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糕半个月内平定青海大规模叛乱,时评是“平定三藩之后未有之功”,其实凶险不下于三藩,不仅是叛军人数不下于三藩这一点,其他相较更危险因素还有:
第一,兵种。蒙古作战,向来以骑兵居多,三藩以步兵居多;
第二,士气。萝卜此次南下,获得了大量寺庙喇嘛的支持,蒙古小民向来以神佛喇嘛马首是瞻,笃信如天,而三藩之兵鼠首两端,则未必有什么信仰;
第三,作战编制。蒙古作战与八旗入关前的编制差不多,平日大家牧马劳作,战斗时全民皆兵,而三藩造反地区,民心大多向背,不予支持;
第四,地利。黄河流域是清政权根基,一旦溃败,政权想学晋,宋,明,向江南转移根本不可能,只能重出山海关,而与三藩作战时,北方基本稳定,后顾无忧;
第五,士兵战斗力。虽然平三藩时,国库也没多少钱,和青海平叛时的情况差不多,但当时八旗作战能力更高,平叛青海时,八旗战斗力已经开始衰弱下来,若无精密的部署,奇兵勇进的战术,八旗子弟很难与蒙古子弟一争;
第六,从统帅素质来看。萝卜自幼身经百战,十分狡猾,而且年富力强,加之对北方地理也很熟悉,他大部队推进速度是不出两个月就推进到黄河边上,直指西安,可见其人之能,而且军队掌握大量火器(很多甚至从准噶尔,俄罗斯买来),多次用大炮轰城,在武器装备这一点上清军并无特别优势,而三藩之战,三藩包括吴三桂本人,都时常表现犹疑,若无康熙削藩之举,吴三桂开始似乎没有反意,所以就统帅比较而言,萝卜年轻,随众个个斗志昂扬(战争中背叛清政府的王贝勒等不算,他们是些见风倒),三藩虽然都是名将,但毕竟年老,士气不高。
第七,政治。雍正皇帝初政,万机待理,官员腐败,党争未休,康熙平三藩时,二十出头,气吞万里如虎,八旗势力俯首帖耳,从北京政权内部来看,虽然康雍两朝都是旁议纷纭,人心不齐(索额图认为不该削藩,而怡亲王开始也不主战,说能少一事就少一事),但康朝满洲内部更加团结,而雍朝诸王对新君未必都如怡王一般,满怀秉忠报效之心,各省督抚提督实际办过军务的也比平三藩时少的多,所以相比较而言,年糕的后援实际上比平三藩时要薄弱。
所以,以以上几点来看,我说那一战凶险不下三藩,当然年糕平定青海时清军也比平三藩时,还有一些其他优势,但总的来说,这场大战能在短短几月中,大获全胜到如此地步,说是总指挥官的“不世奇功”一点也不过分。四的感激和惊喜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