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和主流中国近现代史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对于已经盖棺定论的主要领导人,采取扬善隐恶的历史教育宣传,我们所用的教科书、报纸、记录片大多如此。我们学校图书馆有一个台湾资料阅览室,是台湾方面赠送的文献资料,以清代、近现代史为主。那里面的记述就另有一些风味了。
周总理也是半个行伍出身,在白区工作时间极长,这样的经历配上良好的教育和心理素质,必然是外表极其隐忍,内心异常激烈,杀伐决断,无所不用其极。要说他从里到外都是个真正的谦谦君子,恐怕很难。每个站在历史顶峰的人,要是在手段上推敲小道德,恐怕都是有些问题的,要是用“好人、心地善良”这些词来形容他们,实在是有些苍白。他们在众人面前、史书面前的光明正大,是可以掩饰红墙里面的斗争的。比如西安事变问题、庐山会议问题、打倒刘少奇问题、9.13事件问题上周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好说的。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历史贡献,每一个理性的人也都会理解的。
有点走题了,其实这也和怡亲王一样。当时的修史原则是“三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三条十三都作占。如果楼上以为反对派诸如蔡挺、年羹尧、甚至康熙对十三的评价不足以用的话,那么雍正对他的评价,其实也要辨证的看。因为以十三当时的地位,反对派即使再反感他,言语上也只会点到为止(这样已经要冒很大风险了)。而以雍正的作风性格,又没什么顾及,当然是会不吝溢美之辞。
比较认真的看过一遍实录和起居注,五、六、七年的汉文朱批(这几年十三似乎比较沉寂),总体两个感觉:第一,雍正对他的信任太超乎寻常了。第二,在外臣面前,他的权威有点太不容置喙了。前者导致了后者,而后者似乎又容易和前者产生矛盾。这种情况的产生,如果没有一点点“弄权”的问题,我想是很难发生的。十三不是张廷玉,张是雍正的秘书长,其实是没有什么实际权力的,以身分地位性格来说,他的谨慎应该比十三有过而无不及,那还出现了因为田文镜得罪了他,而给田文镜小鞋穿的事(还让雍正知道了)。
我至今没看到过十三单独给雍正的折子,这应该是他们俩交流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折子哪里去了呢?我想找到了它们,有些问题就可以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