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桐女史:
德妃原是镶蓝旗包衣,不是上三旗的。
toutou:
李氏和耿氏都是包衣出身呀?我当时看的时候还真没注意.内务府当时是庄亲王管吧,这样的事应该有他列名才对,弘时和雍正要真有什么不和,别人不知道,十六总该有耳闻才对,他应该不会主动往枪口上撞吧.这时候才雍正元年初,弘时是皇长子,大家要拍马屁也是可以理解的.
还有哦,我能想到的弘时倒霉的时候能帮他说句话的,大概只有皇后和怡亲王,他们俩是没说呢,还是说了没管用啊?
洗桐女史:
这么说吧,雍正是什么样的人,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恼火的时候,大家都必须站在他的立场上来说话,否则就会让他感觉到人心不向着自己,反而会迁怒于讲情的人了。
toutou:
可小四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讲情也可以站在他的立场上讲,我相信皇后和十三都是极会迂回,找突破口的人。他们和弘时又没什么直接利害关系,不会担什么嫌疑。再说十三也没少替人讲情吗。小四办弘时是个渐进的过程,并不会一直震怒,中间也总有冷静的时候呀
洗桐女史:
你不觉得弘时那个年龄段正好是逆反的心理阶段么,他首先不软下来,我想以雍正的性格总不会先服软吧。
况且我是觉得齐妃以前那么受宠,生了那么多的孩子,而皇后一直无所出,难道心里不会介怀么?况且好像弘晖死的那一年,弘时出生的吧!先前都是齐妃笑,现在轮到她哭了,难道皇后就没一点做壁上观看笑话的意思?毕竟在别人最失落的时候,不能施以援手,那么在自己不得意的时候也不要指望别人来帮自己,毕竟谁都没有这么大的胸怀~~
而且我是觉得,弘时和雍正反目,其中应当有齐妃失宠的原因,你想想看齐妃是侧福晋啊,凭什么和格格钮祜禄氏一起封了妃,平起平坐啊,弘时心里能没想法么?
嘿嘿,这些都是臆测,我想也许我会写进我的小说里,发现我写小说目的性很强,就是文以载道,去表现我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观点和看法~~
toutou:
我觉得正是因为这样,不管是否出于真心,皇后对此事都必须有所表示,她毕竟是所有皇子名义上的母亲.而表示就只能劝,不能挑,这是道理上的事,至于她是否从心里看笑话,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弘时当时也二十四了,过了青春期,又是见惯争夺的皇室子弟,也应该懂得稍微遮掩一点了,他落到这种下场,我觉得要么是自己糊涂透顶,要么就是另存着很大的私利.
唐明皇一日之内杀三子之后的痛苦雍正应该非常清楚.
忆影精灵:
其实也不能这样说的.在雍正还是亲王的时候,本来可以立世子,但是没有立弘时,当时弘历弘昼都很小,但是弘时却已经成人.可见到时雍正已经不看中这个长子.
在登基之后,雍正就已经秘密立弘历做继承人,当时他才12岁.对于孝圣皇后钮祜禄氏,原本在王府是个格格.在康熙四十三年13岁的她进入藩邸,比起雍正小十几岁,齐妃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和雍正一起,那时侯未免人老珠黄,后来到雍正即位时更是这样.所以,熹妃,就是孝圣皇后钮祜禄氏得宠的程度较大也不奇怪.
至于当时孝圣皇后为什么没有封为恻福晋?可能是孝圣的父亲兄长不算是强极一时的大官,史记是四品典柱官凌柱,不及后来年妃的父兄权势大,所以侧福晋就没有封了.但是不代表雍正没有她.册封嫔妃的时候,和她同样情况的耿氏只封了裕嫔,但是钮祜禄氏却封了熹妃,与齐妃平等,后来还晋了贵妃,代理六宫,实际已经是皇后.当然她的儿子弘历争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估计你的意思是弘时见到雍正对于熹妃母子眷顾有加,但是刻意冷落自己和母亲,心中怀疑父亲的打算,所以有以上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