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11月第四期的《清史研究》上刊出了一篇名为《雍正继位新解》的文章,作者张双志,他在文中阐述的观点我看来还有几分道理,但是本人并非专业人员,所以烦请坛子上各位大仙指点一二,谢谢!
作者认为,马尔赛、马齐、王淡、隆科多同受遗诏,“综合朝鲜史料、《皇清通志纲要》、《永宪录》、及胤禛继位后对他们的态度来看, 王淡、马尔赛、马齐、隆科多同受顾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篇幅太大,省略了。。。)
到了关键部分,作者认为康熙所患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故临终时很大可能是口述遗诏,口述时虽然神智清醒, 但应有因病发音不能清晰有力而语句含糊不清的可能并且口述遗命, 用词都比较简单。而在皇帝即将驾崩之刻, 气氛无比凝重, 诸大臣手足慌急, 心中惶恐也是在所难免。康熙口述谕旨, 可以先以满语述之, 再以汉语复述一遍。满文遗诏可能由马齐写就, 大概是“ 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之类。王淡在听写汉文遗诏时,在心耳慌乱之际, 大有可能误听、误写“胤禛为胤祯, 第四为十四” 。故十六日鸿肪寺官正式公读遗诏时, 只有满文, 而无汉文, 这才引起御史杨保等人的参奏指责, 而胤禛却不能道出真实情况, 来证明自己, 故无法讲出道理。迟至十六日, 胤禛才公布了汉文的遗命诏。而且, 病榻命诏, 必不长, 也就寥寥几句话。现存的满、汉文遗诏, 是雍正继位后,加工所作。故授人口实。据此, 我们也可以解释民间流传胤禛篡改“ 皇位传十四子胤祯”为“ 皇位传于四子胤禛” 的传说。
就是康熙所说应是“ 传第四子胤禛” , 由于“ 第” 与“ 十” 音近“禛” 与“祯” 音近, 故老迈的王淡在惶急的状态下, 误听、误写为“ 传十四子胤祯” , 草就了汉文遗诏, 遂酿成了千古恨事。这也是为什么镇继位后马上命胤祯之“ 祯” 改为“禵” 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以前, 人们常常纠缠“ 十” 改“ 于” 之说, 而忽略了“ 第” 与“ 十” 音近之误。
康熙在口述遗诏之后, 极大可能马上昏迷不醒或者言迄逝去。可谓“ 死无对证” 。是以满文遗诏还是以汉文遗诏为准, 为胤禛、胤祯胜负的最大关键。以胤禛继位的事实反推, 当是马尔赛、马齐、隆科多三人对王一人, 胤禛获胜。其中争论的细节, 是永远的迷雾, 只有当事人知道。在诸皇子都不知道遗诏的情况下, 以顾命大臣说的为准。故隆科多三人马上采取措施, 一面告知镇一面派兵防守皇宫内外一面布置迎御舆人大内。“ 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 , 只能坐等时局变化, 却“ 无处使力” 。待次日午刻, 隆科多传遗诏, 大局已定。
但没有永远不透风的事情, 遂有朝鲜史料、《永宪录》、《皇清通志纲要》等等, 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和谈资。王淡其人其事, 也就成为当时人们关心的对象。在国朝曹献类征初编》宰辅传中, 王淡的小传超过与之同期的四位大学士, 是最多的, 资历更好的马齐, 却只有一篇。在康熙过世、胤禛登基前后, 所记王淡都有不同, 凸现了他在这段时期的境遇, 反映了其背后隐藏的故事。
而马尔赛、马齐、隆科多在关键时刻, 遵照遗诏, 坚决地支持胤禛。特别是马尔赛、马齐现身证明胤禛继位的合法性, 对安抚群臣,使其他皇子“ 哑口无言地接受” , 稳定朝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隆科多手握兵权, 则保证了胤禛的顺利继位。这应是上述三人多极其迅速获得信任重用的最根本原因。
康熙一生以国家百姓为念, 可谓英主。选择嗣皇, 不仅仅是谁当皇帝的事, 更重要的是谁更有利于国家社樱, 这是英主必然要考虑的事。在康熙被迫做出一生最难决定的事的时候, 他会从现实出发, 而不是更喜欢谁。胤祯最不利的条件是不在京城。如果定胤祯为嗣皇, 皇位要空待二十余日, 岂不危及国家社稷, 这是为国为民的康熙必然要想到的, 也是他放心不下的国事。因此, 在未料到自己即将于十一月十三日过世之事, 当年四月, 康熙仍命撤祯回西北之时, 就已经注定了清祯的最终命运。在大渐时刻, 可能康熙内心更倾向于胤祯, 但皇位虚待二十余日的后果, 最终促使康熙“ 仓碎之间, 一言而定大计” , 决定了胤禛。可谓时也命也诚非虚语。
至于有学者认为是隆科多、胤禛合谋毒害, 篡夺了皇位, 殊不可能。康熙大渐, 身边肯定有太监、御医日夜随侍, 喂服汤药要经过他们之手。因此, 毒害康熙, 必须要有太监等人的配合。以康熙在世时之明, 隆科多、胤禛要在康熙身边培养自己的铁杆同党, 难度很大。要在大渐的短短几日, 避开其他皇子的耳目, 就能收买康熙身边的太监、御医, 使他们愿冒祸灭全家的下场, 毒害康熙, 也可谓巨难。因此, 康熙当是正常死亡。
并且作者认为如果在康熙没有明诏胤禛继位的情况下, 隆科多帮胤禛比帮撤祯冒的风险更大。况且, 他明知帮了溉镇早晚都要死, 这是何苦呢因此, 按照一些人所说, 隆科多是主动帮助撤镇篡位的, 实是无任何好处的不智之举。故, 隆科多只有在受康熙遗命情况下,才会死保撤镇, 可谓尽忠臣之事。至于民间盛传的倩镇进人参汤, 隆科多矫诏等, 都与遗诏不明有关, 皆因王淡“ 误听” 一事, 是造成所有之谜的最大隐情。
而胤禛之所以伪饰事实, 也是因王换“ 误认” , 又不能当时公布汉文遗诏和遗命过
程, 故使胤禛陷人难于讲出事实真相的境地。如果讲出事实经过, 反而更给与诸皇子以口实, 直接威胁自己的安危。这就迫使胤禛不得不去伪饰遗命的过程, 撇开马齐、马尔赛、王, 让隆科多独受“ 顾命之苦” , 转移大家视线, 以隆科多所传遗诏为准, 又无法求证。同时, 增加七位皇子同受顾命之事, 以坚其实。但这已是雍正五、六年以后的说法, 在反对胤禛的人都被诛灭之后, 真正是“ 死无对证”了。正因为是假的, 才会漏洞百出, 徒增众人疑惑, 给胤禛继位笼罩了一层迷雾。况且, 胤禛以一匹黑马的姿态彻底击败了众望所属的胤祯, 本就激发了人们的无数狂想。而胤禛有口难言的苦衷, 又彻底让继位之谜“ 永远” 地迷下去。这是胤祯个人的不幸, 也是胤禛大幸中的不幸, 从此使他背上谋父、逼母、轼兄、屠弟的万古罪名。
撇开马齐、马尔赛、王, 让隆科多独受“ 顾命之苦” , 转移大家视线, 以隆科多所传遗诏为准, 又无法求证。这一说法我总觉得不太妥帖,不知各位大仙以为如何?
这篇论文有些长,没有全部录下来,但主干部分录得差不多了,希望坛子上的大仙们评价评价作者的观点,谢谢!
注:蓝色、红色、绿色字均为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