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爺一直寵信年羹堯,並且多次容忍及默許年的踰越行為。
在西北大營花錢如流水,雍正一一照付﹔年羹堯直接插手官員的任命,雍正一一照准。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十二月,雍正賜給他團龍補服等物件,年羹堯受寵若驚,表示惶恐不安,以為“非臣下之所敢用”。雍正卻批示說:“只管用!當年聖祖皇帝有例的。”青海軍事告捷,雍正興奮異常,竟然稱年羹堯為“恩人”。雍正還說:“你此番心行,朕實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顏對天地神明也。”他還要求“世世子孫及天下臣民”都和他一起傾心感悅年羹堯,並說:“若稍有負心,便非朕之子孫﹔稍有負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雍正對年羹堯的恩寵,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在給年羹堯的信中,他特別提到,西寧軍事危急時,年羹堯擔心皇上看了奏折,會“心煩驚駭”,便“委曲設法”,在報告戰況時“間以閑字”,既沖淡了火藥味,又不隱瞞軍情。雍正對他的這份小心極為感激,說“爾此等用心愛我處,朕皆體到”,每次向怡親王允祥和舅舅隆科多提起,“朕皆落淚告之,種種亦難書述”。他還說,“你此一番心,感邀上蒼”,“方知我君臣非泛泛無因而來者也”。
顯然,他本來是要把年羹堯當作忠君模范來看待和培養的。
其實雍正爺一直知道年羹堯並非有意叛逆篡位,年被裁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年羹堯自恃功高,驕橫跋扈之風日甚一日。他在官場往來中趾高氣揚、氣勢凌人:贈送給屬下官員物件,“令北向叩頭謝恩”﹔發給總督、將軍的文書,本屬平行公文,卻擅稱“令諭”,把同官視為下屬﹔甚至蒙古扎薩克郡王額附阿寶見他,也要行跪拜禮。對於朝廷派來的御前侍衛,年把他們留在身邊當作“前后導引,執鞭墜鐙”的奴仆使用。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諭到達地方,地方大員必須迎詔,行三跪九叩大禮,跪請聖安,但雍正的恩詔兩次到西寧,年羹堯竟“不行宣讀曉諭”。給他送禮要叫“恭進”,他給人東西叫“賞賜”﹔屬員道謝要說“謝恩”,新官報到要稱“引見”。給將軍、督撫的函件,也不用咨文而用令諭,簡直就是視同僚為下屬。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進呈其出資刻印的《陸宣公奏議》,雍正打算親自撰寫序言,尚未寫出,年羹堯自己竟擬出一篇,並要雍正帝認可。在雍正二年十月第二次進京陛見途中,他令都統范時捷、直隸總督李維鈞等跪道迎送。到京時,黃絡紫騮,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員跪接,年羹堯安然坐在馬上行過,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馬向他問候,他也只是點點頭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竟“御前箕坐,無人臣禮,無人臣禮”。
這還不算是主因。
第二,年羹堯貪贓受賄、侵蝕錢糧,累計達數百萬兩之多。而在雍正朝初年,整頓吏治、懲治貪贓枉法是一項重要改革措施。
在貪瀆的節骨眼上,雍正是不會輕易放過的。但這尚不算是年非死不可的主因。
第三,在文武官員的選任上,凡是年羹堯所保舉之人,吏、兵二部一律優先錄用,號稱“年選”。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其私人親信,“異己者屏斥,趨赴者薦拔”。比如他彈劾直隸巡撫趙之垣“庸劣紈絝”、“斷不可令為巡撫”,而舉薦其私人李維鈞。趙之垣因此而丟官,於是轉而投靠年羹堯門下,先后送給他價值達20萬兩之巨的珠寶。年就借雍正二年進京之機,特地將趙帶到北京,“再四懇求引見”,力保其人可用。此外,年羹堯還借用兵之機,虛冒軍功,使其未出籍的家奴桑成鼎、魏之耀分別當上了直隸道員和署理副將的官職。雍正獎賞軍功,京中傳言這是接受了年羹堯的請求。更說整治阿靈阿(八爺黨成員)等人,也是聽了年的話。
這就大大褻瀆了雍正爺的至上皇權。
最主要的原因,我相信是如楊啟樵先生所分析的,就是連的權勢竟大得癱瘓了雍正爺精心佈置的情報網。雍正爺一直以密摺及侍衛以組成緊密的情報網,曾親遣親信侍衛至年處,而且大小官員亦有互相監察的作用,可是他們都受到年的威迫或利誘,在事發前並無一人揭發年的罪行。
這就是權傾人主,不能容赦了。
雍正也曾語重深長地提醒過年羹堯的。在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十二月十一日,年羹堯正在從北京返回西北的路上,雍正在他的奏折上批示說:“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為君者施恩易,當恩難﹔當恩易,保恩難﹔保恩易,全恩難。若倚功造過,必至返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然後他講了功臣得以保全的三個條件,即一靠人主防微杜漸,不讓功臣們陷於危地﹔二靠功臣相時見機,自己不至於蹈其險轍﹔三靠大小臣工避嫌遠疑,不把功臣們推上絕路。雍正這話,說得已很明白:作為一個功臣,是很危險的。一不小心,就會進入危地,踏上險轍,走進絕路,由功臣變為罪人。所以他說:“我君臣期勉之,慎之。”
可惜,年羹堯把這些話全當成了耳邊風。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四月,年羹堯被免去川陝總督和撫遠大將軍職務,調任杭州將軍。七月,被革去將軍職銜。九月,被捕下獄。十二月,以大逆、欺罔、僭越、狂悖、專擅、貪婪、侵蝕、忌刻八大罪行共九十二款,勒令自裁。
註:這個帖的大部份資料及句子,都是從兩篇人民網載的文章中,引用整合增刪而發的。原文如下: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40466/40470/4628226.html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40472/55544/55890/55895/3899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