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元年八月,雍正谕百官:“国家欲安黎庶,莫先于厚风俗;厚风俗,莫要于崇节俭。《周礼》一书,上下有等,财用有度,所以防僭越,禁奢侈也”。这里提出安民、易风俗、崇节俭、防僭越几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崇尚节俭,才能使官民各守本分,尊重名器,无有僭越,因而社会安定,黎民乐业,而要做到崇朴素去奢华,在于采取必要的措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他就根据这种认识,倡导移风易俗,维护既定的服色、婚丧法规,并对它的不完善的或不实用的部分加以改定。
元年五月,雍正下令,文武百官要按品级规定戴素珠,穿马褂,用坐褥,放引马。他说大小官员有一定的品级,就有一定的服制,“所以重名器也”,但近来多不按品级,随便用素珠、踢缨(马项悬缨)、导马,都是不应该地僭越,因令八旗大臣、步军统领、都察院严行查核,对违犯者即行指参。接着,福建巡抚黄国材折奏,请将服色违制的人,治以僭妄之罪。雍正说移风易俗,宜渐不宜骤,以从宽不迫为好,对违犯的人先徐徐劝导,然后严为定制,以法绳之。他禁止乱用服色,但要有节奏的进行,逐步加严。
同年八月,禁止官民服用有五爪龙图案的纱缎衣物。次年二月,左都御史尹泰疏称:玄狐、黄色、米色、香色久经禁止官民服用,如有违犯,加等治罪,雍正允准。五年,雍正谕诸王大臣:王公百官朝服顶戴都早有规制,但平时所用服色没有区别,需按官品分别确定下来。经过讨论,规定贵胄百官和士人的暖帽、凉帽制式:亲王、郡王、入八分镇国公用红宝石帽顶;不入八分公、民公、侯伯、镇国、辅国、奉国将军、固伦、和硕、多罗额附、一品大臣用净明珊瑚顶;二三品大臣用起花珊瑚顶;奉恩将军、固山额附、四品官员用青宝石顶;五六品官用水晶石顶;七品以下官员及进士、举人、贡生用金顶,生员、监生用银顶。八年十月,又因一品以下官员帽顶区分不够细致,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规定。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要求丧葬“务从简朴,勿得僭妄”,命九卿分别为满汉职官和兵民制定婚丧礼仪。次年五月规定官民婚嫁彩礼、鼓乐数目,汉人纳彩成婚,四品以上官员之家,绸缎、首饰以八件为限,食物限十样,五品以下官分别递减平民之家送绸缎,果盒限四种。举行婚礼这一天,品官用本官执事,限用六个灯,十二个吹鼓手,庶民限四灯、八名鼓乐人。兵民丧葬,前后殓衣五袭,鞍马一具,棺罩用春布,若是秀才、监生则用春绢。二年,又对出殡作补充规定名,因有的地方军民送葬前一天,聚集亲友,设筵演戏出殡时队列前也演戏,雍正严加禁止。五年,雍正说用金银殉葬,对死者丝毫没有好处,是极愚昧的行为,应当晓谕劝阻。
劝人节俭,雍正不殚其烦,前述告诫旗人俭约外,对商人尤加注意,元年八月,谕各省盐政官员,指责盐商过于靡费:
衣服屋宇,穷极奢华,饮食器皿,备求精巧,俳优伎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金钱珠贝,视为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食起居,同于仕官。越礼犯分,罔知自检,骄奢淫佚,相习成风。
要求对他们要严行约束:“使其痛自改悔,庶徇礼安分,不致蹈僭越之愆”。
民间向有春祈秋报,酬神赛会,除了迷信成分以外,也是民人难得的娱乐机会。雍正元年,鸿胪寺卿李风翥认为迎神演戏,使得男女混杂,耗费多端,要求加以禁止。雍正表示同感,以为集会可以招致匪类,有碍治安,男女混杂,有伤风化,演戏费钱,影响生活,同意禁止。这些活动都与农业收成有关,而且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在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对于农民祈求好年成的愿望,丰收的谢神,大多数统治者不予干涉。雍正在禁止几年后,发觉自己错了。五年四月,田文镜奏折中讲他在禁止迎神赛会,雍正就不以为然了,说酬神祭饷使庆祝有秋之意,不要简单的禁绝,只需惩治借端生事的地棍就可以了。六年三月,安徽巡抚魏廷珍疏称将违禁演戏的歙县保长处责了八十板,雍正说演戏要区别情况,给以不同的对待:
有力之家祀神酬愿,欢庆之会,歌颂太平,在民间有必不容己之情,在国法无一概禁止之理。今但称违例演戏,而未分析其缘由,则是凡属演戏者皆为犯法,国家无此科条也。
其实应该禁绝的是豪势借端敛财,鱼肉农民的弊病,雍正并未在此下力,是不得要领。
在戏禁中,雍正对官员自设戏班,尤为不满。二年十二月,他说地方官私人设剧团,用二、三十人,一年要开支几千两银子。官员以此为乐,耽误公事,如广西按察使白洵终日以看戏为事,诸务俱皆废弛。所养演员,有的仗势扰害平民,有的送于属员、乡绅处打秋风,因而接交,夤缘生事。于是下令禁止督抚提镇司道府官家中设立戏班。
在这些活动中,雍正大讲移风易俗,要官民在衣食住行、婚丧、社交等方面,遵循清朝定制,安分守己,奉公守法,防止可能发生的人民反抗和统治集团的内乱。所以说,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巩固清朝统治,是雍正更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