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问题1。
“学稼”出自论语的子路篇,孔子的学生樊迟请“学稼”(请教学种地的学问),又请“学圃”(学种菜),夫子说,你问我学种地,学种菜,不如去问老农,菜农!阿樊转身一走,夫子就发飚,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此处宪德说自己只能祈祷丰收,于“学稼”上见识惭愧的很。皇帝很生气,说“耤田礼”是国家祭典,哪叫你学种地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学稼是夫子眼中的“鄙事”,而“耤田礼”是国家典礼,宪德把“大典”(夫子重之)之事说成是督抚们去跟皇帝“学稼”(夫子鄙之),难怪使尊儒的某四觉得被轻侮了(虽然他也很重农)。
问题2。
山川效灵,是说,山川以其灵报效。比如施琅攻打台湾,他就跟康熙说是“天妃效灵”,所以康熙就敕封妈祖娘娘。四从此处的意思来看,是认为山川神祗不可亵渎,比君更神圣,说是赐福还差不多。说是效灵,就是轻慢神灵。事实是,他也有多次敕封江神,河神。在他的治下,伍子胥虾米的都升过官,臣子说“效灵”与他的行为也不抵触。这个人自己说“从不因文字罪人”,其实可小心眼了,什么鸡毛蒜皮都要计较一番,烦人。
问题3。
嫌那个官员不务实际,张嘴瞎说,这人报祥瑞,说自己,敢“含毫而赋五色”,实际上他只写了一个奏折,没写过什么赋。明清有个不好的风气,大家写文章就是组装些即成之语,华而不实,陈腔滥调。比如弘晓说可恨自己没有机会再看到父亲吃羊枣的开心样子,这就是用了曾参的典故,十三未必爱吃羊枣的,明明有许多真实的细节可写,他偏要拽一个典故才能张嘴说话,清朝人的诗文大多如此迂腐可笑。但是四皇帝就不喜欢这套,他说,你没写赋,还说什么写赋了,弄这些“虚文”讨人厌的很。这就是皇帝明智之处了,奏折就是公文,公文当然公事公办,堆砌词藻的浮华虚文无益公事,这种风气不可长。
问题4。
贴黄里的字,是“齎”,就是“赍”字,意思是持送,李凤翥这人是个白痴,竟然写成“赉”,赏赐,赏赉的赉。皇帝又挑字眼了,说你还说你自己是个儒者呢,你有公文不持送给朕,要赏赐给朕吗?这一条是关于国家公务规范化的。
所以皇帝就是叫大家不要乱用典,敬神,务实,不要写错字……blah,blah,bl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