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冠服与衣饰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所谓“车驾衣服相称”、“非其人不得服其服” ①正是这一思想意识的反映。古代宦官大致在战国、秦、汉时期完成了从单纯宫中仆役到兼有官员身份的转化过程。由此以至于明、清,宦官有官号、有职事、有品秩、有俸禄、有爵位,甚至部分地享有娶妻成家、养子传爵、休沐归省的权利,可见已取得与普通仕人官吏并没有重大差别的官员地位。表现在冠服制度上,宦官尤其是上层有官位的宦官,作为古代官僚队伍的组成部分,其衣饰特色与普通官员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唐代文武官员三品以上者服紫,金玉带。据《旧唐书·宦官传》记载,唐代中期宦官“品官黄衣以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明、清两代有品秩的宦官,其冠服与同品级普通官员也基本相同,所谓“朝服、冠服、带履,与外廷同;圆领衬摆,与外廷同,各按品级。”①事实上,宦官基于强烈的自卑感,唯恐别人不把他们作为正常人看待,因而在冠服衣饰上尽可能地保持与普通官员相一致,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宫廷宦官尽管具有了官员的身份,毕竟还是宫中的仆役,因而与普通官员还有一定的区别。表现在衣饰上,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体现近侍身份。汉代中常侍所用的惠文冠即在朝廷武官所用的武弁大冠的基础上,“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从而体现出“近臣”身份。汉代的佩刀制度也同样可以反映出这一点。当时诸王侯及公卿百官佩刀的刀鞘皆是黑色,而黄门太监佩刀的刀鞘则是黄色或朱红色。明代太监穿贴里,形制如外廷官员的旋褶。司礼监掌印、秉笔太监及乾清宫的管事牌子都穿红贴里,以便侍从御前。其他二十四衙门及山陵等处的长随、内使等只许穿青贴里。
二是干净利落。宦官作为宫廷仆役,干的是侍候皇帝及皇室家族的差使,因而在衣着上必须要干净利落。历代宫廷中宦官的衣服都按季节统一配发,底衣、衬衣、外衣、鞋袜一应俱全,每季节四套,平日着装要整洁,脏了要随时洗涤,全身上下不得有丝毫异味,连指甲也要随时修剪,不得稍有污垢,否则予以重责。由于宦官阉割时大多会导致泌尿系统受损甚至致残,常常小便失禁,因而要经常洗澡,换洗衣服也较常人频繁得多。据晚清宦官回忆,他们为了清除身上的异味,会不惜重金购买香粉与西洋雪花膏之类。出于宫廷之中礼仪的需要,历朝宦官不论春夏秋冬皆须穿着整齐。尤其是夏天,无论多热的天,都是一色的麻布小褂,绝不能穿背心,更不用说打赤膊了,脚上则是白布袜子和缎面靴子。所以老北京有这样的俗语:“嗨,你可真跟捂汗包似的,这么耐热,练当太监呀!”可见,宫内太监的耐热是出了名的。
三是随季节的不同而变换服饰的质地与颜色。明代宫中内臣,春天穿罗衣;农历四月后换穿纱衣;进十月再换丝衣;冬季有羊绒衣服及披肩、暖耳之类。颜色一般以青素为主,遇有年节则可穿补服或蟒衣。如春节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五月端午前后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重阳节前后穿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等等。清代太监服色分灰、蓝、绛、茶、驼五色。春天是灰蓝色,夏天是茶驼色,秋冬是蓝灰色。诞辰之日穿绛紫色,忌辰之日穿青紫色。靴子都是青色,总管太监穿长筒靴,一般太监穿角靴。
清代的宦官当差时还须穿套裤,这在夏天最难受,但当差时非穿不可。套裤从脚踝到膝上三四寸与裤腰用带子相连。在套裤左侧,宦官们随身携带的是一个精致的荷包,里面装当差所用的一应杂物;右侧随身别着一方叠成三角形的白手帕。这可不能用来擦鼻涕,而是专为搀扶主子准备的。每当陪主子遛弯儿或到别的什么地方去,随侍的宦官要郑重地把白手帕垫在自己手上。在宫里,宦官永远是奴才,其地位与主子有天壤之别,因而无论何时何地,宦官都不能直接用手接触主子的胳膊或身子的任何部位,否则便是“大不敬”。这个罪名可不轻,足以打板子甚至砍头。
另外,各宫的宦官由于等级不同、差使不同或服侍的主子不同,因而在衣饰上也稍有差别。清代宫廷中在皇帝身边伺候的太监称“御前太监”。他们都是从太监中挑选的一些年轻、伶俐而又熟悉礼教的太监来充任,穿的是绫罗绸缎,前后补子上绣有蟠龙花和五福捧寿图,待遇也较高。而其他所谓“殿上的”或下差太监,按规矩只能穿布衣布靴,袍褂皆无前后补子,即使是有好衣服也不敢在当差的时候穿出来。他们只能在殿下听候御前太监的吩咐,做的尽是些笨活粗事。总管太监或首领太监还可以穿马褂,而其他人则只能穿坎肩。晚清侍候慈禧太后的储秀宫宫女,穿的是“五福捧寿鞋”,即鞋帮两边绣四只蝙蝠,鞋尖正中绣一只大蝙蝠,鞋口处绣一“寿”字。在慈禧当政时期,这鞋就是金字招牌。不是储秀宫的人没资格穿,凡是穿这鞋的就高人一等。老太监见了要躬身行礼,道一声“姑娘新禧”,小太监见了则要远远地避身道旁,垂手侍立。当人走近时方恭恭敬敬地轻声道一声“姑姑好”,连眼皮都不敢向上翻一翻。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