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曰: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乘祭祀。样样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在礼乐,幽有鬼神。然敬鬼神志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无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和赫赫在上。”“微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其斯之谓与?
今天找东西,翻出了孟森老爷子的《清初三大疑案考实》,随手翻看,见到雍正在曾静案里引用他父亲教诲的话,因为前两天刚翻过那一条,所以很是有些惊讶,竟然可以一字不差的手到擒来,可见康熙的庭训格言雍正背的很熟,或者康熙的儿子们都背的很熟,应付老爹的考查。
这里的一则,是康熙讲鬼神的不可不信,但他所认为的鬼神之可信,不是用来消极等待神的援助,而是一种自我约束,用鬼神来约束自我。古人云:天知地知,都是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时时存一份敬畏之心,不要以为做得机密,就不会有人知道,那昊昊青天在上,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们。瞒得了人,却瞒不过天,这天,自然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良知里。康熙从鬼神这里,引出我们要有一种敬畏的精神来修炼自身,告戒自己做事要正派,做人要君子,切不可懒惰,更不可放纵自己。
想来在科学没有如今发达的日子里,宗教和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和法律一样,起到一种维善的功能,平衡着社会的道德,使人人心中有神,故而敬畏而不敢乱来,即使大恶大奸之人,也会受到影响,心存一份恐惧。如今的我们,打破了一切的鬼神迷网,月亮上没有仙子,九泉下只是岩浆,我们的敬畏之心还存有几分?我们的良知社会还保有几分?
康熙另有一则讲“敬”的庭训,教诲子孙敬天的同时,还要学会敬人敬事,即使是最小最容易的事,也不能掉以轻心,也当存谨慎的态度。无事的时候,用敬来约束自身,有事的时候,以敬心敬态来做事,“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暗焉,自无废事。”康熙引用了《礼记》篇首的“毋不敬”来结束,是把敬看作是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方法,能够敬重事情,才会心存谨慎,才能全力以赴,事情方可事半功倍;能够敬重他人,才好处理好纷纭的人际关系,才能得到他人的敬重,方可游刃有余。
这一点谈到的其实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互相尊重,该是异曲同工了,康熙对自己做的很好,所以他是一个模范皇帝,即使在人后也一样端正恭肃,不放纵自己,可是对他人呢?帝王的优越感与生俱来,想想他是怎样在儿子们面前教训他们的老师的?这是敬人的态度吗?所以他的儿子们也不会尊敬他们的老师,不敬师焉信师之言?
PS:康熙的生日快到了,随手写来,算做是为自己,为他过生日的礼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