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敏妃的追谥问题,前面各位于情于理、于史于据方面已经说的很多了,这里偶就不再重复。除此之外,我觉得就行文本身而言,“谥曰敏妃”四个字根本就是个病句。
所谓的谥,是表现某人一生行迹特征的文字,如文、武、忠、睿等等。至于清朝嫔妃的谥号,有清一代,除了温僖贵妃一人之外,得到谥号的嫔妃必然是皇贵妃以上的级别(别跟我提入关前和顺治朝某些例子云云,那不是一回事儿)。比如“仁孝皇后”的“仁孝”二字、“慧贤皇贵妃”的“慧贤”二字。
温僖贵妃死后实录里是这么记载的“丁卯。贵妃钮祜卢氏薨。谥温僖”,于是温僖二字就是不折不扣的谥。如果在谥后面加上妃子的级别,那就如乾隆时所记,“大阿哥生母哲妃。著追封皇贵妃。”。所以,XX为谥,皇贵妃为封。至于敏妃,要么就“谥曰敏”,要么就“追为妃”,即便是谥号和位号连在一起,一般也都写作“皇贵妃高氏著加封慧贤皇贵妃”、“皇贵妃富察氏著追封哲悯皇贵妃”以位号为准,所以那个“其谥为敏妃,谥曰敏妃”的说法实在有点不伦不类。
出现这种问题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康熙时礼制不完备,对于“谥、封”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比较混乱,好像追封、追谥其实没什么分别。但是,既然平妃、惠妃、温僖贵妃都能按照规定书写,为什么单单到了敏妃这里就不会写了呢。所以就有了第二种、第三种可能性,一个是记录笔误;另一个就是有人修改过实录。
虫大说“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才坚持认为敏妃并非追谥而是追封,因为追谥说明她本来已经在妃位,不过未及正式册封。”
这句话的前半句我很赞同,不过最后一句有些疑义。追谥确实说明此人本来已经在妃位,但不是未及册封,而是已经正式册封的才行。谥号本身只代表行迹,不代表地位级别,比如温僖贵妃,生前已经是贵妃,所以死后温僖二字是她的追谥。因而,如果一个妃级别的人死后追谥的话,那么说明这个人生前必然已经是“妃”,注意,这里这个是指正式册封的,而非相当于。待遇可以相当于,正式封号不可以。
可凡是生前就有正式的妃级别的话,必定会有封号,比如荣、惠、宜等等,清朝除了贵妃、皇贵妃之外,还没有任何一个妃级别的人没有封号的。这种封号,严格的说,对于活人来说是封号,对于死人来说也可以算是谥号。这个理论既可以套用到平妃、慧妃身上,更可以套用在敏妃身上。所以,一个生前没有任何册封的妃子,制度上根本不具有追谥的条件,因为妃子的谥号是要依托名分的,连名分都没有,何谈谥号,这跟实录里如何记载用字没有关系,所以没必要为一个“谥曰xx”激动。
另,康熙托人捎回来的给四宫妃的信件我个人理解当是徳荣宜惠四妃,在当时的情况下,康熙不大可能单独抛下四个正式皇妃里的某个人只给其它三个和一个没有封号的妃子写信,感觉上说不过去。所以老爹的四妃无意外应当就居住在这个宫中,问题只是,究竟荣妃和惠妃谁更有可能主持宫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