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治国”之矛盾
儒家四经之一〈大学〉中所谓“大学之道”,先为格物,以格物修身,修身之为
齐家,齐家后能治国,治国之目的在平天下。
而中国古往今来之圣明帝王们,却始终徘徊在“齐家”与“治国”的矛盾中。
秦始皇虽能振长策而御宇内,也终免不了李斯、赵高弄权,扶苏枉死,胡亥登位
二世而亡。
刘邦扫平秦末烽烟,却托国是于吕后,吕氏横行,险亡汉室。
刘彻能击匈奴、行推恩、尊儒术、收盐铁,也笃信巫蛊,致子亡妻死,只能
扶幼子即位。
曹操只居于斜天子以令诸侯的位,子建、子桓也不免煮豆燃萁。
李世民懂用尽他人之才,造出“贞观盛事”,还是在立嗣问题上举棋不定。
朱元璋子死立孙,无奈身后“靖难之役”。
爱新觉罗·玄烨慎之又慎开“康乾盛事”,也留“九王夺嫡”之千古之谜。
古之昏君不谈也罢,却为何代代英明君主,能格其物,修其身,甚至治其国平天
下,独独在“齐家”之上犹如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各位不妨来讨论一下个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