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搜索 帮助
主题 : [转帖]《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吗?
瑶台月下 离线
级别: 八品司务
UID: 2651
精华: 0
发帖: 35
金钱: 39 枚
威望: 0 点
金币: 0 个
在线时间: 10(时)
注册时间: 2006-12-28
最后登录: 2012-12-29
楼主  发表于: 2007-01-09   
0

[转帖]《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吗?

《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吗?

秦晖

  我并不认同“文革”对“帝王将相文艺”的“左”倾讨伐,但如果
“帝王戏”越过了多元化的合理背景而畸形“繁荣”,恐怕也不正常。

  今非昔比。但有趣的是从80年代起,史学界与文艺界都一反民国以来
对“满清”的贬斥,竞相掀起歌颂清代帝王的浪潮。从努尔哈赤、皇太极、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以至多尔衮、孝庄文皇后,个个雄才大略,人人
奋发有为,圣明君主之多开历朝未有之盛。这种全盘否定远古传统与极为
美化近古帝王的二潮并存现象很耐人寻味。90年代后,“大清颂”的调子
更越唱越高了,以至出现“满台大辫子”、“五个乾隆(或七个慈禧等等)
闹荧屏”的景观。这里除了市场经济中娱乐文艺自然繁荣的成份外,因回
避现实的遁世自娱式“说古”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源自港台的“戏说乾
隆”式帝王剧在大陆出现了青胜于蓝的流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近来帝王剧出现了新景观,这就是号称“历史正剧”的《雍正王朝》,
它以大投资、高档次、权威参与、“大片”派头、舆论宣传加上市场炒作,
掀起了空前的“雍正热”。面对这个满口现代话语的有为之君大红大紫,
一些史学家乃至爱新觉罗后人纷纷作证说雍正的“政绩与人品”的确伟大,
该剧从“大的氛围”、“历史事件”直到“器物层面”的细节都很“真实”
云云。倒是据说改编所自的小说原作者二月河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个“高
大全”的雍正难以认同,对电视剧“把雍正塑成无私无畏的、一点缺点也
没有的人”颇有微词。

  的确,电视剧中的雍正与二月河小说中的形象已判若两人,而与历史
上的雍正更是相差万里。应当说这部片子在艺术上还是比较精彩的,要求
创作的作品完全真实而不虚构更无必要。问题在于该剧编导打着“历史正
剧”的旗号,否认是在“戏说”雍正。该剧也确实是按照极鲜明的价值取
向来编排的,并非消闲性的“戏说”可比。然而该剧不仅远离历史的真实,
而且这一远离所体现的取向更属落伍。从“戏说”乾隆到“歪说”雍正,
标志着近年来帝王剧景观的一个新发展,而如果说遁世的“戏说”本无害,
欺世的“歪说”就更无益了。予以辩正,诚属必要。

雍正是不是无私的“道德皇帝”?

  历史上的雍正政绩虽无剧中夸张的那样显赫,但应当说还是个有为之
君。传统史观因其残暴而抹杀其政绩的确不公,近年来史学界在这一点上
是几成共识的。然而在专制的“家天下”,有为之君未必有德,本也不足
奇。如唐太宗的杀兄诛弟、霸占弟媳、逼父夺位,武则天的连杀亲子乃至
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明成祖的叔夺侄位、株连“十族”,隋文帝的谋杀
小外孙而篡其国,等等,就反映了绝对权力导致绝对之恶的规律和专制极
权具有的“道德淘汰机制”。历史上九重之内的宫廷阴谋、厚黑者胜,是
不胜枚举的。今天的历史观没有必要把帝王的治国能力与其“得国之正”
混为一谈。过去人们以雍正“得国不正”而漠视其治国之绩;如今的电视
剧为张扬其治国之绩而把他的“得国”说得高尚无比,其实都是基于同一
种陈腐观念。

  当然更重要的不在于观念而在于事实。与历史上的其他“得国”不正
者相比,雍正的特点在于他的“得国”不仅在后世常受谴责,而且在他在
位时就有“流言”顶着严刑峻法而四处播散。

  为了平息指责,雍正挖空心思写了《大义觉迷录》一书以自辩,我们
今天看到的电视剧就是以这本奇书中的雍正自道为基础而进一步拔高的。

  根据这种说法,雍正本无心于大宝,只是目睹时艰,“为社稷百姓着
想”,又受了父皇嘱其改革除弊之重托,才勉承大任,做了这“有国无家”、
尝尽“人间万苦”的社会公仆。而他的政敌则个个阴险恶毒,以私害国害
民,大搞鬼魅之伎,与他不仅有“改革”和“保守”的路线斗争,而且有
善与恶、光明正大与阴谋诡计的人品较量。他们不顾雍正的宽宏大量,怙
恶不悛,死不改悔,不仅在雍正继位前妄图篡国,而且在整个雍正年间都
猖狂作乱,从煽动社会风潮、策划宫廷阴谋直到发动军事政变,为破坏
“新政”、谋害雍正而无所不用其极。而雍正在忍无可忍时才发动正义的
反击,但依然宽宏待敌,仁至义尽。通过雍正自己粗茶淡饭,却给大逆犯
曾静享用丰盛御膳、自己大义灭亲杀爱子,却对主要政敌“阿其那(狗)”
不忍加诛等“感人场面”,电视剧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爱民第一、勤政第
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仁德天子之浩荡皇恩!

  这样的歪说也未免太离谱了。封建时代的宫廷阴谋往往成为千古之谜,
说法众多难以统一并不奇怪,可是在雍正问题上无论怎样众说纷纭,严肃
的史学家没有一个会相信《大义觉迷录》中的雍正自道,包括那些高度评
价雍正政绩的人在内。因为该书的拙劣编造早在当时就已是欲盖弥彰,以
致雍正一死乾隆立即把它列为禁书。正如我国一流清史专家集体编著的最
近著作《清代简史》(多卷本《清代全史》简编本)所说:“由于胤?与
隆科多合谋取得帝位,事出仓猝,密谋不周,以致漏洞很多。雍正即位后,
花了很大气力堵塞漏洞,但越堵越漏,《大义觉迷录》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对这样一种连雍正的儿子和指定继承人都羞于示人的编造,这部“历史正
剧”的编导却不仅全盘接受,还锦上添花,真是不知“今夕是何年”了。

  冯尔康先生是国内史学界倡导给雍正翻案的代表,曾誉雍正为“中国
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帝王之一”。但冯先生对雍正伪造历史的劣
行也深有体会。中国素有标榜直笔的“史官文化”,虽然实际上历代帝王
都干预修史,造成“实录”不实,但像雍正那样不仅伪造历史,而且涂改
档案,伪造史料,则还是罕见的。在对照了雍正“加工”过的《朱批谕旨》、
《上谕内阁》等档案与故宫中幸存的原件后,冯先生也感叹曰:雍正“爱
改史料,实是一个大毛病。”(冯著:《雍正传》522页)宫中档案尚要改,
何况《大义觉迷录》这样的宣传品?而雍正所以有此种爱好当然不是闲得
无聊,实在是他亏心事做得太多了。

  就以雍正“得国”而言,虽然九重之内的许多细节已成千古之谜,民
间种种流言也未必可信(如改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为“传位于四子”
之说显然不实),但今天已能确证的事实是:

  第一,康熙暴卒于畅春园时,胤?与负责警卫的隆科多控制着局势,
真情如何只有他们二人清楚。而《大义觉迷录》所讲的“八人受谕”(即
雍正到畅春园以前康熙已向隆科多及七位皇子下达了传位诏谕)之说纯属
编造。他为何要编造呢?

  第二,所谓“康熙遗诏”的汉文原件现仍存故宫内第一历史档案馆,
它之为雍正伪造是铁证如山的,冯尔康先生也指出:“毫无疑问,这个诏
书是胤?搞的,不是康熙的亲笔,也不是他在世时完成的。”(同上书
62页)当然,冯先生并不认同雍正“篡位”说,但他没有解释:不篡位为
什么要矫诏?

  第三,康熙末年诸皇子在朝臣中声望最高的是皇八子胤,康熙本人最
器重的是皇十四子胤,而胤?(后来的雍正)并无任何特殊地位。因而其
继位大出人们意料。这一背景是明摆着的。

  第四,雍正即位后立即把康熙晚年的近侍、常传达康熙旨令的赵昌诛
杀,当时在京的外国传教士马国贤称此举“使全国震惊”。接着又下令要
群臣把康熙生前所发的朱批谕旨全部上缴,严禁“抄写、存留、隐匿”。
这显然有杀人灭口与防止秘情外泄的嫌疑。

  第五,隆科多与年羹尧是雍正继位的关键人物。隆掌宫禁,传“遗诏”,
而年则为雍正派往西北监控争位主要对手胤的亲信。即位后雍正一时不顾
君臣之礼地大捧他们,称自己不识隆才,“真正大错了”,说隆是先帝
“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对
年更称为“恩人”:“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还检
讨说“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如此肉麻世所罕闻。然
而大位一稳,雍正很快翻脸杀了隆、年二人。尤其可怪的是杀隆科多时还
特别宣称先帝临终时“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东华录》雍正五年十月)
当年被视为“遗诏”传人的人如今竟被认为根本不在场!如非杀人灭口而
是仅仅因为其他罪过,这话从何说起呢?

  此外,雍正即位后似乎害怕康熙亡灵,弃康熙常住的畅春园、避暑山
庄而不往,避康熙之陵墓而另在京城相反方向创建西陵作为自己的归宿,
等等,都是后人断定雍正“得国不正”的根据,这一切决不是“雍正的政
敌造谣”所能解释的。

  显然,雍正谋位成功只是“厚黑学”的成就,何尝有丝毫“得民心者
得天下”的影子!正如冯尔康先生所言,他“结党谋位”至少在康熙五十
二年(即康熙死前九年)已开始,“追求储位已发展到不顾罹罪的程度”
(同上书48页)。当然,专制时代宫廷斗争无道德可言,“谁上台手脚都
不干净”,雍正的政敌也未见得比他好。但无论胤还是胤,其治国思想都
于史无征,他们之间的争夺既谈不上是道德之争,也谈不上是政见、路线
之争。

  如果说雍正夺位问题尚有疑云的话,剧中其他地方对雍正的美化就更
是“歪说”了。曾静一案,雍正的处理即使从封建法制看也是怪戾的,他
残忍地将只有思想异端的吕严沈三族株连惨杀,却留下“现行犯”曾静为
他宣讲《大义觉迷录》,电视剧居然把这描绘成仁慈之举!雍正的最后四
年一直“安适如常”,他的突然猝死虽史无确证,但包括推崇雍正之治的
杨启樵、冯尔康等在内的海内外清史界多认为是妄求长生迷信丹药中毒而
亡。电视剧却描绘雍正长期抱病操劳,为治国而“活活累死”。雍正的政
敌胤、胤被他囚禁后不久几乎同时死去,死前被贬称猪、狗,受尽虐待,
一般都认为是被雍正授意虐杀。而电视剧不仅将二人被镇压的时间由雍正
初年移到雍正末年(以显示二人一直搞破坏,而雍正一直忍让),还描写
雍正宁诛己子也要谨守父训,决不肯杀弟弟!如此等等。为塑造这个高大
全的道德偶像,真是不遗余力了。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瑶台月下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瑶台月下 离线
级别: 八品司务
UID: 2651
精华: 0
发帖: 35
金钱: 39 枚
威望: 0 点
金币: 0 个
在线时间: 10(时)
注册时间: 2006-12-28
最后登录: 2012-12-29
1楼  发表于: 2007-01-09   
天下读书人”挑衅皇帝之说是否成立?

  如果仅仅出于道德宣传而抬高雍正倒也罢了。这部“正剧”的特点恰
恰是按鲜明的观念来剪裁、组装的。这一观念就是:“天下读书人”清流
误国,结党乱政,而雍正皇帝依靠家奴治国,推行“新政”,为民作主,
两条路线的斗争贯穿“新政”始终。

  为了表达这一主题,该剧精心编造,把历史上本在雍正初年便被囚遇
害,而且据乾隆说也“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清史稿·允传》)的“八
王”胤说成雍正一朝反对派势力的总首脑,让他猖狂活动直到雍正十二年
(即雍正死前一年)虚构的阴谋兵变被粉碎后才失去自由。在这个臆造出
来的总司令麾下,聚集了编者想象得出来的一切恶势力:从贪官污吏、关
外满洲八旗守旧贵族直到举着孔孟牌位上街游行的“天下读书人”。

  也真亏他想得出来!极端反汉化的关外八旗守旧贵族与代表汉文化正
统的儒家士人居然成了一条战壕中的战友,团结起来与皇上作对!

  片中屡屡出现关于“清流”乃万恶之渊的现代话语,突出表现雍正敢
于杀言官、诛谏臣、惩治“科甲朋党”、为得罪“天下读书人”而不惜
“身后骂名滚滚来”的种种豪举。

  应当说历史上的雍正的确有此倾向,他对科举出身的文臣有看法,宁
用家奴不用名儒,尤其对直言敢谏、特立独行、以道义自负而“妄谈国是”
的古代士大夫清议传统尤为厌恶。作为一个公然标榜“以一人治天下”
(《朱批谕旨·朱纲奏折》)的独夫,雍正最不能容忍那种自许清廉而对
君主保持某种独立的“海瑞罢官”式行为,在他看来这种“洁己沽誉”的
“巧宦”比那种唯君命是从的贪官更坏,也因此惩处了一大批“操守虽清”
而奴性不够的儒臣,如李绂、杨名时等。虽然喜欢奴才而讨厌“海瑞”是
历代皇帝的通病,但传统儒家意识形态还是要肯定“海瑞”的道德意义的。
而雍正不但在行为上更不能容忍独立人格、在理论上更是突破儒家道德观,
公开批判“洁己沽誉”的清流传统,因此他的确有典型性。

  今天看来,传统士人的确有诸多劣根性:在意识形态上,道学虚伪的
一面造成言行不一之弊;在体制上,科举入仕之途造成知识人与官吏身份
合一;作为依附于皇权的权贵层,他们不仅难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人格,
甚至也缺乏西方传统中那种抗衡皇权的贵族精神。而在某种情况下,儒生
的迂腐确实不如臂指如意的奴才更有“效率”,因此雍正排斥儒臣任用奴
才,对雷厉风行地贯彻其治国主张是有一定作用的,放在当时背景下确也
无可厚非。但从根本上说,雍正的“反儒”与现代意识对传统儒家知识分
子的反思是截然相反的:它反对的不是“天下读书人”对皇权的依附性,
而恰恰是对皇权的相对独立性。

  雍正这样并不奇怪,奇怪的是电视剧作者对此的赞赏。岂止赞赏,电
视剧实际上是青胜于蓝地强化了这种“雍正思想”。它不仅把知识分子勇
于讲真话的一面视为大恶之尤,而且对连在传统文化中也作为正面价值的
士大夫清操自守、犯颜直谏的精神都加以嘲弄与攻击,而把目不识丁的皇
家奴才塑造为盖世英雄。这样的价值观真叫人目瞪口呆!

  如今人们常对“宫廷戏”、“辫子戏”充斥荧屏啧有烦言,对清官、
忠臣形象满天飞而公民、人权意识萎靡不振多有批评。但老实说,像《雍
正王朝》这样连东林、海瑞式的书生意气都不能容忍而赤裸裸地宣扬家奴
意识的作品还真少见。

  《雍正王朝》在编造“历史”上走得多远,以下可见一斑:

  雍正一朝的三大“模范总督”是鄂尔泰、田文镜与李卫。鄂尔泰通常
都列三人之首,其治绩与影响(包括雍正的评价)更胜田、李一筹。但电
视剧却突出田、李而隐去鄂氏,为什么?因为鄂是科举入仕,而田只是监
生,李更非“读书人”。但李虽读书甚少,却是个大财主,他是康熙末年
“入赀(捐钱买官)为员外郎”而进入官场的(《清史稿·李卫传》)。
而电视剧为了突出“清流误国、奴才救国”的主题,把这个李员外“变”
成了“要饭的叫化子”出身、被胤?收为家奴后才苦尽甜来!

  田文镜、李卫的确是忠心事君、政绩卓著的名臣,但奴性太重也有消
极一面。尤其是田文镜习惯于报喜不报忧,他治理的河南年年以钱粮超额
受表扬,但雍正八年大水灾,田匿灾不报,还谎称“民间家给人足”并严
催钱粮,弄得豫民大量逃亡邻省。邻省告发,雍正查明是实,却为田开脱
说:田“多病,精神不及,为属员之所欺瞒耳”(雍正《上谕内阁》,九
年二月二十六日)。类似情形发生多次。田后来留下骂名,固然有他为皇
上办事敢于得罪地头蛇的因素,但老百姓也骂他同样是不可否认的。

  总之,雍正厌“清流”而用奴才是实,但程度没有那么甚,效果更没
有那么好。而电视剧在这两点上是夸张得太离谱了。

  雍正年间有过严惩李绂、谢济世、陆生楠“科甲朋党”一案。这其实
是个大冤案。李、谢分别于雍正四年三月、十二月各自上疏参劾田文镜,
据说是因“天下读书人”受压制而不满。陆生楠并未参与劾田,只因是谢
的同乡而受株连,三年后又有人告发他有“抗愤不平之语”,遂罹文字狱
之难。这三人的确都有“读书人”的牢骚,但只是各自行事,何来“结党”
之说?更何况李、谢之劾田文镜也不是没有田的过错。因此后人多称三人
之冤,就连今日推崇雍正的史学家如冯尔康等也认为此案“未免冤抑”
(冯著《雍正传》219页)。然而到了电视剧里,却变成了三人带领大批
“读书人”出身的官员,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发难于朝堂。李、谢
相隔数月的各自上疏也变成了三人领衔的大批人一再集体上疏请愿闹事。

  循着“天子圣明,为民作主,奴才忠诚,书生可恶”的思路,电视剧
几乎把从清初以来的一切坏事乃至作者认为坏而其实未必坏的事,都算到
了“读书人自私”的账上。吕留良的反清复明思想本在雍正以前,且与清
初的民族矛盾和抗清斗争一脉相承,而电视剧却把它说成是一些因“科举
不顺”而心怀怨望的自私“读书人”的反社会行为。曾静的反清直接受吕
留良影响,也是民族矛盾的体现,而在电视剧里它却成了“读书人”反对
“新政”的小丑行径,其原因是“新政”使“我们读书人都没有了好处”!

  科举制度造成了“儒的吏化”,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皇权操纵
下形成的“缙绅”阶层,具有知识分子与专制官僚、“读书人”与皇家奴
才的双重身份,也因此享有了皇权赋予的种种特权。在“官民一体当差”
与摊丁入亩这类改革中,某些缙绅出于私利而百般阻扰,但他们正是以专
制官僚与皇家奴才的身份,而不是以知识分子和“读书人”的身份这样做
的。电视剧对专制皇权大加歌颂,却把一切罪恶归咎于“天下读书人”的
清流、清议与知识分子的敢讲真话(当然是相对而言),这不是颠倒黑白
么?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瑶台月下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瑶台月下 离线
级别: 八品司务
UID: 2651
精华: 0
发帖: 35
金钱: 39 枚
威望: 0 点
金币: 0 个
在线时间: 10(时)
注册时间: 2006-12-28
最后登录: 2012-12-29
2楼  发表于: 2007-01-09   

雍正的“有为”应该怎么评价?

  雍正是暴君但不是昏君,他治国有方,在清前期“康乾盛世”中是个
承前启后的人。就个性而言,他的勤政与果敢也是比较突出的。但电视剧
为弘扬“雍正思想”而把他神化成千古一帝,甚至以丑化康熙时代来突出
雍正之治,则很成问题。实际上雍正的许多治绩都有前人奠基、后人续力,
其成就也不那么辉煌。

  雍正打击缙绅势力,推行“一体当差”,这实际上是清初顺治时借
“奏销案”压抑缙绅并从制度上缩小其特权之举的继续。至于“摊丁入亩”,
作为“并税式改革”在我国历史上只是许多实践中的一次,作为由人丁税
向土地税的转变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就政策本身而言它起源于明后期“量
地计丁并为一条”的一条鞭法,因此史家又有把摊丁入亩称为“清代一条
鞭法”者。而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只是继康熙时在广东、四川等地的试行而
逐渐推广,其普行于全国已在乾、嘉乃至道光初,甚至到了清末民初,人
丁负担问题也并未完全解决,像陕西关中的一些县就仍然是“地丁属地,
差徭属人”。更不用说“并税式改革”本身就有一个“鞭(编)外有编”、
简而复繁的循环律,雍正的实践并未打破这一循环。

  电视剧在雍正“平定西北”问题上大加渲染。而实际上雍正时期恰恰
是清前期西北边政大失败的时期,冯尔康的《雍正传》曾以《调度乖方,
西北两路用兵的失败》为标题专节详述,明确指出西北大败“应当归咎于
雍正调度乖方”。事实上,清朝对西北用兵起于康熙,毕功于乾隆,雍正
一朝虽有青海之捷,总的看来是败多于胜,无足称道的。

  雍正设军机处强化皇权,也是电视剧阐释雍正思想的浓重之笔。但姑
且不论这种强化在今天看来是否值得歌颂,就算值得,我国历史上专制帝
王不相信朝臣而用身边亲信班子来架空“外朝”的动作在历史上也不知重
复过多少次,雍正的这一次又算得上什么大手笔?关键在于独夫们既什么
人都不相信,又什么事都想管,只好借助亲信,但亲信地位一高也就转化
为新的“外朝”,下一位独夫只好又物色一个新的亲信机构来架空之了。

  本剧对雍正的颂扬到剧末出现一个“数字化”高潮:据说康熙末年留
下的国库存银仅700万两,而经雍正大治之后,他留下的国库存银已达
5000万两矣!这数字其实是个巧妙的游戏:康熙末年国库存银是800万而非
700万两(见《清经世文编》卷26),但这是康熙年间的低潮而非最高数字。
而雍正末年国库存银,一说是三千余万,一说有2400万两(见同上,又见
《啸亭杂录》卷一),只是在雍正五年一度达到过5000万两的最高额。编
导妙笔生花,把康熙年间的最低数字(还有误)与雍正年间的最高数字变
成了“康熙末”与“雍正末”,一下就把三倍之增扩大成了七倍多!

  当然,即使从800万增至2400万,也堪称伟大成就。问题在于“国库”
之富不等于国民之富,朝廷之富也不就是国家之福。在中央集权专制主义
的古代中国,国富民穷的状况十分常见,国穷民富的情形也间或有之。两
宋朝廷长期困于财政拮据,号称“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
经济的繁荣实远超于盛唐。而明末李自成进京时发现宫中藏银达七千万两
之巨,比雍正时的国库要多多了;西汉末新莽朝廷灭亡时,仅集中于王莽
宫中的黄金就达七十万斤之多,其数据说与当时西方整个罗马帝国的黄金
拥有量相当!而明王朝与新莽王朝都是在饿殍盈野的社会危机中爆发民变
而灭亡的。按编导的逻辑,崇祯帝与王莽这两个亡国之君不是比雍正更伟
大么?雍正时的民间与康熙时相比总体上如何,史无明证,但从前引雍正
最欣赏的总督田文镜在河南的“政绩”看,是很难乐观的。

  雍正的确果敢有为,但“有为”并不一定就有进步意义。某种变化是
否能看作进步,取决于一定的价值立场。从一个立场看来是进步的事情,
在另一个立场看来就可能是“反动”。

  从全球论,雍正的时代英、荷早已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美、法的革命
也已在酝酿中;从中国论,明清之际中国已出现所谓“启蒙思想”,即真
正的改革思想,黄宗羲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唐甄的“凡为帝王
者皆贼也”,顾炎武提出以“众治”代“独治”,王夫之要求“不以天下
私一人”。而雍正那种连传统儒家规范他都嫌专制得不够、而赤裸裸要求
“以一人治天下”的独夫言行,在这样一个历史进步的背景下,就显得非
常刺目。

  同样是在一个世界范围的历史背景中,雍正重农抑商和统制经济倾向,
也不具有进步性。在农业政策上雍正只重粮食,经济作物只准种在“不可
以种植五谷之处”,结果导致一些地方官府强行毁掉已种的经济作物令农
民改种粮,致使因失农时而绝收。雍正使政府干预强行进入传统时代一般
不进入的农户经营中,导致了破坏性结果。粮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
况工商。雍正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雍正朝起居注》五年五月初四),他多次表示“招商开厂……断不可
行”,“矿厂除严禁之外,无二议也”。(《朱批谕旨·孔毓?、焦祈年
奏折》这样摧残工商、禁锢市场、统制农业的强硬政策,在有清一代也属
最保守的,而且效果也极坏。

  而电视剧对雍正的这些作为是避而不谈的。

  总之,《雍正王朝》为了塑造一个有为皇帝的高大形象,在对待史料
上缺乏严肃性,在历史观和价值取向上更缺乏进步性。这样一部戏在学术
进步、思想进步的今天居然创造了这样的轰动效应,令人感到愕然!

  无疑,《雍正王朝》的收视是相当火爆的。考其原因,除了声势、频
道、时段上的优势外,我以为主要有两条:

  首先是人们已经厌烦了泛滥已久的“戏说”式宫廷剧,因而对于风格
迥异的“正剧”有耳目一新之感。而这部片子也的确拍得很精心,可看性
强,有相当的艺术水平。

  其次,经历20年后我们的改革已进入微妙阶段,利益调整剧烈,公正
问题凸显,社会矛盾增加,不确定因素增多,人们心理易于失衡,加上某
种文化积淀的作用,人们隐约产生了某种期待:有人能以铁腕扫清积弊,
赐予社会以公平与安宁。而电视剧迎合了有些人的这种心理。仅就这一点
而论,“雍正现象”便令人担忧:人们难道真能指望一个雍正式的人物吗?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瑶台月下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若是转贴或引述他人原创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若为本站限制浏览之资源,未经许可前禁止转载!

 

描述
快速回复

遵守版规,请勿顶帖,勿发表纯表情、纯引用帖;权限不够请努力发帖,勿发牢骚抱怨贴;历史讨论区请勿发表纯空洞、同情、花痴的慨叹水帖!
认证码:

验证问题:
康熙的陵寝名,请输入拼音Jing Ling对应的中文 正确答案:景陵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