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根本不知道重建的事,我帖的就是百度上搜到的图,汗,真够应付的~~~~
下面是我搜到的一点内容,贴在这里,来源网址:http://bbs.oldbeijing.net/dispbbs.asp?boardid=16&id=6082
景山北坡遍植松柏,往北就是寿皇殿建筑群,早在明代,就在景山上建有寿皇殿等建筑,但当时寿皇殿位置比现在要偏东十几米,格局也不完全和今天相同,这从康熙19年的景山全图上可以看出来。圆明园四十景的安佑宫就是仿造寿皇殿而造。明清寿皇殿都是用来存放先帝画像的,明代时,寿皇殿左有敏秀亭,右有育芳亭,后有北果园,有万福阁,聚仙室,延宁阁等建筑,大殿西南有一株大树,挂着一块铁铸云板,随树的生长嵌入树干之内,只露出一点点。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帝因天花病死去。在大内乾清宫停灵27天之后,梓宫出东华门移至景山寿皇殿停灵,停灵百日之后,在寿皇殿前举行了火化仪式,执火炬点火的是和尚茆溪森。因古代有天子死后要停灵三年再葬的排场,同时也因为设在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顺治孝陵尚未完工,顺治帝的骨灰继续停放在寿皇殿,直到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二十二日,才和孝献皇后董鄂氏及孝康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的生母,死于康熙二年二月十一日年,仅24岁)的骨灰一同从景山起程,送往清东陵的孝陵安葬。
康熙帝把寿皇殿作为检查射箭的场所。康熙死后,雍正皇帝把他的"御容"奉祀在殿中,乾隆登极后,又把雍正的"御容"也摆在殿中。这样,殿内就有了二朝皇帝的图像,该殿的作用也随之重要起来了。当时的殿宇只有三间跨度。乾隆皇帝决定改建寿皇殿,并规定作为奉祀"神御"的殿堂。乾隆十四年(1794)春季开工,冬季竣工,在万岁山北,中轴线上仿造太庙建起了一座堂而皇之的九间重檐的寿皇殿。左右山殿(耳房)各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分别叫做衍庆殿、绣锦殿。碑亭、井亭各二座,神厨、神库各五处。大殿正前方有戟门(即寿皇门)五间。再前是三个门洞的宫门,门前有石狮一对和三间四柱九楼雕兽夹杆石的宝牌坊三座。每月初一和四时节令,皇子皇孙们都要来此祭祀。由于景山是一个封闭的皇家禁苑,除了按节令向供奉在寿皇殿的祖先画像致祭行礼,以及皇帝前来游乐之外,平时人迹罕至,所以,景山还曾是一座临时监狱。
雍正当上皇帝之后,对不服从自己的兄弟们大肆镇压。据《清史稿·世宗(雍正)本纪》记载: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禁锢皇十四弟胤禵及其子白起于寿皇殿侧”。胤禵就是《康熙大帝》中的那个率军西征的抚远大将军“十四爷”。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又借口在雍正最亲密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的追悼会上,三哥诚亲王胤祉“迟到早散,面无戚容,交宗人府议处”。胤祥就是《雍正王朝》中的那个总是帮雍正办事的“十三爷”,胤祉就是那个擅长书法的“三阿哥”。宗人府的“议处”结果是建议将胤祉削去王爵,判处死刑。雍正改判把胤祉关押在景山。当年十月,胤祉就被折磨生病而死。今天,当人们在花木繁茂、松柏蓊郁的景山上登高远眺之际,又有谁能想到,昔年萦回盘绕在景山背后的,竟是些愁云惨雾、血雨腥风呢?
改建此殿,传说是拆用明陵的木料。辛亥年以后,民国政府成立古物陈列所时,曾把殿内所奉"御容"全部没收,作为展品。为此曾遭到清室遗老遗少们的多次抗议。解放后,寿皇殿一组建筑改建为北京市少年宫。戟门被改造成贵宾室,门外东侧曾有一棵裟罗树,产于波斯,在北京属于难得一见的树木,可惜已经死亡。宫门前的石狮、宝坊也修饰一新。院内修了一个喷水池和一组少年举旗打鼓的塑像。中间的圆柱少年大厅与古殿堂相映生辉。该殿在70年代末,曾引起火灾,损失相当严重。1983年又修复起来。
下面这个是另一个来源的:http://www.historychina.net/cns/WSZL/dzrw/wscs/06/19/2005/10157.html
寿皇门
寿皇门为景山寿皇殿院落之门,为随墙琉璃门3座。其中中门最高,两侧门略低,每门均安双扇实榻朱漆大门,纵横各9颗门钉。门外设石狮1对,牌楼3座。
寿皇殿始建于明代,原来的位置并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在景山中峰东北。到了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改建在景山中峰正北。殿内平时悬挂历代皇帝画像,皇帝死亡时则作为临时停灵的殡宫。
寿皇殿现辟为北京市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