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一位朋友轉寄給我的,但卻沒有附上原文出處及作者名字,我經搜尋網上資料後,看到了一篇載於滿族尋根網的文章,內容大致相同,故附之如下以作參考:
http://www.manzu.com.cn/main/pudie/pudie_all_list.asp?n_id=299
據周遠廉、趙世瑜二位先生所著的《 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全傳 》,記述多爾袞死後,其兄英親王阿濟格強迫原隸于睿親王麾下的正白、正藍二旗大臣依附于他,這些大臣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夫攝政王擁立之君,今固在也。我等當抱王幼子依皇上以為生。”這句話的意思十分清楚明確,多爾袞死後,原隸多爾袞的兩旗大臣不願改隸英親王阿濟格,他們要忠心耿耿地抱定多爾袞的“幼子”,擁立順治皇上以為生。就是說,原屬多爾袞的二大臣,願抱多爾袞之幼子為新主子,而不依附于阿濟格。
周、趙二位先生所引用的這句話出自 《 清世祖實錄 》 順治八年( 1651 年)春正月的“甲寅”(初六)日,即多爾袞死後 27 天,議政王、大臣第二次會議英親王阿濟格罪時,大臣吳拜、蘇拜、博爾惠、羅什等追憶多爾袞死後一二日時,英親王阿濟格曾找多爾袞屬下的二旗大臣強令其歸附時說的話。
那麼, 《 清世祖實錄 》 記載這句話中多爾袞這唯一“幼子”究竟指的是誰呢?是指他的嫡血親子呢,還是指過繼子呢?
實錄中的原話是:“我等當抱王幼子,依皇上以為生。”“抱王幼子”,首先說的“抱”,而不是說“擁”(立)。幼子既然是“抱”著的,就是這孩子很小,是還不會走路的孩子。而當是時,多爾袞的過繼子多爾博已然 9 歲。在清初,滿族人男 14 歲即視為成年,女 12 歲即可出閣,早期滿族人, 5 歲即騎馬拉弓射箭,八九歲就是少年兒童,十三四歲就娶妻生子了。
如此說,多爾袞隸下的二旗大臣所說的這“幼子”是誰呢?應該就是多爾袞“傳說中下落不明”的親生兒子。那麼,多爾袞的這親生兒子的母親是誰呢?他是何時出生的?又為什麼沒有公開露面並承嗣王位呢?周、趙二位先生推斷說,多爾袞的這“一個兒子,很有可能是順治七年( 1650 年)初續娶的豪格福晉博爾濟吉特氏”。
他們曾懷疑多爾袞與其侄豪格的孀妻博爾濟吉特氏結婚之時,其已有前夫之遺腹子在身了。但是史已記載,多爾袞的大妃(元妃)博爾濟吉特氏于“順治六年十月去世”不到兩個月,多爾袞就在順治七年( 1650 年)正月續娶了博爾濟吉特氏,並于當年的九月二十七日申時生下唯一“幼子”,正如周、趙二位先生論述的,“此子並非豪格的遺腹子”,因為豪格早在順治四年( 1647 年)三月因罪下獄,四月即在獄中自殺身亡,何能在二年半後有“遺腹子”呢?更何況此兒之母早在其出生前的 9 個多月即已嫁多爾袞!因此,周、趙二位先生肯定了此子“而乃多爾袞親生之子,到順治八年(正月)這個時候也不過只有幾個月而已。但此子後來的命運也不得而知”。
據 2002 年搜集到了《 愛新覺羅多爾袞家族譜 》,(修撰於 1982 年,原修於乾隆四十八年( 1783 年)的譜書,此譜所記世系自“高祖多爾袞”直至九世多財、十世多迪,所有男女(含嫁入女性)人物生卒年、月、日、時。)多氏家譜記其高祖多爾袞于順治七年( 1650 年)正月續娶豪格寡妻博爾濟吉特氏,于同年九月二十九日申時,生下多爾袞唯一之子,後名為多爾真。此子出生後不到二個月,多爾袞即“意外”死亡,筆者另有專文論證。據載,鑒於多爾袞專權亂政,順治要提前親政,才在順治七年冬與攝政王多爾袞大吵了一通,多爾袞不讓位,親政未成,因此,才使多爾袞“不樂”,以“有疾”為藉口率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八旗固山額真官兵獵于邊外散心。《 實錄 》 記“攝政王以有疾不樂”為由出獵,既然有疾,且又是“風疾”。
在多爾袞于順治七年( 1650 年)十一月十三日邊外出獵的時候,距他的唯一的“幼子”多爾真於九月二十九日申時出生,才 40 多天,正是懷抱的孩子。而此時此刻,清宮內統治者之間矛盾日趨尖銳,鬥爭已經白熱化了。對於一位戎馬一生、叱吒風雲、攝政掌皇權的政治家多爾袞來說,他不可能不預見到一旦自己失敗,順治親政,對他樹敵過多的後果將是如何,因此,他早有預備。一是要在風光優雅地方建自己的安樂窩,以渡後半生。這就是選在距北京 180 公里的喀喇河屯地方建自己的寢宮。“喀喇河屯”,蒙古語,“喀喇”是“黑”、“舊”的意思,“河屯”是“城”的意思,合在一起是“黑城”、“烏城”或“舊城”。明代這裏是蒙古朵顏部的活動地區,兩個多世紀人煙稀少,使得這裏古木參天、氣候宜人、流水充沛,山野獸類豐盛。因此,多爾袞狩獵這裏時,一下子喜歡上了這裏,遂于順治七年( 1650 年)七月初二日,下令在此建“避暑宮”,並立即動工,這就是喀喇河屯行宮的前身。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親政,立即下令停工。康熙帝又於四十一年( 1702 年)在此建了“承德避暑山莊”。
為保住自己唯一的血親嫡子而謀劃萬全之策。為此,他才令博爾濟吉特氏攜抱幼子匿于“波羅諾”地方,而“波羅諾”之地正是喀喇河屯西北 40 公里的地方。“波羅諾”,蒙古語為“波羅老”。多爾袞的親生兒子多爾真(後來託付吳三桂收養大,命此名,即這才是多爾袞真正的兒子)出生不到兩個月,即被秘密送往波羅諾。這裏正是北京的東方,是去往東北的途徑之地。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科爾沁王的女兒,一旦清宮有政變,清兵肯定能往北蒙古方向追剿,而不會想到多爾袞之子能往東北方向逃匿。這就是將多爾真藏于波羅諾的真正原因。
多爾袞死後,“高祖母”博爾濟吉特氏又攜子多爾真同吳三桂的大妃張氏養娘周媽等人秘密轉移至遼寧營口的博洛堡,今名博洛鋪鎮。多爾真 10 歲時,吳三桂南下,又攜多爾真南下雲南,成年後又轉送廣州定居,遂成為世代廣州人、香港人。社會調查的民間口碑資料印證了多氏譜書的記載。
我們還可以根據滿族姓氏的產生與演變來研究論證多爾真的真實性。清入關後,滿族諸姓氏漸染漢習,而將多音姓簡化為單字或複字漢字姓,這種簡化形式最多的就是以父、祖名之首音字為氏族之姓。多氏高祖多爾袞,二世多爾真即以高祖“多爾”為姓。以此相沿,嗣子多爾博之“多爾”正是過繼後之名。否則應為“多鐸”之“多”為姓、或其他姓。三世三人名多爾保、多爾存、多爾傳,姓多爾,要將多爾袞的血脈保住存傳下去。四世二人名多爾裔、多爾胤,仍姓“多爾”,裔胤傳承。五世多爾弘,六世多爾永,七世多爾安,八世改為“多”單音字為姓,名為多志強、多志精、多志瑛、女多滿好。清亡後,多氏以多爾袞比周公,亦因政治形式所迫,改“多”姓為“周”姓。九世多子、多財、多利、多壽、多福,多壽又名為“周桐”。十世多迪等,又因“周”姓而名“州迪”。
根據 《 清世祖實錄 》 的載記,我們完全贊同周遠廉、趙世瑜二位先生的結論:即“多爾袞自己親生之子”,“後來的命運”不得而知,乾隆年間多爾袞被恢復名譽,承襲睿親王爵的仍是多爾博的後裔,並非“親生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