饽饽是清代宫廷饮食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食品,在清代宫廷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凡是麦、黍、稷、栗、谷、豆类登杂粮都能磨成面粉,用蒸、炸、煮、烤、烙等不同熟制方法制成甜、咸可口的饽饽是皇帝日常饮食或宫廷筵宴中的重要食品。
饽饽源于满族传统生活方式,冬季农闲时外出狩猎,随身要带许多干粮,天寒地冻,干粮冻成冰疙瘩,吃时用火烤后,焦黄、酥脆,吃起来香甜可口,既暖肚饱腹又持久耐饿,深受满族人喜爱。随着满族地区广泛的种植农作物和加工方式的进步,满族饮食也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变化,逐渐改变了不善于多层次加工食品的烹制方式,如在实心饽饽中加入红豆泥的馅心,或者加上蜂蜜、芝麻、牛奶、鸡蛋制成麻花、炸食、奶食等。
满清入关后,皇帝的饮食生活中依然得到继承。皇帝日常饮食和宫廷筵宴不但仍以饽饽为主,还在御膳机构中专门设置了内饽饽房和外饽饽房。内饽饽房主要承办皇帝、皇后、妃嫔日常膳用的各类饽饽,每月朔望两日佛楼上供用的“炉食供”和佛城用的“玉露霜供”以及内用、赏用的饽饽、馇子、拉拉、花糕以及上元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宫中所需的应节食品。外饽饽房主要备办皇帝、皇后、妃嫔等的宴桌和各类供桌、大宴桌以及筵宴外藩蒙古王公用的班桌、皇子等用的内用桌、专备赏赐用御膳用的跟桌等。内饽饽房与外饽饽房的职能形成了著名而庞大的满族饽饽体系,清宫筵宴用饽饽桌90张。饽饽桌,就是放饽饽的油漆矮桌,长方形,上面摆格式饽饽十五品。每品饽饽数额,是筵席等级来定。筵宴前一日,内外饽饽房将饽饽放入盘碟中,分摆在饽饽桌上。经光禄寺派来的堂官检验查看合格后,在饽饽桌上盖一红色包袱布,抬到饽饽棚内。夜里由厨役轮流看管,第二天开宴前再抬到现场以备宴用。
清宫筵宴多在乾清宫和保和殿举行,届时皇帝一人居殿堂正中,殿外两廊下设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桌,丹陛上设三四品大臣宴桌,通道两房设五品至九品大臣宴桌。饽饽桌一二品大臣、王公等两人一桌,其余则二三人不等。宫廷筵宴有严格的礼仪,如先进馔,再进酒,后进茶果。众人先视皇帝食、饮后,下一个程序才开始。因此,赴宴的大臣无法用膳,只不过摆摆样子而已,席间吃不完全的饽饽,可以“挟携以归”,带回家使用。

清宫遇有喜庆节日,皇帝要赐“饽饽宴”。饽饽桌有头品、中品之区别。头品饽饽桌用面额定35斤,制成炸、炉、烤、蒸等不同熟制、不同口味的饽饽,用于妃嫔等级生日、晋封时赏赐。中品饽饽桌用面额定25斤,制法与头品相同,只是数量少,用于皇子、亲王生日时赏赐。另外,妃嫔遇喜生育、皇子娶妻、公主下嫁也都用饽饽桌作为庆贺礼品。
另外,每到佳节时令,内外饽饽房都连夜赶制应节饽饽。正月十五的元宵、立春日的春饼、二月初一的太阳鸡糕、端午节的粽子、七夕节的巧果、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花糕……用量也很可观。
清宫帝、后日常饮食,早晚两次正膳,正膳后还有两次“克食”(小吃或酒膳),都以饽饽为主食。皇帝正膳例摆饽饽桌,平时用膳的膳桌是由3张八仙桌拼成长桌,膳桌上摆24道菜肴外,另设两张方桌摆饽饽,名为“跟桌饽饽”。乾隆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早膳,跟桌饽饽摆热饽饽15盘、鸡蛋饽饽15盘、炉食饽饽15桌、碟饽饽15盘、廖花15盘。这天晚膳,跟桌饽饽又摆出澄沙饽饽15盘、豌豆饽饽15盘、奶子饽饽15盘、山药饽饽15盘、到口酥15盘。两正膳之外的“克食”是松仁奶油皮、温达奶饼、烤祭神糕、象棋眼小模首。皇帝每天的膳食中,饽饽用量多、数量大,十分惊人,但皇帝本人的胃口有限,一次吃不下几个,完全是为了排场,为了显示一国之君“食天下”的威风罢了。
乾隆三十一年九月一日,乾隆帝、皇太后、皇后一行在木兰围场。随行的大批人马中,御膳食房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自九月初三日起,宫中饽饽换花糕,留守宫内的令妃、愉妃令外膳房制作各种馅心的花糕,三天装一次箱,以备皇帝、皇太后、皇后等人食用。
然而,清宫的饽饽并非满洲饽饽,清宫饽饽是满族传统食品与汉族传统饮食相互结合的结果,满族传统的饽饽萨其马是以冰糖、奶油和面,制成形如糯米粒似的小颗粒,烤熟后外裹蜂蜜,切成方块的甜饽饽。而清宫的萨其马在制作上吸取了江南糕点讲究花样的特点,从生制面胚开始,就改为搓成长条并将条与条互相搭配的做法,使之成型后留有自然空隙的造型。另在冰糖、蜂蜜、和面时放上适量的桂花和果铺果料:红色的京糕条、绿色的青梅粒、白色的瓜子粒及紫色的葡萄干等作点缀,使其从内质到外形趋于完美成为色、香、味俱全的清宫饽饽。
满族旧俗,农历五月用椴木饽饽祭神,祭神之后全家分食或馈赠亲友。椴木是生长在东北的密质树木,春季发芽,至五月叶大如掌。满族民间用粘黄米和小豆泥,外面用两张椴叶包裹。上锅蒸熟后粘黄米的醇香、椴叶的青香混在一起,近似中原、江南等地端阳节的江米粽子,清室入关后,一改食椴木饽饽的习俗,五月初五端阳节清宫饽饽换粽子,就连坤宁宫祭神的供品也用上江米粽子。
下面特选几例清宫饽饽的满族名称对照:
他尔荤额芬——肥饽饽; 胡说饼——澄沙馅白面饼;
吐尔哈额芬——瘦饽饽; 朱克额芬——冰饽饽;
塞飞额芬——匙子饽饽; 交塞额芬——黄米面饺子;
都必色——豆册糕; 讷克林说饼——松仁果饼;
鸣夫呼额芬——软饽饽; 尼士哈额芬——鱼饽饽;
孙尼额芬——奶子饽饽; 朱喝额芬——江米面糕;
胡勒克——枣馅白面饼; 佛思根——撒糕;
他士马——黄米面饼; 塞食额芬——剪子股饽饽;
纯克里额芬——雅饽饽; 塞斯哈里额芬——俗饽饽;
乌姆汉哈桑额芬——鸡蛋薄脆; 乌楚博楚哈古桑阿额芬——葡萄薄脆;
马浪乌哈哈克桑阿额芬——芝麻薄脆。
清宫饽饽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外形装饰上更是花样繁多,寓意吉祥。使人未食到口,就先得到美的享受。故宫珍藏着一大批饽饽木模,为我们了解清宫饽饽的制作造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饽饽木模用硬木雕刻,多成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倭角方形、方盛形(双菱互套),纹饰凹刻,内深2-3厘米,壁刻花边。图案多为福、寿题材,如五只蝙蝠组成一圆形,中心是一篆体“寿”字,称作“五蝠捧寿”。又如一桃、一石榴、一佛手呈“品”字形,三蒂合一用两片桃叶左右交叉互掩,叫做“福、寿、三多”(桃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子孙昌盛、佛手谐音福寿)即多福多寿多男子。再如木模呈圆形,内刻一大一小两只瓜,环绕周围刻着缠绵不断的瓜藤瓜蔓,名为“瓜瓞绵绵”。象征家族兴盛,福寿长绵。
还有花瓶内插如意——如意平安、事事如意; 梅花鹿衔灵芝——禄位亨通;
两条金鱼首尾相引呈圆形——金玉满堂; 一鹭鸶和牡丹——一路荣华、一路富贵;
一圆形钱眼内雕一“福”字——福字眼前; 一鹤一鹭——鹤鹿同春。
皇帝自喻为天子,神的化身,他的衣食住行都体现宝贵吉祥,他的一切都是祥和平安的象征,每日食用的美味佳肴自然也要突出幸福、长寿的特色。龙是帝王的象征,清宫木模中亦以龙纹作图案的较多,尤以正面龙和双喜字的,有两面龙拱一火珠的,有一龙一凤的,有一龙两凤的,还有群龙环绕作边栏的。这些龙的形状不一,有形龙、有正龙、有团龙、有长龙、有降龙。从清宫旧藏的《御茶膳房》档案中得知,这些带龙纹图案的饽饽都是皇帝专用的,皇后、妃嫔用的饽饽图案则为牡丹、凤凰、龙凤呈祥。此外,带有福、寿图案的饽饽更始帝、后日常用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