中,这就是圆明园的魅力。
访谈:
罗哲文:这个里头,就是四十景来说,每一个景都有它的意义,这个内容是太丰富了。园林的内容,建筑的内容,文化的内容,诗词书画的内容,所以这个的确,这个圆明园啊,作为我们造园艺术的一个集大成、一个顶峰。
解说:
荟萃了天下名胜美景精髓的圆明园,成为了“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并名闻于世界。西方人称之为“万园之园”。法国传教士王至诚在看到圆明园之后不由得感叹,“中国人在建筑方面表现出来的千变万化、复杂多端,令人难以置信,我不得不承认,与他们相比,我们又单调又缺乏生气。”
访谈:
主持人:从外国人这个评价,包括我们看到雨果对它的评价里头,似乎他们也认为,没有什么园林或者建筑可以跟圆明园相比,这是一种夸张呢,还是的确是这样子呢?
王道成:的确是这样的。雨果说,圆明园不仅是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雨果说的这个梦幻艺术是什么呢?据我的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的境界。因为这个东西,它不像西洋的建筑那样,你一看就能看到,它有些东西,你要去领会的。
主持人: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一个集中的体现。
王道成:对对。外国是建筑式的园林,它是以建筑为主的。中国是把山水、花木、建筑,把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是,“虽由人造,宛自天开”。虽然是人工造的,但是它好像是自然形成的,它是形成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解说:
然而,圆明园还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其中容纳了大量华美的西方建筑。1747年的一天,乾隆在观看西洋图画的时候,看到了水法也就是人工喷泉的图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命意大利人郎世宁在圆明园东边,一条狭长的地带修建豪华的西洋花园。这座西洋花园中最大的建筑——“海晏堂”,就是为了安装西洋水法机械而建造的,水法按中国人的十二生肖分列十二个喷口,分别为铜铸人身兽面的动物,十二个时辰依次喷水,正午时分一起喷水,十分壮观,是乾隆最爱欣赏的景致之一。圆明园中其它众多西式建筑,也个个美轮美奂,流光溢彩。圆明园,这座东方园林可以和欧洲任何一家园林媲美。
圆明园前后历经六代帝王、150年的历史,从为数不多的历史记载中,我们还可以依稀想象当年园中奢华的皇室生活。每年,乾隆都要在紫禁城度过农历新年,因为他要在那里履行重要庆典的责任,大约一个星期之后,乾隆即返回圆明园。这个时候,圆明园即将上演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皇家节日庆典。
访谈:
王道成:在圆明园,他从正月十三开始,就在“山高水长”这个景区,就要放烟火,而高峰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放烟火这天,皇帝要亲自参加的。“山高水长”呢,它是坐东向西,上下,它是个两层楼,上下都是九间。皇帝呢,是在下边坐正中的那间,他的周围就是亲王、大臣。在这个建筑物和河流之间,据他讲是有几(公)顷地宽,就是说有好几百亩,这么宽的地方。在这儿先要表演杂技,有摔跤,还有马技。他说的马技有什么呢?就是人双脚站在马鞍上跑马。还有单脚的跑马,还有人横躺在马的肚子上跑。还有两个马,一个从那边跑过来,一个从这边跑过去,骑马的人啊。
主持人:换?
王道成:换,这边的跳到那边,那边跳到这边。甚至还有这边这个人跳到那边那个人的头顶上,然后在上边表演节目。还有放和合,就是放烟火。在这个烟火里面据他们描写,这个烟火放出来以后,还有亭台楼阁、有鱼、有龙。
主持人:有图案的。
王道成:对,有图案的不完全是往上冲的就完了,最后是放鞭炮。据他们的记载,这次烟火放下来,留下来的纸渣都有一寸厚,为了防止发生火灾,还要用水。
主持人:再喷?
王道成:把这个纸喷一遍。这是正月十五这一天,这是个很隆重、热闹的节日。
解说:
在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坐石临流”中,有一条空旷的长廊曾经是圆明园中一个宫廷内部的集市。太监们扮演成商人、工匠、甚至是小偷,皇帝化装成文人也混在人群中,不被察觉,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丝绸、古董、瓷器,都来自北京城里著名的商号。
访谈:
王道成:因为平时宫里的人不能出去,特别是后宫的,不能出去的。所以在圆明园里边,有一个买卖街,它这个买卖街,它在开市的时候,他是有卖衣服的,有卖古董的,还有卖各种各样的商品的,有饭馆、有茶馆。
主持人:这是一个真正做买卖的集市,并不是说纯粹是给皇家一个摆设或者游乐的地方,的确是可以在那儿买东西。
王道成:对,但是它只局限于宫里的人宫中的人。它那些什么老板啊、顾客啊,都是用太监装的。它里面有一些东西是他们从街上借来的,从商家借来的。借来以后,如果是卖掉了,将来给你钱。再给人钱,如果卖不掉,那还给你货。
主持人:的确是做买卖?
王道成:对,的确是做买卖,而且认真地还在那讨价还价。有一个记载还讲,乾隆不是有一个小女儿吗,十公主。5岁的时候,乾隆就把她许配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一直到十五岁的时候才完婚的。虽然从订婚到完婚,中间有十年的时间。这十年的时间,她都在乾隆身边。有一次到买卖街,这个公主叫和孝公主,是乾隆的第十个女儿,看中了一件衣服,想买。要乾隆给她买,乾隆说你公公有钱,让你公公给你买吧。所以说在这个街市上是非常热闹的。
解说:
然而圆明园中的乾隆,并没有意识到整个帝国的危机。这些西洋建筑也仅仅是乾隆与嫔妃们娱乐、散心的场所而已,对于建筑中蕴含的数学、动力学、机械学,自负的乾隆一无所知,也丝毫没有兴趣。乾隆统治中国长达六十年之久,也注定了整个帝国不可逆转的衰落。
(编导 杨丽)
责编: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