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姐姐还是把这条录上来了呀,而且竟然还是悠悠默许!真是的,想不到
我一直觉得这条东西可以两解:
一者,可以理解为尽管四四让十三在这方面避嫌,尽量交给十七/康亲王之类的办,但十三是皇帝的影子,按悠悠的说法,就是雍正政治最大的代表(连那些传教士都会误以为十三的意思可能就是传达四的意思,可见,当时社会上对他俩的密切关系,还是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的),所以,皇帝对八九大案的处置方式,被认为终究难以与某十三脱掉干系。
二者,可以理解为十三确实在其中参与很深,前期的搜集整理证据之类的工作都是他干的,比如书信组织暗室密商什么的,所以尽管四四很注意对他的保护,正式下手的时候尽量不让他挑头,但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当时社会上盛传如此,一直到民国尚有此舆论。
我觉得他有所参与倒是有可能,比如四四下决心办以后帮着收集证据组织舆论之类,但是“陛下纵念彼二人,奈天下何?”,并且在众兄弟中带头严参八九,未必有其事,其实大家有没有觉得,十三在人情上,看得比四透彻,他难道看不出来,只要八九不得终天年,无论实际情况怎样,皇帝都逃脱不了千古骂名吗?他忍心看四四这样吗?他反对皇帝的意见,力主杀掉曾张,还不是为了皇帝的名声?那个就不要担风险了吗?要说小伊,那就得看,在十三心中,究竟是皇帝的千古令名重要,还是小伊的性命(可能的性命,因为即使让两人活着,在政治上未必能翻身)重要。
ps.悠悠,你家十三,在当年的名声,可能真得不大好啊,那个“与朕为梗,与王无涉”,怎么看怎么都像此地无银三百两,蒋廷锡跟着十三打理户部,“实心办事”,放了学差,四四尚且担心,可见,四四当时对此还是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的。十三在的时候,国库银子一个劲的往上涨,那个时候,可是西北也花,园子也花啊,然而,民生又没多大问题,哪来的钱?(你看看他死之后银子就往下掉)一方面,可能有官商之类的帮忙弄,但很大一部分,还是要从官身上往外挤,抓抄杀肯定少不了,即使不抓抄杀,把人家已经吃习惯的甜枣夺过来(别管那甜枣来源合不合法),也免不了遭埋怨,毕竟,施恩容易,减恩难啊。而且对各省财政的查缉、调运之类,肯定管得很严,多招埋怨啊。为了四四的国库,十三倒真的不避嫌不求名啊,难怪四四后来愿意把责任担到自己身上,说他是铁汉,也不为过。
不过我倒不知道为什么,高阳周汝昌之类的,好像对十三还是比较客气的,虽然老把十三认为是小跟班形象,像杨某人这样说他“铁”的,倒是没大有,大概是四的靶子太大,把所有恶毒都吸引过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