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查查十三正经妹夫多尔济五十八年犯了什么事,结果我要查的没查到,倒查出这个东西来。。。。
--------------------------------------
五、李煦之女考
而下面的批语就更加证明元春省亲故事是取材于李家的一段历史。据徐恭时先生的考证,李家有一女做了康熙的妃子。是哪一年,年龄又多大,徐先生以及其他的研究者并没有找到史料来展开。作品中的一段批语可以为这一问题找到答案。第十八回在“那宝玉未进学堂之先三四岁是,已得贾妃手引口传”的庚辰本侧批云:
批书人领至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
李家此女见于汤右曾《赠两淮巡鹾》诗:“琰琬韫已辉,椒房香可纫。”此诗写于康熙三十二年之前。另外,李煦还有表妹嫁给了康熙,这就是见于史料的密妃。对于她的史料,《李煦奏折》中有一点透露,可李煦的女儿却不见于任何作品以及史料中,奏折中更是什么也没有。如果《李煦奏折》的编辑当时没有遗漏的话,恐怕是雍正在这方面作了手脚,把有关的史料给删除掉了。
由李煦与康熙的这层关系可以看出,李煦不仅是康熙的岳父,也是表妹夫。李煦的败落由雍正一手造成,此事如果传出来,不仅不好听,还暴露出他的政治用心,在打击父亲的人,与其父在为敌。尽管如此,雍正对李煦最后还是手下留情了,把死罪改为流放。这多少说明给他的父亲流了一点面子。
李家的女儿不见官方史料书中,就是民间的杂录也不见记载。究其因,很可能与康熙的忌讳有关。他本身与李煦又是奶兄弟,在年龄上又大一岁(李煦是顺治十二年出生,康熙是十一年),纳李煦的女儿为妃在当时不见的就遭到非议,可总觉得有伤风化。何况他见到李煦的母亲总是用“此我家老人”来称呼。正是这一层难分难解的关系,我认为,李煦此女入宫时可能有改姓之举动。目的就是避嫌。
面对这种情形,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林黛玉对其母亲“贾敏”在读写时的避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对此,一般的理解是小辈为避长辈的讳才这么做的。实际上,在这里应理解为双重含义。写君亲省去一二笔是一回事,念法又是一回事。也就说,作者在这里暗示了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由“密”联想到密妃;其二,作品常用双关意,自然在见到“密”字时就想到林黛玉读书的避讳字“敏”也在其中。
康熙的妃子中只有“敬敏妃”一人,而且是“章佳氏”。章与李姓不沾边,所以难以产生对比。可是有一点相当清楚,章与姜两姓之间是有谐音义的,不仅有谐音义,还是同姓。何谓其然?《元和姓篡。五阳》记载,章姓出自于姜姓。相传齐太公支孙封国于鄣,子孙去邑为章姓。(见《词源》,2338页)
这就与李煦的家史有了联系。李煦本姓姜,其父李士桢在国初被清兵掠去做了李西泉的义子,后改成李姓。经过这么一分析,对章佳氏的身份就明确了。敏妃全称“敬敏皇贵妃”,死后谥为“敏妃”。
章佳氏事康熙,生一子二女。子,就是十三阿哥允祥。二女分别嫁于仓津和多尔济。长女,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四十八年死,二十三岁,封硕?靖公主。仓津,初名班第博尔济古特氏,袭翁牛特杜柃王,尚主,雍正五年坐事夺爵。次女,康熙三十年生,四十七年下嫁多尔济,四十八年死,封和硕敦恪公主,十九岁。多尔济博尔吉特氏,科尔沁台吉,尚主,授额驸。康熙五十八年坐事削额驸,仍予台吉级,五十九年卒。
章佳氏生年不详,死于康熙三十八年。长子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三年。根据这一线索,若十五岁进宫,应在康熙二十二至二十三年之间,其出生年月应是康熙六年左右。
李煦的政治生涯有人推测与康熙有奶兄、妹夫关系有直接联系,这应是事实。然而,其女嫁给康熙为妃,恐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九、余论
李煦的两个外孙女十三公主、十五公主,后来皆嫁于蒙古科尔沁和翁牛特的郡王。尽管两婿皆因事夺爵,可实际情形是,仓津与允祥始终保持着联系。多尔济在康熙五十九年就已经死去,剩下来的问题就只有仓津是突破口了。
仓津的夺爵原因不得而知,但从时间上来分析,恐怕就与李家曹家(这两家与十四阿哥有关,纳尔素也包括在内)与十四阿哥有牵连。因在此前后,纳尔素、曹李两家全部倒台。由此看来,在雍正五年夺仓津的爵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十四阿哥在外征战时可能与仓津的往来密切,十四阿哥因事削爵,自然仓津也不可避免。
至于说蒙古王府本《石头记》的问世,也应从这层关系上来找。因己卯本出自怡亲王弘晓的抄本,且有亲戚关系。自然蒙古王府本的出现也与亲戚有关。过录己卯本的可能性不大,唯一的可能就是由曹?手中直接过录的。据考证,曹?曾经随平津王福彭去过内蒙古,自然与仓津有联系。在曹?为了《石头记》的流传,把自己亲自批注的本子借(或者)送给仓津本人以及他的后代,就在情理之中。(注:蒙古王府本出自曹?之手,已经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同)
--------------------------------
这位红学家难道就没注意照此理论,所谓“雍正朝唯一得到好结果的阿哥”正是李煦的外孙?
而且我标兰字的地方有显示,这位“红学家”好像忘了允祥应该是十三才对这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