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化帝的《一团和气图》与乾隆的“一团和气杯”(ZT)(转自萱草园)
成语“一团和气”的本意是指态度和霭可亲,现在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该词来源于宋朝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卷三所引《上蔡语录》:“明道(程颢)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一:“一团和气图”在明清民间的使用
明清的民间风俗画题材比较丰富,不仅涉及生产、生活,还包括戏曲、传说、神话等故事。其中,“一团和气图”也是被百姓广泛流传爱戴的题材之一。画中者团坐,做嘻笑状,手捧“壹团和气”字样(图1),寓意待人接物笑口常开、一团和气,充满喜庆气氛。因为寓意深刻,所以在全国各地流行很广(图2)。
图1:清代“一团和气图”年画。
图2:苏州“一团和气图”年画。
二:成化帝所绘“一团和气图”与其意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明朝成化帝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图3)》,并附《御制一团和气图赞》一首。部分学者甚至认为宪宗是“一团和气图”的创始人,不管推断有无根据,至少可以说明朱见深与“一团和气图”关系密切。 其实,成化帝绘制该图并非毫无缘由,从当时历史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图3:成化帝朱见深绘制的《一团和气图》,立轴纸本设色,纵48.7厘米,横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
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正月初二日,帝患病,十七日卒(年三十八)。二十二日,皇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成化元年。因此,成化元年六月初一应是成化帝即位接近一年半左右。出于对群臣万众一心的期望,统治者绘《一团和气图》并制《一团和气图赞》对朝政的安定团结、稳定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御制一团和气图赞
朕闻晋陶渊明乃儒门之秀,陆修静亦隐居学道之良而,惠逺法师则释氏之翘楚者也。法师居庐山,送客不过虎溪。一日,陶、陆二人访之,与语,道合,不觉送过虎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此岂非一团和气所自邪?试挥彩笔,题识其上:
“嗟!世人之有生,并戴天而履地,既均禀以同赋,何彼殊而此异。惟堑智者,以自私外形,骸而相忌,虽近在於一门,乃逺同於四裔。伟者达人,遐观高视,谈笑有仪,俯仰不愧,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噫!和以召和,明良其类,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必备。岂无斯人辅予盛治?披图以观,有概予志。聊援笔以写,怀庶以警俗而励世。”
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
陶渊明、陆修静与惠远法师三人发生在庐山东林寺虎溪前的故事又称“虎溪三笑”,流传至今。另有一说的主人公为佛印、苏东坡与黄庭坚。不论那种说法,都是历代文人渲染所致,未必真有其事。
2.体现“三教合一”思想
很久以来,儒、佛、道三教一直是影响我国文化的三大主流,关系错综复杂。如果各自教派相互对立,必然消耗内力,不利于社会安定发展。成化帝所绘《一团和气图》乍看如同一人,实为三者。根据《御制图赞》可推测,图中笑面弥勒应为“惠逺法师”,左侧着道冠者应为“陆修静”,右侧饰儒巾者则为“陶渊明”,三人各为佛、道、儒三教代表,整个画面显得布局巧妙、和睦喜气。
关于“三教合一”的思想不仅流露在成化帝身上,其它许多寺庙文物中也有类似情况。以嵩山为例,佛教圣地少林寺的千佛殿西侧是具有道教色彩的地藏殿,殿内南北两面供十大阎罗王神位;后壁绘制儒教色彩的二十四孝画图;钟楼前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郑王之子朱载堉所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图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该图极有可能是朱载堉借鉴其曾祖成化帝的《一团和气图》所制。图赞中写到:“三教一体 , 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都体现了三教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难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三:乾隆“一团和气杯”及制作特点
由于明清年间“一团和气”年画的普及流行,乾隆御厂也参照该图制作出相关制品。与其它官窑瓷相比,“一团和气杯”(图4-1)显得更有加巧妙、富有特点,其特殊处主要体现在彩瓷工艺、吉祥文饰及造型特点等方面:
图4-1:乾隆婴戏三多一团和气杯正面图。三婴儿手中各捧寿桃、佛手、石榴。
1.彩瓷工艺方面
乾隆“一团和气杯”是一种较为复杂、将釉下高温青花与釉上低温彩完美结合的复合彩瓷(图4-2)。它在以往的青花斗彩基础上、结合康熙开始的粉彩技法,使用华贵的金彩,使整个器物显得越发漂亮、绚丽。
图4-2:乾隆婴戏三多一团和气杯局部图。其中蝶纹为青花、瓜纹上部为斗彩、瓜叶使用金彩描边、团婴为粉彩。
2.吉祥文饰方面
在文饰方面,“一团和气杯”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典型、综合的清代吉祥文饰结合体。以“一团和气”为主图案,三个喜气婴儿各自手捧寿桃、佛手、石榴,寓意多寿、多福、多子,同时,辅助文饰中还使用寓意“绵绵瓜瓞”的瓜、蝶纹等,使画面充满和谐、吉祥气氛。
3.造型方面
该器的造型特点主要体现在底足修胎上(图4-3),底足曲线修饰圆滑,与器身浑然结合,显得比较特殊。这种修足方式在成化杯类器中较为常见,康、雍、乾时期也都有制作,例如乾隆的斗彩福寿纹碗就是采用这种修足造型(图5)。该方式促使器物重心尽量下降,利于器物稳定。即使倾倒、翻滚后也会因自身重力作用,弹指间恢复直立状态,类似儿童玩具中的不倒翁。因此,使用后握在手中赏玩显得别有情趣。
图4-3:乾隆婴戏三多一团和气杯底部落款图。
图5:乾隆斗彩福寿纹碗底足特写图。修足特点与乾隆婴戏三多一团和气杯(图4-3)基本一致。
四:总结
从绘画结构上看,乾隆时期景德镇御厂所制“和气杯”很大程度借鉴了成化帝《一团和气图》与民间“一团和气”年画的图案特点,联系乾隆时期常见的瓜蝶、三多纹,构成婴戏图、不倒翁和日用品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结晶。除此之外,不论是成化帝的《一团和气图》还是乾隆朝的“一团和气杯”,都无不饱含国家统治者对全国上下、朝廷内外安定团结的良苦用心与殷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