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链接: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75838
我的读后感:(若不要受我的影响,请先看匪文。)
奈何天 伤怀时
匪这一万多字一气呵成,读时让人欲罢不能,仿佛看电影一般,把我带入从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午到第二天清晨(二十三日寅时)发生的事件中,尤如亲身经历。初读时只觉得为了追上事件的步伐,一目数行;待到一遍看完,却觉得心里堵得慌,只愿慢慢再咀嚼一番,似乎这样就可以延缓事件的发生,找出所有与他生时相干的蛛丝马迹。——唉,自己都觉得可笑:竟为个已经作古二百七十年的人如此花痴!
看第二遍时,刚读到青鸾姑娘吟唱“可怜两地隔吴越,此情惟付天边月”就不禁心里发酸,想起以前初在稽古看到这两句时,也曾神游天外,想着究竟是如何一个玉人,使得这一个据说“冷面冷心”的四王爷这般牵挂。可今天再读到这两句,却是在四爷离世之夜,再多的思念,再深的感情,对他来说今生今世却“惟付天边月”;而对她来说,虽在同一城里,此生也只能“梦想回思忆最真,那堪梦短难常亲”了。
可恨铁石心肠的匪,并不给我时间唏噓感叹,下笔如飞就写到了弘昼赶往圆明园见驾。随着马蹄翻飞,我的心也越来越沉重,看那最后时刻步步逼近。皇帝临终安排后事一幕写得让人身临其境:对皇帝脸部表情,动作的细节描写,把个“生性最是要强,极爱面子,此时竟连举一举手都不能”的雍正写得极为生动。到了此时,我的心酸已经发展到了眼眶湿润了。。。不过因为那一个伤疤的描写,又调动起了无限的好奇心,多少冲淡了那伤心。
当然匪后妈的催泪弹手段不容置疑,紧接下来皇帝弥留,对儿子们真情流露,回光返照,到咽气之前一心只要找她来见上一面,终至咽气。一路读来,只是觉得越来越难过,却没时间喘息,也不能流泪,——直至看到:弘昼忽如孩童一般放声大哭:“我不要雍和宫,我只要皇阿玛”那一句时,我突然很不争气地热泪盈眶,在办公室里哭了!(55555,匪,你毁了我在公司不苟言笑的“光辉形象”啊,要赔,要用四爷的故事来赔啦。。。耍赖ing。)
写了皇帝去世的高潮,匪再接再励,文章的节奏并没慢下来,在解惑的同时,又埋下了更多的伏笔。皇帝得病前的情形,严师慈父种种,以及“夜寒漏永千门静”诗作的发现,都是通过各人的口述回忆娓娓道来,斯人已逝,平添愁思。读到李卫的密折,让我既有“原来如此”的感叹,又有追根究底的欲望,可是,可是竟然在此嘎然而止!虽然看了“番外”二字已有心理准备,可是心中的失落又岂是可以挥去的!
再埋怨匪一句,你何苦吊我们胃口,又说什么“可惜时间不够,我连小四的经典台词都没来得及写上。小四曾经对女主说:“如果你要这天下,我也可以为你争了来。”——时间不够,还写什么冯胜年和白周氏的打情骂俏,要小四啦,要小四啦。。。(继续耍赖ing)
综上所述,匪的这篇虽短,但有张有弛,结构紧密,不论是做为单独成篇的番外还是引人如胜的开篇都极扣人心弦。对人物的描写,弘昼最为出彩:既聪明能干,又潇洒豪气;虽行事出人意料,却不忘了皇子身份;对弱者仗义,对亲人热爱;真是性情中人!相比之下,弘历的描写让人相信帝王之位非他莫属:虽然他也深感丧父之痛,但在短时间内就试着解疑分析,并且迅速作出“他不能,亦绝不会让自己的出生有半点纰漏供天下人置疑”的决定,虽然那时他还没有全部的答案。
全篇对雍正的描写以我看来最具功力(OK,我偏心…):他虽病发突然,但对后事安排(何人继位,何人顾命)井井有条;虽素性严苛急躁,但面对死之将近,却坦然若素(“皇帝本来性子甚是急躁,此时却像是骤然恬静了,呼吸也渐渐均停平顺”)。到死他在大臣们面前都没堕了皇帝的威严。然而在最后时刻与弘历独处时(苏培盛乃透明人也),他那至情至性一面才显露出来,最后所惧的竟只是见不着,见不着。。。除了以上的直接描述,从周围人的回忆中,又近一步使皇帝的形象更丰满,足够让我等痴人品味。。。
又要赞一下匪对细节的注意:弘昼弘历在书房玩耍时,四爷尚未登基。弘历说:“反正是阿玛作的诗,阿玛的诗,就是好诗。”我初读时还怕匪写了“皇阿玛”,特特回头细看,匪啊,真是心细哪!
匪曾说过想写小四,但恐已有太多人在写。为此我总感遗憾,想着在匪的笔下,不知四四是如何爱与恨。看到匪终于写了偶像,而且又轻易地赚了我的眼泪,忍不住贪心,希望用这拙作换来匪的一点同情,把小四的经典台词写给我们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