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和nonsay兄逐条探讨一番8。
引用
谈到西北军兴,不能一概而论为吐蕃责任。
1。西藏康熙末年之乱本非年羹尧所起,乃策妄阿拉布坦所起。年羹尧不曾亲自对藏作战,他也不曾入藏,川军劫掠藩部,乃前线将官之错。而年对蒙古作战时,的确纵兵劫掠,并分妇女财物,但其事不关西藏诸番,西藏的第二次叛乱正由于世宗不听西北将士所求,从西藏撤兵,导致藩王自相残杀,劫持活佛而起。他们藏藩自相残杀也是年羹尧的错?叛兵所杀康济鼐乃康熙在清军入拉萨后所特封之贝子,今人有论康济鼐乃年羹尧扶持者,笑话,年羹尧能封康济鼐贝子,能封他西藏噶伦总理?康熙不支持康济鼐,年羹尧支持他做甚?藏藩不服康济鼐也是年羹尧的错?那是不是清廷在拉萨安插亲清政府之摄政总理才有错?难道如今牦牛捣乱,也都是西藏自治区汉族官员的错?若因清军酷虐而杀总理贝子,何不干脆对清军作战,年羹尧在时为何不对年作战?同胞自戕又为那般?劫持活佛作甚?活佛乃一少年,也知劫掠妇女否?与叛军也有民族仇恨?年岳对蒙古作战,屠戮更多,青海诸王为何不再举叛旗?准噶尔部年羹尧未曾屠戮,为何反倒是非不断?从根本上来说,雍正五年藏乱就是拉萨外藩之间争权夺利之故。凡事分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民族仇恨只能算是次要原因。因为此次暴乱本质乃贵族暴乱,不是平民为争取民族权益而暴乱。
引用
年统兵西北月费200万,似乎比总共500万为多吧。
2。老兄你说他靡耗军饷,正常军费开支怎么叫作靡耗呢?我说的五百万是对萝卜作战额外所耗,不是日常驻兵所耗。
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60&ID=4662&replyID=48983&skin=1
西北月费包括蒙古,西藏,甘,陕,川中国近半土地的所有军事支出,每月数十万或有可能,哪儿来的每月200万,最多某一两个月间开战状态是这样,年羹尧做四川巡抚时说过“四川钱粮原额百六十一万两有奇”的话(当时因人口减少征收不到该数额的十分之一,禀明圣祖后清查增收。四川御史递圣祖的折子上是同一意见),中国一省在最富裕的年头全年赋税统共才这么多,年军费每月都二百万,一年二千四百万,某四初年全年国库总结才二千多万两白银,这样花法怎么可能还有清政府存在嘛(清政府康雍乾三朝每年收入九州有专贴)!哈哈哈哈哈。不是所有资料看了都可以相信的!这又让我想起我前几天写的,那个司马光给曹操屠城随便加零的笑话了!
况且西北养兵一向耗费巨大,这是年羹尧的错?康熙三征噶尔丹后,川陕驻军一向为全国之最,年羹尧什么时候成为四川总督的?是康熙五十七年十月之后的事!又是什么时候成为川陕总督的?是康熙六十年!六十年之前,陕西总督鄂海已经负担了多年军费,亏空巨大,若不养兵,随便准噶尔肆虐,就是对的?我国何来今日之大一统疆域?年羹尧统兵之支出,为川陕一向正常军事支出,因对青海作战,有所增加了而已(买骆驼不要钱,买马,草料,造大炮都不要钱?)。年羹尧死后,川陕因战事又有增兵,税赋并无酌减,前后消耗世宗国库数千万两白银,这是怎么说?难道也是死了的年羹尧的错?若国家养兵就是靡耗,那我们今天增加军费做甚?川陕养兵御敌叫靡耗,那在京八旗子弟大多只知干吃白饭,白养他们是不是更加靡耗聂?
不知年羹尧于康熙六十年任川陕总督时,陕甘国库之空虚者请读年羹尧与康熙往来满汉文奏折。
之后不到两年,西北战事又起,雍初各省亏空又多,怡王心疼钱,乃有不愿用兵之想,“中央政府”尚且如此,nonsay兄说年羹尧不该加赋,或将火耗收归公用,恕白菜下愚不移,只想请教一句:老兄以为年糕应该上哪儿弄钱完赋、打仗饲兵聂?什么屯垦营田经商他都做了!还有别的好法子?
引用
青海事平,立约十二条并订盟旗佐领后,反是年奏撤军以至后祸“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奏报:青海之事已定,从前调集驻防凉州等处西安满洲兵一千名、柴旦木调回之察哈尔兵一百名、驻劄松潘之四川满兵五百名、驻劄甘州之鄂尔多斯土默特兵一千名、驻劄山丹之大同兵一千名、驻劄布隆吉尔之满洲蒙古乌喇索伦察哈尔厄鲁特兵二千名,俱令原管将弁,陆续统领撤回本处。奏入。报闻”。青海再叛,跟从者不过是额鲁特蒙古,其势本已分,向来不服众喀尔喀蒙古,其间龌龊不一一指明,然内扎萨克蒙古能听命于噶尔丹策零?
引用
和通泊之战,地在北路,与青海相隔千里,对手也不一样啊
3。我看老兄未曾读过相关奏折,没明白我的意思。青海之叛,从者二十余万众,许多已接受清政府封授爵位之台吉贝勒等从叛,年羹尧与青海作战之前,罗布藏丹津就曾向策妄邀兵,策妄曾败于年羹尧之手,惧年羹尧之威,断然拒绝,青海战后,到年羹尧死去之前,准噶尔从不曾相扰,年羹尧酌情撤兵,十分明智,他那时怎么知道自己会在不久之后就被处死?准噶尔新君噶尔丹策零一开始也并未四出骚扰,劫掠牛马,对俄作战胜利后,截获大量军火,这才野心复萌,历史没有假设,但我相信,即使清兵在蒙古仍有驻军,噶尔丹在火器大量增加后也一样会骚扰清军(因为噶尔丹策零一直自称是独立的一国,他对俄国使臣就是这样讲的,一旦他有实力,便不会臣服于清)。西藏其势未平,世宗罔顾年羹尧,周英等一再警示,仍全盘撤兵,这是世宗的愚蠢,而准噶尔部当时已数年不挥兵东指,也未参加叛乱,若年羹尧仍驻兵过多,这才叫靡耗军饷。
还有年羹尧平定青海善后事宜折里所倡仪之事,本来就是要建立清政府对蒙古更紧密地政治控制,这才正是减少用兵支出之法。他可没有打算永远和蒙古打仗,自己永远当抚远大将军啊,清朝有终身大将军之制么(他自己都说过要退下来的亚)。
另,对手的确不一样,噶尔丹只有三万人,青海之叛离中原更近,二十万人从叛,若说战事紧张程度,那一个更甚?康熙年川军入藏,也不过只用了一个月,就赶走了准噶尔,世宗三番两次进军不力,指挥不灵,愚不可及。
引用
冒销四川军费白银160余万两,又加派56万两,冒销西宁军需47万两。大将军年羹尧担任四川巡抚时,用兵西南边陲,因军费不足,欲增加老百姓的税赋。他曾3次给江津县下达公文催促,余甸都不予理睬(时青海用兵,巡抚年羹尧督饷,多额外急徵,檄再三至)。惟思加派补库,辗转累民,负国营私,莫此为甚。至于抄家只50万,并不与日常糜耗相违背,近世袁总统擅使钱财,而日人密议知袁绝非金钱可以收买,段执政吴都军之流清廉,可知敛财未必都要囤于家中,能捞会花才是硬道理。
4。冒销案是年案中年党范时捷为撇清自己,与年羹尧划清界限而提出的。这一点真假先不提(没有相关经济文献证明),年羹尧确有加赋,年羹尧所加派税赋,并未都用在自己身上。四川几次加赋,都获得了康熙的允许(年羹尧未抚四川之前,四川西南少数民族与清军一直兵燹无休,前川陕总督席尔达本为兵部尚书,也曾加赋。继任音泰也曾增兵。累民者独年羹尧一人否?若任兵祸蔓延就不算累民,是不是这个意思?)。康熙六十一年陕西加耗未获得康熙允许,康熙与年羹尧因此争执一次。以康熙自内帑拨银平息。因为早在康熙六十年,陕西大灾,省帑一空,年与施世纶组织救灾之时,就发现陕西亏空巨大,上奏康熙,总督以下,二三十人因此丢官。年羹尧加耗及耗羡归公之法,都跟康熙报告过,康熙还特委大员调查过此事,虽然他不同意加耗,但他很清楚地知道西北军米豆钱粮匮乏,所以有拨款之举,若西北军费裕如,年羹尧还胡乱加派,那的确使他不对,但很明显事实不是这样,否则部议年羹尧不该加耗,康熙又为何不向年羹尧问罪?反而急送前方五十万两白银?有是理乎?前方到底缺不缺银子,圣祖知道!因兵加赋,国之常情!
而鄂海多年亏空,年羹尧上任才一年,兵戈不息,兵用匮乏,库银空虚,户部此时促年羹尧组织查核本属不情(我还是那句,想问问nonsay兄高见,年该从哪儿弄钱给户部?他自己全部家产捐掉补一省数十年之亏,也就几十万两而已阿~),又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故阻挠年羹尧对罗卜用兵,年羹尧当因此手舞足蹈,额手欢庆,对世宗与怡王高呼圣明否?年羹尧在康熙年间自费犒赏绿营官军,拨款救灾包括周围省份(不说远了,就说他任川抚期间,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大寿,因避讳圣寿,四川大地震,虽然已上报,但也还是由四川省自己筹钱赈灾,圣寿之后,灾情已然得到控制,朝廷才拨少许银粮赈济),战后犒赏有功将士,如人所说,也是动辄上万,制造大炮,有1200尊之多,年前后都是花费在自己身上?他一不修陵,二未大量置产,私人靡费能有多少?几百万两一两年之内就能花光?我翻遍奏折未有发现年羹尧为私人置产靡耗超过百万两之处(年嫁女陪嫁奁产不过一万,买下李煦在京数百间房屋的所有家具珠宝衣物不过二千,当时物价真是便宜,年羹尧个人用来挥霍,几辈子也花不完),而年少年成名,单单是抚川一省就有十年(且跟圣祖报告过本省火耗之数,光明正大地“奉旨收取”),家赀数十万岂非正常事?老兄说他能捞会花,历史不可臆测,请列举出实例,他除了兵用之外,家用都花在哪里能在短短十几个月内花去几百万两(年案涉案银两都是两年之内的事)?就凭黄土添道,乱穿马褂?而年案所涉银两,统共三百万两白银,有些如贩卖木材,削贱为良后收取伶人谢银是其人自取其罪,但有些很明显是别人捏造,比如买卖官职,年羹尧都上折解释过(之前也告知过世宗,折子现在仍有留存),世宗当时并无异议,之后反而又以此加罪,是何心肠,以Nonsay之明察,难道看不出来?部议冒销西宁军费一项是范时捷伊都立所说,年也上折解释过,世宗并未批复。范时捷所称年数条罪状真假史界尚无定论(譬如称世宗仁慈而年不纳降一条,不许纳降本来即出世宗明谕,范时捷一省巡抚,是真不知道,还是故意罗织罪名撇清自己?),所列罪状世宗朱批还有朱笔删减,年案部议罪名的真实度就是一半对一半,从根本上来说是政治案件,不是经济犯罪案件。
不错,我同意,年做事,为达目的,为求胜利,颇有些不按理出牌之处,但这就连世宗也都有责任,比如赈济山西,本是跨省越分,而世宗又朱批叫年羹尧沿路压榨官员私囊,为灾民输资,世宗建议又法自何典?这些人将来能痛恨世宗否?只能痛恨年羹尧,罪其跋扈8!年羹尧早萌归隐之念,抽身不及,奈何。
引用
所谓倡耗羡归公,却不知国家经费,自有常额。若将此入正项,羡余必仍另取。不特名实相违,且恐移东就西,反致滋弊。
5。这是哪一说和哪一说啊,耗羡为年羹尧战时不得已之计,暂行而已,其他各省通行归公,不是年羹尧的主意(年从未建议过全国通行此策),是诺敏的主意,世宗欣而从之,将此列入正项,此与年羹尧无关,此处无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