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昭公主:
看来女史JJ真是爱屋及乌呢 ,喜欢年妃连她的家人都了解得这么详细,佩服啊!
白露嘉:
研究四四,年妃或可不了解,年糕却不能不了解,不能不博考穷究地去了解,细细。
年爸,年大,年二都官至巡抚,封疆大吏,年二自不必说,年大对中国瓷器史还大有贡献。
按照清朝的制度,身为汉军旗奴才的年爸,年大,点笔帖式,这个地位一定是经过科举才能获得的,我曾经在《清史论丛》里读到过,年爸还是年爷爷是进士出身,具体哪篇文章倒不记得了。
以此推论,年妃是个有书香气质的女人,父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洗桐女史:
我是没想到年羹尧和张廷玉是同年~嚯嚯~
大家看到了没,年希尧还写了《怡贤亲王庙碑记》,悠悠说年家倒霉之后,十三没有落井下石,哪都不要年希尧,就内务府收留了他,她还说这是十三的良心发现~嘻嘻~
可我觉得吧,疏不间亲,不管怎么说福惠也是皇帝和年妃的儿子,十三就是再不喜欢年羹尧,人已经死了,也没必要过为已甚啊,给人余地,也是给自己余地啊~
白露嘉:
补充这个列表:
年大的《集验良方》是补辑梁文科和黄朝遴的,原编雍正二年就刊印了。这是中国中医史上很重要的书,后来在光绪朝还有一个叫关梓的大中医,从中精选良方,另行刊刻印刷的说~
这书里面包括美容秘方哦,又一次联想年妹妹~~~~~~~~
除了该列表上的数学书,年大还写过医书《诸症歌诀》与《本草类方》。叹,自清以来乃至文革,中国有个不好的风气,往往一个人政治生活失败了,著述便也难传于世。比如罗隆基,新月派的中心人物,因为他是右派了,现在我们在大陆都很少一见他的文字了。
年大似乎也是个例子。
这个人父亲和弟弟学问都不错(起码进士出身不是?),自己对陶瓷史,医学史,数学史都有贡献,老来却不算得志,如果我是年妹妹,死前对这个哥哥的命运一定很牵挂。
另,我觉得桐桐说的很对来,十三对年家一定多有照顾,而且咱们家四爷就是为心肝宝贝福惠计,也不会对年家赶尽杀绝的。怎么也能留下一个学问很好,人也比较忠厚的舅舅吧!
我觉得说四爷对年家“鸟尽弓藏”的人,其实视点很不公允的。
年二自己不折腾,懂得“惜福”,四四干吗故意折腾他?
洗桐女史:
白菜,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野史传闻,就是说年家曾经被太监收养过,才改的姓氏?我忘记以前从哪看到了,脑子中隐隐的有这么个印象,可是怕记错了,因为感觉记忆很久远了,我是看到年的高祖姓严,这才重新想到的~
白露嘉:
哈!当然有了,就是高阳的《乾隆韵事》里写的呢!年这个姓是极特别的。我还从哪里看到过,一时记不得了。高阳一定也是从什么野史笔记中得来的。
洗桐女史:
我想把关于年MM的所有资料都写上去~但是以前不用功,看过的东西都不记出处的,郁闷~
我现在就怎么都找不到元年,那些满洲大臣让皇帝必须立满洲女子所出的皇子那段的记载,说是那些满人还闹事了呢,说是担心皇帝太喜欢福惠,而立他~
这个资料死活找不到了,那还是我四年前看的,可是后来就再也没找到,这两天到处搜,都没搜到,555~
白露嘉:
我贴点查来的资料,解释年姓渊源的,不过可没野史好玩儿,大家别嫌看着闷:
一、姓氏源流
年(Nián)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为春秋时齐襄公之后,以祖名为氏。据《路史》云:“齐太公后有年氏。”上古周初时,周相姜太公助武王建立周朝后,受封而建立了齐国,所以又称之为齐太公。传至春秋时齐国的齐襄公,是位昏庸荒淫之君,在他当太子时,就跟亲妹妹艾姜私通。后来,艾姜嫁给鲁桓公为妻,不久,鲁桓公到齐国省亲,这时齐襄公已经继位,他利用这个机会又跟艾姜在宫中淫乱,后来这件事被鲁桓公察觉,齐襄公怕丑事败露,就暗杀了鲁桓公,但这事还是被齐国大夫、齐襄公叔父夷仲年知道了,夷仲年长叹道:“兄妹淫乱,已无廉耻,今后齐国必有大乱。”于是他辞去大夫之职,回到封地隐居起来,不再过问世事。过了不久,齐襄公果然被齐国大将连称等杀死。他们立夷仲年的儿子无知为国君,可无知继位一个月又被杀了,这又引起了齐国的内乱,幸好继位的无知的儿子姜小白非常英明,他使齐国转危为安。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父亲为君只一个月就被杀,这是一个凶兆,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为姓,称年氏,世代相传。
2、出自严姓,是由严姓讹传为年姓而形成。明代有个叫年富的人,据《明史·年富传》上记载他的传记时说:“本姓严,后讹为年。”明朝初年永乐年间,年富考试中榜,当了县官,他清廉而正义,做事认真积极,于是升为高官,做了尚书,因此史书里有《明史·年富传》。他的家庭昌盛,于是又形成了一支年姓。
得姓始祖:姜小白。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釐公子,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姜小白进宫劝谏,齐襄公不听。他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的族弟以公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齐襄公,篡夺了王位。一个多月后,雍廪、高傒诸大夫又杀了公孙无知等,准备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姜小白哥公子纠回国即位。而国内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姜小白继位。姜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父亲为君只一个月就被杀,这是一个凶兆,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为姓,称年氏,世代相传。齐桓公重用鲍叔牙,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把国家大家事委托于管仲,让其一展才华。管仲确实是一个匡世济时的良才。他认为君主要创建霸业,首先要能识贤、用贤,要防止小人的渗入。他建议齐桓公起用隰朋,宁越等五个人,同时悬榜国门,号召国人献计献策,招纳四方志士。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尊奠定了基础。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占领了鲁国的遂邑。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的声誉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故年氏后人奉姜小白为年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年氏家族,系出姜姓和严姓。一是,据《路史》记载显示,上古时,姜太公帮助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受封而建立了诸侯国齐国,所以姜太公又称齐太公。有一本叫《路史》的古书里说:“齐太公后有年氏。”也就是说,姜太公的后代中有一支姓年,年姓的鼻祖是齐太公。齐太公便是3000多年前辅佐武王定国安邦的贤士姜子牙裔孙齐桓公之后代。年氏具有数千年悠久的源流。另一支到了明朝时期,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年氏又有新的血液加入。这新的血液,就出自严姓。年姓的望族居怀远郡。据《明史·年富传》记载,“年姓本姓严,后讹为年。”年姓望居怀远郡(治所怀远县,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郊掌政乡洼路村一带)。
三、历史名人
年富:字大有,明代安徽省怀远人。本姓严,因人错呼“年”,即以讹传讹,改“严”为“年”。历事成祖、仁宗、宣宗、宣宗、景帝五朝,先后在地方和中央部门任职,不论在哪里,他都能清廉刚正,始终不渝,从而成为一代名臣。年富在他的从政生涯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比较关心民间的疾苦。当时江南百姓佃富人之田,每年要交纳很重的田租,可是一遇荒年凶岁,朝廷往往下诏蠲免税粮。但在佃农向地主交租、地主向国家交税的情况下,蠲免税粮,只是恩及地主富户,而佃农的田租却一仍其旧,负担没有丝毫减轻。所以年富请求朝廷下令,凡“被灾之处,佃农田租如例蠲免。”他通过调查又发现,每逢饥年,各地方政府没有现粮赈济贫民,而一些大户往往囤积居奇,抬高粮价以牟取暴利,州县官竟毫无救恤之方,因此他奏准朝廷,今后凡遇荒歉,政府为贫民立券,贷富人粟分给贫民,候年丰偿还,富户不准提价,但官府可以免去富人杂役,以为利息。
年 妃:敦肃皇贵妃,年氏,湖北巡抚年遐龄之女。事世宗潜邸,为侧福晋。雍正元年(1723年),封贵妃。雍正三年十一月,妃病笃,进皇贵妃。并谕妃病如不起,礼仪视皇贵妃例行。妃薨逾月,妃兄年羹尧得罪死。谥曰敦肃皇贵妃。
年遐龄:清代康熙年间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
年希尧:清朝初年的文官,出身于汉军镶黄旗。凭着与雍正皇帝的亲密关系而官运亨通,但在仕途上并无大的建树。与其政绩平庸相比较,年希尧在科学和艺术上的贡献却不同凡响。他被朝廷派到江西景德镇去监督烧瓷器,因为宫廷用的瓷器都由那里烧成。他在景德镇陶瓷业的恢复和创新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他编纂的《纲鉴甲子图》被送往欧洲出版,引起西方汉学家的注意。他是最早接受并宣传西方对数计算方式的中国数学家之一,并热心推动西算与中学的结合。他还精于绘画,将西方的透视技法改编为《视学》在中国出版。而这一切,都跟他同西方传教士的交往和友谊分不开。年希尧对中国瓷业的发展有较大贡献。
年羹尧:清汉军镶黄旗人,字亮工。康熙进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四川巡抚,办事明。五十七年晋四川总督,以理四川防务,支援定西将军噶尔弼进藏。六十年为川陕总督。世宗即位,以藩邸旧人获宠,接管抚远大将军允禵军务,寻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规划善后十三条。事定,封一等公。骄纵揽权,屡干涉朝中及地方事务,军中及川陕用人自专,称为“年选”。奴视同僚,督抚跪道迎送。雍正三年(1725年)遭世宗猜忌,调杭州将军,降闲散章京,旋以九十二大罪勒令自缢。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怀远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在原汉代饮汗城置怀远郡、怀远县(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郊掌政乡洼路村一带),隶灵州管辖,此为银川设治之始。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怀远县城遭黄河水患冲毁。第二年,在旧怀远县城西唐徕渠东侧(今银川市城区)筑怀远新城,为后来银川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堂号(缺)
============================================================
【年姓宗祠通用对联】
〖年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父子双封公爵;
兄弟齐任显官。
——佚名撰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康熙湖广巡抚年遐龄,原任兵部主事,雍正初,以次子羹尧功,加太傅一等公。他的次子年羹尧,康熙进士,累官四川总督、定西将军。平西藏,授川陕总督。平青海,授抚远大将军,并封一等公,晋太保。下联典指清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与其兄年希尧,均在清廷任过要职(年希尧官至工部右侍郎)。
-----------------------------------------------------------------
〖年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对数广运通中外;
算法总纲焕古今。
——佚名撰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工部右侍郎年希尧,精于数学,著有《对数广运》、《算法纂要总纲》等多种。
-----------------------------------------------------------------
〖年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刚正朴忠,固超出乎士类;
气节才识,尤绝远于名流。
——佚名撰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名臣年富。年富,字在有,怀远人。永乐中,以会试副榜授德平训导。历官户部尚书。他廉正强直,始终不渝,时号名臣。
============================================================
【年姓典故、趣事】
〖年羹尧后代为何改姓连?〗
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保存着一副金银线绣制的盔甲,外有铆钉,内无甲片。据专家查考有关资料,这种盔甲系皇帝国所赐武官上朝时穿戴的礼服。这副盔甲的主人是清雍正皇帝之心腹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盔甲的出处又与金塔连姓人有关。
年羹尧(1679—1726),清汉军镶黄旗人,字亮工,号双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任瀚林院庶吉士,在国史馆修撰功臣传,后任检讨;康熙四十四年至四十七年(1705—1708)历任四川、广东乡试正考官,侍读学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内阁学士;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任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任定西将军;康熙六十年(1721年)任川陕总督;雍正元年(1723年)任抚远大将军,率部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素为雍正心腹。后因功高权重,为雍正所猜忌,于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二十二日被贬为杭州将军,同年九月二十八日被下狱治罪,十二月十日赐其自尽,时年47岁。皇帝诏“令年羹尧自裁,其父年遐龄,兄年希尧革职,子年富,斩立决,其余十五岁以上之子发遣广西、云南、贵州极边烟瘴之地充军,嫡系子孙将来长至十五岁,皆次弟照例发遣,永不赦免。”
封建时代,刑罚极其残酷,发配极边之地看似一条活路,其实生不如死。年羹尧给儿子们聘请的教书先生叫岳钟举,为人刚正讲义气,极受年羹尧信赖。年羹尧及长子年富被处死后,岳钟举冒着被朝庭通辑杀头的危险,带上年氏钟爱的小儿子年忠和年羹尧的一副盔甲仓惶出逃。他们首先逃到岳的山西老家,此时山西正遭水患,百姓流离失所两人无依无靠。无奈之下,岳钟举想到年的五个老婆中有一个是甘肃武威一带的人,年在们时对其家看顾颇多,且河西地旷人稀,远离京城,易于避难,于是就带着年忠来到了甘肃镇番(今民勤)。逃难途中,为了应付官府的盘查,将“年”姓谎称为“连”,自此年忠就成了“连忠”。岳钟举的连忠在镇番以做小买卖维持生计。乾隆元年(1735年)由镇番懋迁(边做生意边迁移)到金塔落脚。最先来金塔的连姓祖先是连忠(其后人大多居住金塔乡红光村三、四组)。他们在金塔繁衍生息至今已有266年,总产数约30余户,共9代传人。
岳钟举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年羹尧的一个儿子。他在金塔为连忠娶妻盖房,维持生活多年,自己一生没有留下后人。他去世后,连忠将他埋葬在自己的田地边。每逢年头节下,连家子孙都要先给他烧纸,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先有岳家坟,后有连家人”的歌谣也在红光村世代流传下来。岳家坟在二十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被平整成耕地,这块地的名字现在仍叫“岳家坟地”,由红光四组村民连成富承包耕种。岳钟举和连忠带来的年羹尧盔甲,被连家视为传家宝,代代承袭下来。解放初期,因各种政治运动频繁,连家后代恐保存盔甲招致不测,决定将其交由政府保管。因当时金塔尚无文物管理部门,他们也不愿在当地张扬此事,就把盔甲交给了酒泉县文化馆。
据郭仪先生(原酒泉市文化馆副馆长,已去世)讲,盔甲确实是一个30多岁的金塔男子送来的,用一个木制箱子盛放着,是他亲自接收的,来人不愿透露姓名。确切时间是1955年,地点是钟鼓楼。据高正刚先生(原酒泉市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副局长,现已退休)讲,1955年他刚参加工作,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往钟鼓楼上搬送文物,他亲眼见到了那副装在箱子里的盔甲,因出于新鲜好奇还试穿过。金塔乡红光村连步春保管的家谱证实,他们的祖先连忠确实是从镇番迁到金塔安家落户的。
金塔县县志办干部赵发理(现已退休)讲,过去,“连”就读作“年”,金塔连氏是年羹尧后代这一说法,在他刚写县志时就听说了。当时很多人证明,早在民国初期,连家供桌上就供着年羹尧和岳钟举二人的画像。还有人见到连家有半截剑,半截玉带,据称都是年羹尧用过的旧物。红光村村民连步勤家珍藏的象牙筷子、象牙碗、玉带扣、眼镜盒子等,也是年羹尧留给后人的遗物。红光村四组村民连得元称:他们连家祖坟内有昭穆碑一个,上书“年羹尧”三字。早年归并坟时,他见到的昭穆碑原来是一块用城砖大小的东西做成的,用红布包裹后装在谷草筐里埋入坟内。高永花证实她见过一块昭穆碑。笔者查了连步春保管的连氏家谱,内中也有“昭穆”一词。
现年73岁的红光村三组村民连步芳说,她小时候家里有一个用树皮做成的盒子,盒内放着一顶红缨大帽,大人不在家时她还戴在头上玩耍过,帽子的样式就跟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官员戴的一样,以后她嫁人,这顶帽子的去向就不清楚了。至于把盔甲送交酒泉的人到底是谁,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据金塔乡中学教师连成军(54岁)说:“送交盔甲的人十有八九是连中杰(已去世),因为解放初期他是大队干部,又当过兵,政治嗅觉灵敏,选择交盔甲而不露姓名的做法是很有可能的。
洗桐女史:
今天和大家谈到这个,不少人觉得年和严读音上很像,怀疑是以讹传讹,今天看来确实如此啊~白菜辛苦鸟~
敏昭公主:
我看到书上说年妃是汉军镶黄旗人,康熙四十几年嫁给雍正,一直不受宠。后来因为雍正想笼络年2,才专宠年的。所以年在康熙50年后接连生子。
白露嘉:
昨天睡前没有看到桐桐的发言,好感慨!真难怪有这种记载,(我觉得可信的成分很大)顺治五年之后,清廷就允许满汉通婚了,汉八旗的妇女也有机会入选椒掖,但是汉女不能够入主东宫,事实上,汉女做到“贵妃”“皇贵妃”的,据我所知,有清至雍正一朝,也仅有年氏一人。如果这一点上我记得当真不错,那年氏的遭际实为前无古人的百年殊宠(1644皇太极入关~1735雍正病逝)。皇帝真的有心立福惠,那要面临的朝野压力是极大的8!
补充资料:
全部名单:自努尔哈赤至溥仪满清十三朝中,汉八旗女子晋为贵妃及贵妃以上者(雍正之前,极少汉妃改姓,乾隆后则全部经过抬籍改姓,故贵妃中未曾改姓者唯年妃,耿妃)
年氏:雍正。湖广巡抚年遐龄之女。贵妃,敦肃皇贵妃。抬籍,未改姓。
耿氏:管领耿德金女。雍正间,封裕嫔,进裕妃。乾隆时,尊为裕皇贵太妃。抬籍,未改姓。
高氏,乾隆。大学士高斌之女。雍正十三年九月抬籍,“贵妃之外戚,着出包衣,入於原隶满洲旗分,钦此。”乾隆二年晋贵妃。十年抬籍,改满姓为“高佳氏”,晋慧贤皇贵妃。
金氏:乾隆。十四年封贵妃。嘉庆四年三月,封“淑嘉皇贵妃”,降谕:“淑嘉皇贵妃一族抬入正黄旗满洲旗分”。(这个皇贵妃是嘉庆为先皇考后妃颁发的长跑比赛鼓励安慰奖,细细。)
魏氏:乾隆三十年,晋懿皇贵妃。嘉庆生母。追谥“孝仪皇后”。抬籍正黄,改姓魏佳氏。(嘉庆是汉女所生)
苏氏:乾隆二年晋纯妃。累进纯皇贵妃。薨,谥纯慧皇贵妃。雍正十三年九月抬籍,改姓苏佳氏。
陆氏:初封庆嫔,累进庆贵妃,薨。因生前抚养过嘉庆帝,嗣后追谥庆恭皇贵妃,嘉庆年汉贵妃抬籍成为惯例,故抬籍,改姓陆佳。(又是一个长跑鼓励奖)
陈氏:乾隆潜邸旧人,累进婉妃。嘉庆间,尊为婉贵太妃。改姓陈佳(哦,活了九十二岁的老婆婆,也拿到了长跑鼓励奖,鼓掌)
刘氏:嘉庆潜邸侧室。晋和裕皇贵妃。改姓刘佳。
徐氏:咸丰妃。因诞育皇二子,晋玫贵妃。改姓徐佳。
————————————————
这个名单说明了,我们身为改革家的四爷就是封汉人为贵妃这一点上在大清也是首创先河,领导潮流的时髦人啊!哈哈。乾隆的时候,经过雍正一朝的集权政治改革,满贵族权力更加薄弱,权力更加向皇帝集中,“满汉一体”进一步深入人心,乾隆才可以封这么多汉女为妃。可是乾隆之前,被皇帝亲封的汉贵妃(不算那些追谥的长跑鼓励奖),只有年妃一人啊!后来嘉庆的生母都出了汉八旗的了,那是后话了。四四为年妃破了多少个“先例”阿。
关于继统,我私见是,福惠机会是有,但是渺茫。因为一则这孩子太小,二则,年妃死前身陷政治漩涡,四四一生也因夺嫡之争受累不浅,如果福惠是我最爱的孩子,只怕这父母之心,是巴不得他健康长大,真正做个“富贵闲人”呢!哈哈。
敏昭公主所说,康熙四十几年年妃就嫁入雍王府,但是不受宠,持这种看法的人,证据无非是她入府后好几年无所出8,笑,年妃刚适雍王之际,没有意外的话,应该和王妃,钮钴禄氏,耿氏等一样,都是13,4岁的孩子8!
钮钴禄氏,耿氏也是进雍王府好几年后才开始生孩子的,大笑,即使四爷是罗莉控,也得她们成年了才能生儿育女阿!
注意哦,清朝选秀的年纪从十三开始,十七就算超龄,再无进宫机会了,以古代人的营养条件和身体状况,几个人能十三生子?!笑。四四让“素病弱”的年妃一口气生了这么多,不仅是四四想要子嗣(这一项任务他可以和家里任何一个女人协同完成么),而是他和年妃实在很想有几个属于他们两人的孩子8(西,年妃想不想生这么多才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来,怎知她就一定爱死四四,像我们一样)!
即使是政治婚姻,也用不着以这种让年妃不断受孕的办法来拉拢年氏父子那三个封疆大吏8!哈哈哈。
咳咳,敏昭亲,我说话老没忌讳的,巴拉了这么多人家的床第之事,你不怪我8?^^
另:“元年,满大臣议立储需立满族女子所出”的事,给桐桐一说,我也隐约有些印象,一定帮桐桐回家翻书去!
这种需要资料写东西一时又忘记来源的事,我也常有,好痛苦,摸摸桐桐~安慰Ing~
再多加一句:
我读过一本书,说年糕之妻是严氏,人说“陈田五百年不通婚”,年严通婚,是不是说明年糕的祖先不是那个“以讹传讹”的(严氏)年富,而是姜尚子孙呢?
一疑。
敏昭公主:
小白是我见过个人思想忒严重的人,佩服佩服!小白这么说不对啊,康熙孝懿后也是在做皇贵妃后才抬旗的不是??老康先都没有意识到抬旗的重要性呢。还有一点,年氏并不汉女,她是汉军镶黄旗人,地位比慧贤高啊,雍正对年没有什么破例呢,你想多了吧 。
我看那书上说,年进府约10年了,一直没有生育,后来才接连生子的。请问,这个也算得宠证据?? 还不比孝圣呢!雍正最喜欢的我认为是皇后和孝圣。年虽然得到专宠,获得死后的殊荣,我认为雍正是看在孩子的面儿上。
白露嘉:
敏昭说:“年氏并不汉女,她是汉军镶黄旗人”
哈哈,这就不对了。
我都不好意思纠正您了,您也都知道她是“汉军旗”?
他们家以前旗籍低,这是我在《文史知识》上看到的。
另有您说的康熙帝的孝懿皇后佟佳氏,她不是汉族女子,她是地地道道的满族,候寿昌写过辽东佟氏族属旗籍考辨的论文,您可以自己去看看。
我明白了,您其实是特不待见年妃(当然我不想知道您的原因)~哈哈,那您给一个例子,汉族女子(不管在不在汉军旗的——)雍正前被封贵妃的8~
再提醒您,允祥的妈妈章佳氏也不是汉族。是满族老姓。他们的《章佳氏族谱》原本现在还收藏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城镇车家。您也可以自己到图书馆调出来看看。
洗桐女史:
白菜,日本学者铃木真写了一篇《关于镶白旗和硕雍亲王胤禛与藩邸旧人》,再次证实了年羹尧原属镶白旗下,而胡凤翚也是,都是雍正的门人。其中说到雍正的乳母和雍正某位妃子原是同一佐领下的,只是不知道是哪一个,呵呵,在想会不会是谢氏看中了某家女子然后推荐给某人~纯属YY中~
另,敏妃原来是哪一旗的呢,白菜知道否,一直怀疑她家又被雍正抬旗,查了满洲八旗族谱,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翻到~
白露嘉:
我查到的章佳氏旗籍还真复杂,大多数章佳都像章佳阿桂一样,是正蓝旗,敬敏皇贵妃有一说是镶蓝旗,我去图书馆调书查去。敏妃因着十三祥被抬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敏昭公主:
敏妃算是特别特殊的一个,身前享有妃的待遇,死后又特谥为妃。这在康熙朝或者是大清朝都最特殊的,貌似贵妃或皇贵妃才有谥号。
另:小白(这么叫你不会生气吧??)我不是不喜欢年妃,我曾经喜欢过她,觉得她很可怜。但现在看到你们把年说得多受宠四爷多爱 ,就觉得过了。加上你们的自我观点,我就不喜欢她了。而且,汉军旗和汉人是有本质区别的!拜托…… …… 年不是地道的汉人, 她是汉军旗。 还有一点我要反驳, 敏妃究竟是雍正追封皇妃还是康熙自己留下遗旨 。 这都是个谜, 史学家都闹不明白, 你们怎么知道??还有人说敏妃在紫禁城停灵20多年呢疑点这么多,不要事事都联系到你们年妃。 这样实在看不下去!还有, 敏妃生前很受宠的。
白露嘉:
答敏昭:
年受到四某种程度的宠爱是事实,何种程度我们还没有定论,而能证明她受宠的证据远远多过您所说的那个“进府后多年无所出”8~这些证据又并非出自”我们“(即你口中的”你们“)的编造。
我不想说服你喜欢她,事实上,你喜不喜欢她和我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历史不会是因为你喜欢就那样地发生,因为你不喜欢就不那样发生了。
你看不下去我对年妃的态度,那没办法,我对年妃的态度与你也没有关系,只与我掌握的史料有关系。
“汉军旗和汉人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之间的确有区别,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是汉人,在顺治五年之前,汉军旗连选秀的机会都没有。之后一直到年妃为止,不曾出过贵妃或者皇贵妃。满汉经过长期融合,到了咸丰,他宠爱过的“武陵四春”,那些女子可都未必是汉军旗的汉族女子了。
“不要事事都联系到你们年妃”,这句话我不明白,我们说到抬籍,敏妃属于抬籍之列,自然就会说到她了。她不是汉族人,也不是汉军旗人,她是老满族人,她生前也不是贵妃,她受宠与否与我们正在讨论的年贵妃的受宠与否有何关系呢?你不同意我说的汉族人年氏被雍正封贵妃,皇贵妃的这一行为,是以往没有先例的宠遇,那请你举出这之前的汉族女子被封为贵妃的例子来好了。
无论什么时候,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就请拿出客观史实,列出资料来源,与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以此作为双方对话的基础,好吗?您一口一个”我不喜欢“,”你们喜欢“云云,真对不起,历史不会因为”我或者您“的好恶而改变,您个人的不喜欢在这种话题的讨论上,完全可以说是”无足轻重“。
————————————再说一遍——————————
敏昭,我说的这些话都是就事论事的,没有对你个人攻击的意思。
如果你对年妃不受宠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请详撰一文。我极乐于拜读大作,增广见闻,而就您现在说的,”我看到一本书上说如何如何“”那些男生们怎么怎么看“”我不喜欢她“”史学家们都闹不明白,你们怎么知道“……这些话,欠缺了那么一点”追本溯源“的史料证据,那很遗憾,它们也就欠缺了一点基本的说服力。
飞天199:
皇帝诏“令年羹尧自裁,其父年遐龄,兄年希尧革职,子年富,斩立决,其余十五岁以上之子发遣广西、云南、贵州极边烟瘴之地充军,嫡系子孙将来长至十五岁,皆次弟照例发遣,永不赦免。”
——四当时煞有介事,口气相当严厉,一年后就心软了,就把年羹尧的儿子全部赦免了。
附:雍正五年正月十日奉上谕:向因年羹尧狂悖妄乱,结党肆行,法难宽宥,朕出于不得已将伊治罪,又恐其党援固结不散。若将年羹尧诸子留在京师,或彼此暗相比附,又生事端,深属未便。故将伊等徒居边远之地,曾有言遇赦不赦。今见年羹尧正法之后,伊平日同党之人实皆悔过解散,已无一人比附之者。盖年羹尧之结党为时尚浅,是以易于解散,非如阿其那、塞思黑、苏努、阿灵阿、鄂伦岱之党因结甚深,如胶似漆,牢不可破也。凡属匪党,若恃强不肯解散者,朕立志必加诛戮,断不宽宥,以整饬纲纪,除国家之大害。此皆伊等自取,朕何容心?伊等若肯实心悔过,解散党羽,朕即开恩宽宥矣。今年羹尧之党既散,而当日平定青海伊亦著有功绩,着将伊子远徒边省者俱赦回,交与年遐龄管束,以示朕格外恩宥之至意。
敏昭公主:
回小白的话,我看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李景屏老师的书,要是她的话不可靠,我们的话不等于吹牛了??汗一个 ! 你也去找来看看, 就知道是我乱说,还是你自己个人观点模糊了主观意见!
还有,小白你也说了, 汉人和汉军旗是有区别的,汉军旗在满人眼中也算半个旗人,并不是纯粹汉人好不好!你说的话有些牵强啊!
说年进府多年无所出的不是我,是李老师,你不同意可以冲她嚷去!我很不喜欢看到你说, 我说年不受宠是胡说、编造的,我也有证据啊,没有证据能瞎说吗。再说了, 我也就在女史JJ这个论坛看到说四最宠年, 其它论坛都很少有这个说法。小白…… 不是我的想法怎样,是你先入为主认为四最宠年。 我相信就算我把证据弄上来,你也能一一用个人观点驳回去不是??
洗桐女史:
尽信书不如无书,人大还有一套雍正后妃系列,还说孝敬皇后是董鄂妃的侄女呢,这难道不是错误的,顺便说一句,在这套后妃系列中对雍正和年妃的感情那描写的真是“激情”,甚至还说年妃给雍正吃春药呢,这个能当作信史否?
而且此前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提到冯尔康先生和杨珍女士的观点的时候,你不是说过:“天哪!那个冯尔康写的东西能相信吗??还有杨珍,纯粹的个人观点 !每个专家的评论都不同!要看你相信谁了! 毕竟我们不是那个年代的人!”
倘若专家的话,用之则肯定他,不用则否定他,那么我想我们根本没有继续探讨下去的必要了。
敏昭公主:
这个事情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咯,就算年给四吃** ,史书上也不会记载吧。
年不是清朝第一个汉军旗的皇贵妃!我明天把资料弄上来就知道了,第一个应该是孝懿!孝懿抬旗是因为康熙给自己母亲抬旗 。康熙抬旗的时候是在康熙20几年, 哈哈
白露嘉:
细细。
敏昭说我对你大嚷,可不公平哦,从我对您的回复里,您能找到一个感叹号么?
我知道李景屏那书,《正说清朝十二后妃》不是么?历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李景屏的文字里也有很多她自己根据比较原始的史料得来的推论8。
不知道你是否能判断哪些部分是原始史料,哪些属于个人推论,哪些纯粹是无章可查的呢?
李文字如下
侧福晋年氏同嫡福晋乌拉那拉氏(雍正即位后封为皇后)一样,都属于子嗣不旺的女人,乌拉那拉氏只生了一个皇长子,而且长到8岁就夭折了,年氏在进入藩邸后都10年了,才生下个女儿,不久还夭折了。(原始资料)
其实这能全怪她们吗?一大群年轻动人的王府格格(类似宫女)围着才进入而立之年的四阿哥,格格钮祜禄氏来到雍王府才几年就生下了弘历,没过几个月格格耿氏又生下弘昼。(看到了么?她们都是进府几年后才开始生育。原始资料。她们二人耽育子女的记录到此为止。)
在大家族中,嫡妻没有子女倒也罢了,身为偏房的妻子如果也没有一儿半女,到老了就没什么指望了。(不错,世理常情。)
弘历、弘昼的接连出生让年氏羡慕极了,而在羡慕之余,内心深处也不免泛出些许酸楚与苦凄,身为女人是很无奈的。(笑,纯粹的个人推论,年氏内心深处的酸楚和苦凄,见于何种史料?她有诗文传世抒发否?年氏当时年纪不老,仍有生育能力,又没有资料说明雍亲王厌恶,薄待她,何以见得就非得“酸楚”,“苦凄”“无奈”?弘历弘昼的出生和年氏的“酸楚凄苦”只能说,可能,也许,大概如此亦不见得有必然的联系),
也许四阿哥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忙得连……(李用的后面的破折号只是想说明他忙得没有时间宠幸女人吗?连他也使用了“也许”这个字眼不是吗?)然而到康熙五十七年之后,年氏突然受到四阿哥的关注,难道真的应了“久别胜新婚”的古话?她与雍亲王已经咫尺天涯相隔了好几年……紧接着她就一个接一个地生儿子——康熙五十九年五月二十五(1720年6月30日)生下福宜,康熙六十年十月初九(1721年11月27日)生下福惠,雍正元年五月初十(1723年6月12日)又生下福沛。(史实部分)
年氏受宠若惊,对她来说,这的确是迟到的爱。(受宠若惊,哈哈,这种形容情绪的字眼又是个人推论8)
在年氏的心中,丈夫是个城府极深的人,成婚都快20年了,她始终猜不透雍亲王的心思。(再次个人推论,他怎么知道年氏猜不透雍亲王的心思的,这句话根本是无据可考~)
所以您看,相同的史料完全可以产生结论不同的,但是同样合乎逻辑的研究成果,真正的历史论文是严密的,李的这篇文字阅读性较强,可是他对年对婚姻感觉幸福与否的推论以及在后面章节中他分析的年妃所思所想,也都只属于他自己的观点,未见得考证严密,不是么?
我发表我的看法,您不喜欢,不“爱听”,这不是我的错。争鸣不是坏事,您如果有详细的关于孝懿的资料请尽管贴上来,我也会把我所有的佟佳一族的旗籍史料贴上来,比较之后,也许更有助于我得出更接近史实的结论,如果孝懿并非满族,我也不会有什么不高兴的,因为我自问从来不是一个顽固有执念的人,认识根据新发现的,新阅读到的史料而改变调整,是常有的事。
白露嘉:
回复洗桐关于敏妃的问题。
今天查过《章佳氏族谱》和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二书。
始祖章佳穆都巴颜,居住于长白山附近的额磨索罗处。
生五子,分居五处,后因所居地点不同先后编入满八旗,故有几大分支。
第一支,穆都巴颜次子章库,其长子迁居凤城,后为正黄旗。世代居凤城,本溪,沈阳旧京。
第二支,三子怀色子孙,迁居伊汉阿林,后编入镶黄旗。此一支第五代祖赖塔顺治年入关,封镇南大将军。后世出勋贵,八代大学士章佳尹泰,九代两江总督章佳尹继善,第十代祖出章佳庆桂,军机大臣,工部尚书。
第三支,章佳氏第一支再分化,五代祖章佳瓦新,镶红旗。居沈阳。
第四支,同瓦新为亲兄弟的索新再迁居,后编入镶蓝旗占泰牛录下,此一支为允祥生母敬敏皇贵妃所属,雍正年间全族抬籍改为镶黄旗,与怀色子孙同旗。
目前仍居住于锦州与沈阳的章佳氏族生活状况另可参见《赫图阿拉与满足姓氏家谱研究》一书,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白露嘉:
佟氏家谱更加庞大复杂,至于佟氏为何以满族人入镶黄旗,却又在天聪年间被重新分入汉军旗,又在康熙年间被重新分回镶黄旗,牵涉到了以下八个问题,我想需要另开一贴详细说明:
1。参考《佟佳氏族谱》与《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解释佟佳氏的发源与人口的迁徙流布。
2。参考王钟翰公提供史料解释清代八旗中的满汉民族成分问题。
3。参考《清史稿》,《东华录》,《八旗通志》《清太祖乌皇帝实录》等书解释八旗始建中佟佳氏所属镶黄旗而又在天聪年间领皇太极谕旨领袖汉军旗的原因。
4。按以上书目解释佟佳氏作为满族八大姓之首与爱新觉罗氏的关系。
5 。佟佳氏自努尔哈赤,一直以来所受到的不同于满汉贵族的待遇。
6。按佟国桢康熙十二年《原修宗谱序》解释佟佳氏要求复原籍镶黄的原因。
7。佟佳氏从天聪至康熙年间来作为满大臣却隶属汉军旗的意义。与讨论复籍的始末。
8。参考书目与原始史料列表。
——————————————————
我认为目前所搜集的关于佟佳氏出身的史料自认为相当充分,也请敏昭将所用史料(原始的,非原始的)来源列出。以便逐一比较分析。谢谢。
敏昭公主:
你也说了相同史料每个人看法不同,我只是想说这史学家的观点怎么也比咱们强吧!至少不会带这么多个人观点在里面,要不怎么当专家呢! 我就说吧,我就算把再多的资料弄上来 ,小白你一样反驳。 你都先入为主的认为了 ,那我再多说什么都等于0 ,不是我的偏见, 是你自己的问题。
清代第一位被抬旗的后族为康熙母佟佳氏孝康之家。其母家原为汉军,按乾隆“汉军之初本系汉人”的说法,孝康应为汉族。〖27〗孝康被追谥为皇后是在康熙二年,但无论是当时还是以后20多年,皇室都未提出过为孝康母家抬旗的问题。这说明其时清廷并不看重皇后的族属与旗分。至康熙二十七年,孝康之弟佟国纲才上疏,要求为本“家族籍既恳祈睿鉴,改隶满洲。”得旨后户部复奏:“舅舅佟国纲等,查系满洲,理应将伊及族人归入满洲旗分。但查汉军镶黄旗舅舅佟国纲佐领及伊族人在汉军正蓝旗之十二佐领……若将伊等俱归并满洲旗分,则汉军旗下壮丁缺少。应将舅舅佟国纲等仍留于汉军旗下。现今满洲有授为汉军副都统、参领之例,佟氏族内文武官员仍留现任,照例长转,其编审册内俱开为满洲可也。”〖28〗这次抬旗,严格意义上讲,与佟氏一门出孝康、孝懿二后并无直接关系,而是由于佟氏家族成员的要求。
文章选自《清代皇后册立与八旗大姓氏族》
看到没,依照小白你的说法, 汉军旗是汉人,那清朝第一位汉人皇贵妃,不是孝懿是谁啊?孝懿没有抬旗前就已经成为皇贵妃了,不像年,快死了才封的。你以为就你家年妃特殊?我家孝懿、敬敏更特殊呢! 我感觉小白你就是那种非得逼着我认同四爱年,找了无数资料根本不是讨论。 你的个人意见也不差啊,太咄咄逼人了吧?
白露嘉:
佟佳氏到底是满族大臣还是在旗汉族大臣抑或是汉大臣的问题在我写详文考辨时先做简述如下:
1。佟佳氏的血统是满族。
《根据满族佟氏史略》中所载《佟氏世系谱牒》,佟佳氏祖先为出生在达塔山的巴乎特克甚。之后因巴乎特克甚三子额合里图们与五子达尔汉涂墨图(佟达礼)迁居通牙(通牙即浑江地名,浑江本名作佟佳江,又作吉雅江)而得姓。后子嗣昌盛,成为满族八大姓之首(满族八大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明永乐年间火尔阿布首领阿哈赴应天朝贡,为了以夷制夷,明廷始在火尔阿布设置建州卫。佟佳氏斡多里部豆满猛哥帖木儿因与阿哈姻亲,携族随之西迁马察,后猛哥帖木儿出任建州左卫指挥使,此一支佟佳氏始渐定居于辽东沈阳抚顺一带。世出隶属明廷军官。后传至佟塔木,佟养真(一作养正)佟养性。
直至建州女真努尔哈赤起,佟佳一族始与建州女真部修好。佟佳氏在佟养真,佟养性的带领下依附努尔哈赤,成为“从龙第一家”,爱新觉罗家与佟佳亦有姻亲,努尔哈赤非但是佟养性的姐夫,而且是佟养性的岳父。
2 。佟佳氏归附努尔哈赤后,受到的待遇:
同为女真,且同怀大志,佟佳氏一族追随努尔哈赤,开始创业过程(为1600年前后)。1061年,努尔哈赤开始建旗,其军惟有四部:“一曰环刀军,二曰铁锤军,三曰串赤军,四曰能射军,”为便于指挥,以黄白红蓝来加以分别。旗子皆为纯色。也并没有一定的规制,佟养性隶属蓝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统一海西女真,人口倍增,故扩编四旗,制定八旗。佟养性与努尔哈赤姻亲,被分入上三旗中的镶黄旗。(资料出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八旗通志》等)
3。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的旗制改革。
汉军旗的肇建,发生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极继统之后,仍继续对虏获而来的汉人奴隶进行压迫,对前来归附的汉官亦多加欺凌,曾谕:“初,二等俱分满洲大臣,所有马匹尔等不得乘,而满洲官乘之;所有牲畜而不得用,满洲官强与价卖之;凡官员病故,其妻子皆给贝勒家为奴;即为满官所属,虽有腴田,不获耕种;终岁勤怐,米谷仍不足食,每至鬻仆典衣以自给。”(〈清太宗实录〉)可见汉官生存之艰难。
佟佳氏一族当时因是满洲勋戚,家族日渐扩大,拥有越来越多的汉人奴隶(世仆),成分开始变得复杂,大量汉人始姓佟佳氏,佟氏。而佟养性一家在这种情况下,过着欺压汉族的镶黄旗满洲贵族生活。此时奴隶制开始阻碍八旗的发展,封建进程被奴隶制制约,奴隶们大量逃亡,汉官“私通明国”。皇太极认为要阻止这种情形的恶化,惟有将汉人“拨出满洲大臣之家,另编一旗。”
于是皇太极开始选拔汉官,另通过科举,将“凡在皇上包衣下,把贝勒等包衣下,及满洲,蒙古家为奴者,尽皆拔出”,免予这些”优秀的“奴隶二丁差徭,还渐有被选为官吏者。
终于经过天聪四年的准备,天聪五年的正月,汉奴被分立为单独一班向皇太极行李朝贺。佟养性身为总兵官与爱新觉罗家的额驸,负责此事的筹办,因此成为当时管理领导这班汉人的首领。正月大典,更加说明皇太极已经决定建立新的汉军旗制,并将交由佟养性负责。
佟养性利用汉人的技术力量,总督他们制造红衣大将军炮,功劳日著。该年正月,皇太极更敕谕佟养性:”凡汉人军民一切事物付尔总理,各管悉听而节制。“因担心汉人不愿服从自己心腹满族大臣的管理,又同时谕众汉官:”凡汉人军民一切事物,悉命额附佟养性总理,尔众官不得违其节制……藐视养性,是轻国体而玩法令也。“
于是汉军旗被正式划分出来,被称为”旧汉兵一旗“,而此时佟养性仍为镶黄旗,因为他本是满族大臣,不过主理汉军事务而已。从努尔哈赤至清末,清廷与其他满清贵族勋戚从未把佟佳氏一族看作汉军旗隶属奖惩待遇,佟佳氏是作为管理者与领导者接管汉军的,该族与汉军,汉人,始终有本质不同。(资料出自于:〈明史〉〈清太宗实录〉〈清史稿〉〈清史论丛之关于满洲旗制和汉军旗制的始建时间问题〉等)
经过两年的筹划准备,七年,皇太极下诏,命八旗满洲佐领分出汉人壹千五百八十户,每十丁授绵甲一,”以光远统辖“。光远,即马光远。全部交由满大臣佟养性统领汉军,不能完全阻止汉军的外逃与私通敌军,而永平守军马光远在天聪四年投降皇太极,足以被皇太极所用,”以汉治汉“。马光远刚投降时,其人其部被编入正蓝旗,〈清史稿列传〉中记录天聪四年,光远投诚,隶汉军镶黄旗,实在是大谬不然,汉八旗当时尚未诞生,光远如何能被编入汉军旗?
12年很快过去,“旧汉军一旗”也不再适应八旗作战,因为奴隶俘获的越来越多,投降的汉军越来越多,他们的子息繁衍也越来越多,所以其间汉军先是同满四旗加为四旗,后在崇德七年,又随满八旗的编制,扩编为八旗,此时才有汉军镶黄旗编制,马光远这时才隶于汉军镶黄旗。(资料出于”〈天聪朝臣共奏议〉李新达〈清史论丛〉中的论文,〈清太宗实录〉等。
4。佟养性与马光远的关系。
皇太极以汉治汉的想法虽然现在可以交由马光远代为实现,但是皇太极对汉军额真马光远并不信任,马光远并不是首任总管汉军的昂邦章京。石廷柱提到当时的状况时说:“是时,佟养性为乌真超哈昂邦章京,廷柱为副。六年,养性卒,廷柱代为昂邦章京。”马光远虽然日益重要,但是仍在在皇太极的安排下,受制于满大臣佟养性。佟佳氏实际上成为满汉大臣中都非常具有特殊性的一族。
对满清贵族来说,他们仍然是毫无疑问的满大臣,属镶黄旗,身份比一般满大臣更加高贵。对汉军旗来说,佟佳氏又是最直接的主子,听受他的差遣,管理,监督与调用,总管汉军旗“军民一切事务”。佟养性才是汉军旗的实际首任固山额真。由此认为佟佳氏是汉人,或者本属汉军旗者,实在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枉加揣断。
5。佟佳氏与汉军旗的关系。
由于皇太极与佟养性对汉族奴隶与降兵的改革与管理,众汉军开始全力为满清作战,他们对汉旗建制向皇太极表示说:“拯我等于陷溺之中,不受满洲大臣欺凌,虽肝脑涂地,不能仰答上恩于万一。”汉军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巩固和发展了后金的政权。佟佳氏于此,功劳莫大,于是作为恩典,皇太极将佟佳氏一族正式划分汉军镶黄旗,一则使汉军更加听从管理,一则使佟佳氏正式成为汉军镶黄旗的主人。又指婚正红旗旗主岳托与佟养性之女成婚。佟养性以努尔哈赤元妃哈哈纳扎青的亲戚,西屋里额驸而正式成为皇室的一部分,感激涕零,说出““臣以微贱,得与上及诸贝勒姻戚,何异登天!”的话来。(所用史料同上)
6。佟佳氏在被分入汉军镶黄旗之后。
佟佳氏以满大臣被分入汉军旗,这个例子在汉军旗中十分特别,特殊。地位自然不同寻常。
他们仍然被当作努尔哈赤原配夫人佟佳氏的姻族贵戚看待,这一点其实对佟佳氏来说,未必有绝大的好处。
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佟佳氏所出)虽然广有战功,但开国五大臣与努尔哈赤的其他儿子与褚英不和,在努尔哈赤面前多次告状,努尔哈赤与褚英父子关系恶化,褚英被剥夺兵权后最终被处死。佟佳氏虽然因筹统汉军旗而得管汉军旗,但得到汉军旗的最终原因,其中也包括皇太极牵制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的另一子代善的一点考量。
所以原隶蓝旗,后升为镶黄旗,后又被分入汉军镶黄旗的佟佳氏虽然得以在作为满大臣的同时又能统领汉军镶黄旗,似乎权力与兵力增加了,但实际上也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当然这些限制并不包括”满汉俗不联姻“的旧规, 佟佳一族被分入汉军旗,却仍是满大臣,所以一直以来,仍然与各大贵族联姻,联姻的对象包括爱新觉罗家。佟佳氏被分入汉军旗后,积极指挥汉军旗作战,追随多尔衮南下,出过追杀剿灭过李自成的佟图赖,佟图赖灭掉李自成后被加授正蓝旗汉军都统,封一等男爵,世袭罔替。之后他又剿灭南明督师何腾蛟,再封一等子爵。后在雍正年被追封一等公爵。康熙的母亲孝康章在这种情况下嫁给顺治皇帝,佟佳氏权力更加显赫,开始有”佟半朝“之说。(资料同以上)
7。佟国纲之死。佟国桢重修宗谱。康熙为佟佳氏复籍。
继承父亲爵位的佟国纲继续带领汉军镶黄旗奋勇作战,在康熙征讨准噶尔战争中牺牲。被追谥太傅。
佟国维又在平三藩的斗争中捉到了吴应雄。
佟佳氏势力日增,佟国桢于康熙十二年重修族谱。
这份〈宗谱〉与〈达塔山佟氏家谱〉对照看,是真实可信的。
佟氏确实是满族人,一直以来也一直享受满大臣的殊荣和待遇。
康熙的所谓”抬籍“,将佟佳氏由汉三上抬入满三上,实在是顺理成章,更确切的说,是复籍,佟佳氏本属正蓝分入的镶黄旗。早在康熙十二年,佟佳氏重修的族谱里就说明:”我始祖达礼公在明初以勋阀起家,垂二百七十余年,“并没有任何满贵族对佟佳氏的族谱有异议,可见他们一直把佟佳氏当作满族看待,其间不曾中断。如果康熙刻意认为母亲出身微贱,要为之抬籍,也不必专等自己年近三十之后,实在是佟国纲自己要求抬籍(见〈清史稿〉),皇帝就此允准而已。(以上资料见于〈清史稿〉,〈清太祖实录〉〈佟佳氏宗谱〉等)
8,佟国纲抬籍后话。
1)老满洲勋贵已经完成政治使命,此时放弃汉军镶黄旗的指挥权,汉八旗权力更加向皇帝集中。
2)虽然说,为”后族抬籍自此始“,孝康章的出身似乎是更加光辉了,但是佟佳氏自来是满洲贵族,在佟妃生玄烨之后被升为佟贵妃,没有逾常之处。佟国纲自请恢复旧籍,合情合理,也没有逾常恩宠之处。
3)。现存于辽宁档案馆中佟永功对佟氏家谱的考证资料证明,很多人认为佟养性和他的后人是汉人,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佟原隶正蓝,后隶镶黄,身为满洲大贵族,虏获奴隶,得附汉军极多,一些其它民族成分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改姓佟氏而最终进入佟氏家族的人不在少数。佟永功举例佟凤彩,其祖父本名孙景禄,当年就是佟养性的属下汉人,因为对主人忠心,准姓佟氏,后来竟然官至巡抚。直到民国年间佟兆元主修《佟氏宗谱》,在沈阳发现孙的墓碑,才证明了他本是汉人,而不是佟养性之孙。辽宁凤城仍发现“叶佟”(叶赫那拉氏女真改姓佟,如果满族不把佟佳看作满贵族,怎会自己改族?),与“抬佟”(抬佟全部为汉人)。甚至蒙古族也有姓佟的,锡伯族人中也有姓佟的。在满大臣佟佳氏显赫一时的情况下,他们以姓佟为荣,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不了与爱新觉罗家联姻的佟佳氏是汉族,是因为孝康章的关系受了殊宠,实际上如果没有佟佳氏的满族贵戚身份,如果没有佟佳氏世代为满清立下的汗马功劳,孝康章当初是否能入宫也是个问题。
4。)佟氏宗族根据佟明宽,李德进的分析,宗族可分为11个,佟佳,佟鄂洛,佟塞勒,佟启,佟尼果特,佟尼跃特,佟氏,纳喇氏,富察氏,完颜氏,李佳氏。其下有多有分支,恕不赘述。因佟氏曾一度因管理汉军旗而被分入汉军旗,便认为佟氏是汉族,被满清看作汉军出身,实在某些史家考证不严密犯下的错误。
5,)佟国纲担心长期处于汉军旗中,将会慢慢丧失一直以来的满贵族地位,故要求复籍,康熙虽然因佟国纲要求,为母族复籍,但是也并不说明佟家的血统是百分百纯正的女真。在王钟翰公的文章《关于满族形成的几个问题》中,考证,佟佳女真自金亡后,长期以来,娶过汉人,蒙古人,高丽人……许多民族的妇女。所谓“满汉不婚”的旧俗,是满人崛起后才开始对自己血统的一种保护。满族的形成是很复杂的,混杂融合了许多其它民族。这一点是在考证满族的形成过程中必须说明的。
6,) 说是要写一个简述,还是写下了这么多,我对自己要完成的那篇更长的论述开始望而生畏了,哈哈。之后有时间的话,我还会写汉军年氏的族谱考辨,与曹雪芹的族谱考辨。总之目前对敏昭的提问我先说明一点,年氏与佟氏不同,不是汉军旗里身份罕有,屈尊纡贵的满贵族,而一直就是汉族,顺治五年前“满汉不婚”,那个汉,就包括了他们。他们的崛起实在也代表了满汉融合过程中,汉军与汉族地位的日益加强。
更多话,容后再叙8
另:敏昭你说“我只是想说这史学家的观点怎么也比咱们强吧”,我想说你迷信所谓史学家这一点实在有点可笑,史学家的观点也是从原始史料中不断考证推论出来的,谬误常有。我自己的父亲就是考古学者,对史学家我实在是没有这份神秘感和迷信。
哈哈。
半夜了。睡觉去也。
我感觉小白你就是那种非得逼着我认同四爱年, 找了无数资料根本不是讨论!你的个人意见也不差啊 ,太咄咄逼人了吧?
这话更加让我觉得好玩儿了,敏昭,没有史诗,我们现在的所谓讨论就没有基础,我没有兴趣和你做无谓臆测的事情。我只凭历史资料发表些自己的观点。
我感觉小白你就是那种非得逼着我认同四爱年, 找了无数资料根本不是讨论!你的个人意见也不差啊 ,太咄咄逼人了吧?
这话更加让我觉得好玩儿了,敏昭,没有史诗,我们现在的所谓讨论就没有基础,我没有兴趣和你做无谓臆测的事情。我只凭历史资料发表些自己的观点。
梦吟:
呵呵,敏昭公主,我是过路人,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说,历史学家不可迷信,阎崇年也是历史学家吧,阎崇年讲的也是错误多多,你能说历史学家就对吗?
再者,我不喜欢年妃,也不喜欢敏妃,但是我综观全帖是您在认死理儿吧,白JJ没有说让你认同她的观点啊,倒是你一直想让我们接受你的观点啊.
再次,讨论谁更受宠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既然你认为对,就对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别人也认为对呢?
你为什么不仔细看看资料,分析一下呢?哪怕她们确实错了,你也要用最原始,最可信的资料来反驳,而不是用<正说XX>等历史学家的白话文的书来做你的支援.
先说这么多.
suzy:
唉,好象在各自不同的角度争论,争的不是一件事情。
不过个人观点,这位作者实在不是史学家,哪个学者会自己下论断,来说这个人内心怎么想、那个人感觉如何如何的。我觉得作者去写言情小说或者剧本比较合适。因为她的书只适合YY,不适合严谨的研究。写文的MM们倒可以从中得到灵感就是。
洗桐女史:
什么是年妃进府二十年才生孩子?年羹尧是康熙四十八年左右成为雍亲王门人的,这点年羹尧的折子上说的很清楚,而年妃也是同时入府的,那个时候不过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子,怎么可能生孩子呢?
梦吟:
不过我觉得孝懿是不是也是抬旗,有点疑问,也许是比年妃前.
不过佟妃生康熙是几岁啊?貌似13岁?
昭敏公主:
孝懿本来就是抬旗的,介绍她的资料上都写有——孝懿仁皇后佟氏后为佟佳氏之类的 。
另,康熙他妈生他时就是13岁,真是奇了怪了,没有夭折。汗……
白露嘉:
孝懿不是佟国维的姑娘吗?
佟佳氏复籍,孝懿自然跟着就恢复镶黄旗的身份了?哪儿有专门为她甚或她爹佟国维网开一面的事情。
佟佳氏自来是满贵族领汉军,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和某女受宠不受宠,佟国维一个人有功无功关系不大。
而后来到了四四同志之后,清帝修改故史,凭对女人的好恶(乾隆汉妃们的例子)与某将领大臣一时之功抬籍,降籍,赶人出旗的事情,汗,就常有发生了。我喜欢四四这一点,重用汉大臣,给贱民脱籍,对民族户籍这些问题上,对人看法比较平等。
敏昭公主:
温僖贵妃去世也是辍朝5日,这个有先例咯。 所以四四在年去世为其辍朝5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白露嘉:
对的,敏昭这次说的不错。
清丧仪大体承明,明承宋,清皇贵妃的丧仪自顺治定制,内务府掌行,但届时另向皇帝临时请旨。
孝献皇贵妃董鄂去世,顺治追封董鄂为孝献皇后,以皇后礼成丧,辍朝五日(皇后丧仪辍朝五日为期,有两次逾仪,一是高宗孝贤后辍朝六日,一是宣宗皇后孝慎,辍朝九日),皇贵妃丧礼辍朝日期以此定制。
温僖去世,也辍朝五日,这就是逾矩了,因为温僖只是贵妃,所以清史稿特地交待了“辍朝五日”四个字,“余如制”,就是说,除此之外,葬礼还是以贵妃体制,比贵妃的辍朝二日多了三天,没有其他的特殊性。
关于她的死,这是《清史稿》的全部文字交待:
三十五年,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薨,辍朝五日。命所生皇子成服,大祭日除,百日薙发,馀如制。
因为温僖并非皇贵妃,以贵妃制下葬,所以敦肃才是定制后第一个辍朝五日的皇贵妃。[白菜注:实际上,顺治定制较简(见康熙二十五年刊刻的《会典》) ,年妹妹的葬礼添加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内容,乾隆后又不断修正补充,《会典》总共编撰了五次,才形成今天我们读到的《会典》.]
《清史稿》记载如下:
雍正三年,敦肃皇贵妃年氏薨,辍朝五日。特简王公大臣典丧仪,遣近支王公七,内务府总管一,散秩大臣二,侍卫九十,内府三旗佐领,官民男女咸成服。大祭日除,薙发。日三设奠,内外齐集,百日后至未葬前,日中一设奠,朔望仍三奠,命内管领妻祭酒三爵。奉移日,礼部长官祭轝。金棺启行,王公百官从。礼部长官祭所过门、桥。初祭陈楮币十八万,帛九千,画缎千,馔筵三十五,羊、酒各二十一。大祭同。知
又定又定贵妃晋封皇贵妃,未受册封前薨,罢制金册宝,以绢册宝书谥号。遣正、副使读文致祭,先期遣告太庙后殿、奉先殿。届日内外会集,正、副使赴内阁诣册宝案前一跪三叩,奉册宝出,至午门外陈采舆内,复三叩。校尉舁至殡宫大门外,正、副使行礼如初。奉册宝入中门,陈案上。正使诣香案前三上香,宣讫,读文致祭如仪。乾隆二年,奉移金棺从孝敬后葬泰陵。古
以此看来,敦肃的葬礼很“有趣儿”,丧礼和册封礼同时进行。顺治对董鄂追谥为后,丧礼进程中也不曾同时行册封礼,雍正另有发明,一边成”凶礼“,一边成”吉礼“,人都“过去”了,他却少一个步骤也不行,真够奇特的。
还有一点有趣的是,某四这人尚俭,像我昨天对洗桐说的:“小气巴拉”的,自己的丧礼还交待:工需动用内帑,并谕毋建石像,惜人力。
对年妹妹的丧礼他却很大方。日后还形成了皇贵妃下葬的定例。
清朝后妃丧葬礼仪载于《大清会典》卷三十七,三十八和《大清通礼》,《通礼》乾隆年间修成,我们且不管它。
我们从会典卷三十八中来查一下皇贵妃的丧葬体制,可以看看,与温僖的“余如制”葬礼相比,年皇贵妃丧仪的“不如制”之处:
奉旨持派大臣:近支王公七 (逾矩,会典未要求持派王公,要求派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总管一,(逾矩,会典要求内务府总管派佐领管领下官及其妻,某四不但把内务府的三旗佐领派去了,还把内务府总管本人也派去了)散秩大臣二(未逾矩,会典要求散秩大臣派三个,四四国事繁忙,能派出的散秩大臣少一个。)
成服:官民男女咸成服(严重逾矩,会典要求皇子,皇子福晋,大臣持服,皇贵妃姻戚持服,内务府以下官民以三分之一持服,他到好,要求全部成服)
奠祭:日三设奠(未逾矩,会典要求每日朝夕三设奠,看来人死了也还是要吃三顿饭,吃多了撑的慌~哈,我这不是废话么?~~^ ^),内外齐集(严重逾矩,人家会典只是要求四品以上的官员才去缨集,公主福晋以下一品命妇去耳饰,素服集,日中进果,公主福晋以下一品命妇不必集,可他竟然“内外齐集”,派这么多人去做什么涅?难道怕年妹妹吃饭的时候寂寞???不明白~)百日后至未葬前,日中一设奠,朔望仍三奠(超级严重逾矩,会典要求坤宁宫百日后五日停祭,宗室以上十日停祭,他不但要求仍然每日设奠,朔望更要三奠。),命内管领妻祭酒三爵(此一条不逾矩,会典要求如果皇贵妃未生子或者子幼,由管领妻祭酒,不过我看的这本会典已经是所谓“五修版”了,以我猜想,董鄂死的时候,荣亲王已经死了,这一条规矩也许是始自某四的,体恤他那个小心肝宝贝)。奉移日,礼部长官祭轝。(不逾矩,要求皇贵妃所出皇子叩祭,某四看孩子小,请礼部长官代劳了)金棺启行,王公百官从。礼部长官祭所过门、桥。(不逾矩。会典也要求王公百官咸集,过门桥也由皇子祭酒,但他也叫礼部长官代劳了,他怎么能让福惠走那么多路呢?)
同时进行的为逝者行“吉礼”就更特殊更奇怪了,非要较这个真,给人家年妹妹这个“名份”,丧期不能用金,作绢的代替,先谥后册,如人在世一样还去报告太庙,列祖列宗,而且又叫内外会集一次(你不觉得累,可大家多累呀!),得,筵席就免了,最后只有上香了。三上香后继续丧礼,可真闹腾得慌~=[]=这“大凶大吉,二礼并成”的行为是一个新发明,人顺治倒爱董鄂爱到四个月后跟着去死,也没这样,不知道某人是怎么想的。后来从小抚养嘉庆长大的“如生母”的庆贵妃陆氏死了,嘉庆十分哀痛,追封庆恭皇贵妃,也照同办理,在丧礼期间行吉礼,也告太庙祖宗。
清史稿里其他皇贵妃的葬礼介绍就很简单了,都是一两句话带过,“如制”呗。
还有一点特别的就是道光的諴僖皇贵妃死了,既不辍朝,也不素服,道光也是很节省的人呀!
琳皇贵太妃死的也不是时候,慈禧太后当时在过万寿,所以皇帝不辍朝,只叫百官罢朝十二日,素服了一日。
死后册封的,还有乾隆的妃子忻妃,死后以贵妃礼葬,但是只把册书在她灵前烧掉了,也没什么告太庙什么的。之后皇帝把给皇贵妃,贵妃,妃的丧礼服色规定了一下。
综上所述,敦肃皇贵妃的丧礼,实在算得上是特殊了,比较起来,是清史稿皇后以下的妃嫔葬礼中,载录最详,丧仪最隆重的一位。
她的葬礼虽然比起皇帝皇后皇太后的国丧还是要低一个级别,但是丧礼上成册封吉礼,遣告太庙,与奉献殿的祖宗们,是史无前例的。在我看来,这就是四四在表达对年的一种比较特别的情意~~~~~哈哈~
笑。
我不知道敏昭你来,终究是因为你认为我和桐桐“太过喜欢”年妃而由此“不喜欢“年妃呢(我是很粗心的一个人,不大懂得这种情绪),还是对李景屏的“类文艺小说”中对年妃“凄苦”“酸楚”“无奈”的婚姻确信不疑,总之你似乎一直是想说服我不要喜欢年妃,或者在竭力说明年妃没有什么被四四看重之处,实话实说,我对年妃说不上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但是我所看到的史料显示了某四对某年的待遇(起码是有史可载的,有目共睹的,面子上做足了,而且朝野上下,甚至是死去的列祖列宗都必须共同参与的公开待遇),是很优厚的。
无论我喜不喜欢她,在我没有看到比这些史料更具说服力的史料之前,请你网开一面,容许我暂时这样保持我既有的观点。
48年入府,54年生子,时年19,之后生育情况看来就如冯尔康考证的,有”专房之宠“,看来当真女大十八变,越长越好看呢,细细。
飞天199:
抱抱白菜。年MM的丧礼,我留意很久了,只是手上没有大清会典,无法比较。
对于温僖贵妃,想补充一点,当时她是康熙宫中地位最高者,我想,辍朝五日也是应该的。
敏昭,乾隆的妈妈也是入府很久后才生下弘历的呢。钮祜禄氏,康熙四十三年入府,五十年八月生弘历,其中相隔七年呢。所以,年MM从入府到产下女儿,间隔的时间并不是太长。
敏昭公主:
你怎么知道年的生辰呢?史书都没有记载呢,不会是揣测吧?冯尔康考证??毕竟是考证嘛,不足为信啊!
还有一点,我也赞成四哥喜欢年,但是不是最爱就说不准,连首悼诗都没有 。人家乾隆爷那么博爱的人都给孝贤、慧贤等写诗呢 ,所以年就算丧礼再隆重,也只是个形嘛。小白 ,我奉劝你眼光不要只看清朝这块,你要是真得以丧礼隆重来证明皇帝爱谁? 嘿嘿,那朱元璋最爱就不是马皇后、朱棣最爱也不是“仁孝”了。 这二人贵妃死了通通辍朝5日呢,这也算是逾矩吗?另:感觉小白你对丧礼蛮有研究,既然这样,可否帮忙分析下下明朝的贵妃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