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在整理资料,正好扫到有关的,作为补充好了。
乾隆八年(1743)六月,高宗即曾降旨:「今年天气炎热,甚于往时,九门内外,街市人众,恐受暑者多」,发银一万两,除正阳门二千两外,其余内城八门各一千两,「豫备冰水、药物,以防病暍。」 乾隆二十四年(1759),高宗亦以乾旱天气炎热,命于五城平糶米局处,「酌量设立冰水暑汤,俾买米小民各得赴饮,以解暑热。其后,北京的一些官绅或绅商也仿照此制,于北京街头施舍冰水。清人所绘的《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就有「舍冰水图」。其文字说明云:凡三伏时,官所门首搭一蓆棚,木桶盛凉水,上置冰一块。棚上挂黄布四块,写「皇恩浩荡」;民间施舍,写「普结良缘」,为往来人止渴。由于朝廷有赐冰的制度,因此京官在夏天多以冰块来消暑;而即使不是官宦人家,同样也可以购冰放在冰盆上以降低室内的温度。另外,北京鱼贩至天津贩鱼也多用冰块加以冷冻,商贩甚至将未卖完的鱼虾、肉类冷藏于冰窖之中;水果商亦利用冰窖窖藏水果,至隔年夏天取出贩卖。至于夏日吃冰镇酸梅汤,更是北京的一大享受。总结来看,明清北京由于官方及民间所窖藏的冰块甚多,在生活上均与官员及百姓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由于冰块价格不贵,因此即使是平民也可以享用冰。乾隆58年(1793),英人John Barrow见到北京普通百姓多能用冰,还曾深表赞叹。
都城内外,如地安门外火神庙后,德胜门外西,阜城门外北,宣武门外西,崇文门外东,朝阳门外南,皆有冰窖。其实,这些冰窖,并非全是官窖。其中除雪池冰窖与德胜门外西的冰窖之外,其余五个应该都是所谓的「府窖」。北京的「府窖」系专供亲王府使用的冰窖,例由内务府奉宸苑管理;但并非所有亲王皆得创设冰窖,必须领兵立过战功的「铁帽子王」始得呈禀设立。因此北京的「府窖」不多,仅有六处:(1)肃王府窖,在正阳门外打磨厂深沟北护城河南端;(2)豫王府窖,在崇文门外护城河南岸;(3)庆王府窖,在宣武门外西护城河南侧;(4)睿王府窖,在东直门外北护城河东边;(5)恭王府窖,在地安门什刹海前海南沿;(6)礼王府窖,在阜城门外北护城河西驴市口。[十三也是铁帽子王,怎么不见他的?]
另外,北京也有民营的冰窖。据〔乾隆〕《大清会典》记载:官方「如藏冰不敷用,从市采买,以夏月及秋月为差。」 则当官方冰窖的冰块不够用时,官方得向民间采买。而在盛清时,对于采买民窖冰的价格,甚至定有金额。如:(1)康熙四十一年(1702)定:「窖藏冰块,如不敷用,准采买民窖冰。夏秋月分,每块价银七分三厘。」(2)雍正四年(1726)定:「秋月采买民窖冰,每块价银二分五厘。」(3)雍正九年(1731)又定:「秋月采买民窖冰,每块仍给价银七分三厘。」(4)雍正十一年(1733)复定:「秋月采买民窖冰,每块价银五分三厘。」 由此可知:即使至秋天,民间所窖藏的冰块,还可以支应官方采买所需。另据近人云:从护城河里起出的冰块,大都贮存在附近的民用冰窖里,所以北京城内至今留有很多冰窖衚衕、冰窖厂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