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同治年间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就出现了到国外留学的热潮。
当时的留学大体分三种,一种是留美,一种是留欧,还有一种是留日。
一、留学美国
官费送学生留美还要从私人留美说起。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容闳、黄宽、黄胜三人由在香港的英人教会学校校长布朗带往美国。咸丰三、四年间(1853年、1854年),又有两批人私人留学美国。咸丰四年容闳回国并努力促成官费留学。同志十年、十一年(1871年、1872年)曾国藩两次奏请公派出国,均获得同意。咸丰十一年(1871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四年间,清朝一共派出4批11~15岁的幼童,共126名,留学美国,陈兰彬和容闳为正、副监督。学生起先住在美国人家中,后来美国方面盖了一栋三层的小楼给监督人员及学生居住。正监督陈兰彬顽固守旧,要求留学生要忠君,遥向清朝皇帝叩头,保持满族服饰,依旧拖长鞭子,不得肆意更改。而容闳则听由学生改变装束。陈兰彬不满,要求总理衙门把容闳调回国内。后来陈兰彬调任驻美公使,容闳调任副公使兼副监督,吴子登接替陈兰彬职务。吴子登到美国后,因学生没有向其叩头行礼而大怒,与陈兰彬一起上奏朝廷,要求遣返全部留美学生。光绪七年(1881年)全部官费留美学生共94名幼童返回中国,中途辍学、死亡者32名。这批学生中以詹天佑最为有名,京张铁路就是他勘查并设计的。自此后,清政府又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通过考试选出47名学生于宣统元年(1909年)送往美国,分别分在19所大学中学习。二年送70名,三年又送62名。
二、留学欧洲
洋务运动中为了引进西方技术,培养人才,以创办船政实业,清政府于光绪三年(1877年)至二十三年(1897年)派出4批学生赴欧留学。这批学生全部都由船政局和水师学堂派出,留学往英国、法国、以及德国。留学生全部由成年人组成,思想成熟、任务明确、学习刻苦、成效显著。其中有一半成了北洋舰队的军官,以林泰曾(镇远号管带)、刘步蟾(定远号管带)最为有名。
三、留学日本
19世纪以前日本经常派人到中国留学,但19世纪后半叶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富强起来,导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日本的强盛刺激了中国的留日热,第二年清政府就派了13名学生到日本留学,义和团运动(1900年)后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后,留日的潮流形成,待到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时官费留学生已达到2000人左右。
在清晚期,除了官费留学以外,自费留学的人和选择其它渠道留学的人也很多。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自费留学生和选择其它渠道留学的留学生就已达到了6000人左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