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YY过度,这首应当不是情诗:
最近看了几篇考证纳兰词的论文,发现很多人的臆测都是由于不清楚典故,所以想的太多,太过YY了,而且古人有的时候纯粹是以情抒发政治抱负,因而我就反思是不是以前想得太多。为嘛后来越看越觉得不像是情诗呢,是因为四哥康熙四十二年,康熙五十大寿因为屡次奏请为康熙庆贺,触怒了康熙,此后某人就病了,中暑没有扈从康熙,然后有N年老爷子出去都没带他去,四哥就写了N多很幽怨的文字,比如“癸未中秋对月时以疾假不获扈从出塞感赋”~~越看越像那个仲秋有怀是据此而发的,甚至是写给康熙表示自己瞻依之情的可能性也要比情诗大。所以我才怀疑是不是某人中暑没得扈从,郁闷了,写的仲秋那首诗,而不是先前猜测的扈从在外写的。哈哈哈,而且要真的是中暑未得扈从,写给十三的可能性就更大。)
读了一遍又一遍,品了一层又一层,每每将胤禛的《七夕》、《寒夜有怀》和《仲秋有怀》等篇连在一起读,心中总不是个滋味,总是觉得其中定用一段不为人知的隐情。雍正——世人眼中的无情帝君,原来竟有如此痴情的一面。
七夕,是牛郎和织女相会之日,亦是让多情之人感怀幽叹之时,一句“天孙犹有约,人世那无情”道出了他心中对真挚感情的期盼,而后笔风一转“夜凉徒倚处,河汉正盈盈”却衬出了他觅真情而不得的孤独和感伤。
重阳过后,胤禛面对无边寂凉的秋色,又发感慨,一首《寒夜有怀》诉尽其心中之伤,“梦想回思忆最真,那堪梦短难常亲”,梦境与现实的剧烈反差,冲击着胤禛的心,让他倍感凄凉,倍感愁苦,“此情惟付天边月”,惟有将感情寄托在千里与共的明月之上才可略抒情怀,此一句可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相媲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父亲去五台山。又是一个仲秋月圆之夜,胤禛遥望星空,欲亲之人不在侧,月圆人不圆,心中难免又生离情之苦。“怅怏难禁独倚栏”一句中的一个“难禁”就凸现出其难以抑制内心“怅怏”之情,而“独”字则显示出他的孤独,而后的那句“两地西风人梦隔,一天凉雨雁声寒”,以景衬情,寓景于情,好悲,好冷,婉转回肠,让人闻之恻然。末尾一句“辜负此时曾有约,桂花香好不同看”,愈加哀伤,毕竟是天潢贵胄身不由己,他还是有所负,有所背,只不过不知道在这一段辜负旧时约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人道胤禛无情,在我眼中却不尽然,他有情,而且深情,那颗不曾轻易示人的心,在至情难捺的情形下的真情流露才是最动人的,不是吗?与乃子乾隆皇帝相比,胤禛的诗作少之有少,写相思愁苦的更属凤毛麟角,不过就因如此才更珍贵,也更显得胤禛不滥情。我很好奇,究竟是怎样一个女子让胤禛如此搁置不下,久久不能忘怀,而且纵观几首诗而言,他们的故事似乎是一个悲剧,相爱却不能相守。《寒夜有怀》中那句“可怜两地隔吴越”,不知是实指距离之远,还是在暗示两个人的地位悬殊,不可匹配,总之胤禛的一抹相思之泪流得不无缘由,思念背后是无尽的哀伤和痛苦。
随后附上这三首诗~胤禛的《雍邸集》还没有啃完,如果还有这种描写胤禛感情(爱情)的佳句,我再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七夕》
万里碧空净,仙桥鹊驾成。
天孙犹有约,人世那无情?
弦月穿针节,花阴滴漏声。
夜凉徒倚处,河汉正盈盈。
《寒夜有怀》
夜寒漏永千门静,破梦钟声度花影。
梦想回思忆最真,那堪梦短难常亲。
兀坐谁教梦更添,起步修廊风动帘。
可怜两地隔吴越,此情惟付天边月。
《仲秋有怀》
翻飞挺落叶初开,怅怏难禁独倚栏。
两地西风人梦隔,一天凉雨雁声寒。
惊秋剪烛吟新句,把酒论文忆旧欢。
辜负此时曾有约,桂花香好不同看。
PS:
最后两首颇耐人寻味,大家仔细体会,我总觉得是写给同一人的,感觉他们之间的情感颇多坎坷,最起码,两人相思却不得相见,或许这是一段爱情悲剧。雍正继位后就没有写过关于爱情方面的诗作,估计一为政务繁忙,第二就是心境不太一样了,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尚有谈情说爱,为爱伤怀的那份真挚的情感,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也变得很现实,很世故了,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深埋,或者说是因为曾经在感情上收到伤害,不在相信有什么人间会有真正的爱情存在了。
还有记得妖妖曾说过从雍正的八字上看,他是那种很风流多情,喜欢花前月下,重视情调的人,而从他所做的诗中我们也确实能够感受到这一点~总之,不知道大家还有什么看法,可以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