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紫露:
引用
雍正因为一个官员在奏折内将宗人府亲王(大概是康亲王崇安)称为王爷而大发雷霆,将该官痛贬。而李卫、祖秉圭等人的奏折中多次出现“怡亲王爷”字样,雍正视若无睹。
toutou能否解释一下四为什么大发雷霆,人家既然明明是个亲王,为什么别人就不能称呼王爷呢,这其中是否有什么耐人寻味的事情呢?
引用
石运了大量大理的良马出云南,说是进献给怡亲王的(李卫觉得是应该的)
十三又不是马贩子,一匹两匹献给怡亲王的还说的过去,大量的献给十三,明显是在说假话,李卫怎么会觉得应该呢。
洗桐女史:
是这样的,露,你看在折子内写亲王的名字的时候都是不能抬头的,而且因为折子是进呈给皇帝看的,只有天地神灵、祖宗(包括皇考)、以及“上”抬头。称呼官员也只能称职衔、封爵,比如康亲王就称康亲王,在折子中称其为王爷就是对皇帝的不敬。
对了,悠悠,我想问一下,你在信里提到:
雍正又想大军夏天到蒙古抢人家粮食,这样自己就可以少准备点。十三更不客气,说:“此亦不可恃。彼预闻亦未必种,便种亦未必肯留,我兵还以自带种子,必待下年种下方可恃。(怎么感觉句句在驳他四哥,好不客气)雍正说:“王之言又甚有理...”
我想知道雍正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想法呢,难道是财政紧张,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你又是怎么看的呢~~当真发现偶家某人有的时候真是轻率近乎愚蠢,擦汗~~
toutou:
露的前一个帖子桐姐姐已经解释了,其实就是在皇帝面前不能称呼其他人为“爷”,这是对皇帝的不敬。好象也不能称呼皇后或某妃为某娘娘。后一个帖子说不会送给十三很多的马,其实也不是啊,那些当官的给上司行贿送礼一向很大方的说。比如田文镜给小四进柿饼一下就是九箱。而且当时李卫官小得很,土得很,写折子提到十三时,写成“怡亲王爷”不说,还抬了格,可见是多没经验了,所以他看不出来这些也不奇怪。而且这个石礼哈也是雍正交给十三管理的人,李卫一开始还以为他跟自己是一样的呢。
洗桐女史:
其实一直在说雍正在这一问题上是区别对待的了,他有的时候很宽容,有个人跟皇上说自己不知折子的缮写,诚惶诚恐的让某人给他看看格式对不对,然后某人很和蔼的说“折子书写全对无误,唯官职后写‘臣’字,请安折写的亦对。”感觉是个很好说话的上司。
但是有的时候皇帝生一个人的气,有找不到什么事情可以发作,这样的小事情就很可能被拿来发泄~~呵呵,感觉他真像是一个孩子~~
toutou:
我在信里提到的那个是一个很长的朱批的一段,这段朱批好象是小四整个西北计划的一个总纲,等我有空再录下来。
小四一开始说要两路分头进军,十三说你这样太费钱了,雍正觉得很对。我想他大概是接着十三这个意思说那不如再更省钱一点,去抢敌军种的粮食好了。感觉小四这个人真爱走极端的说,人家让他省一点,他就省得没边了,这种思维,还不把我们王爷急死。
还有我觉得小四军事上的失误除了他本身军事才能欠佳外主要有三点原因。
1、过分自信。年糕那一仗打的那么漂亮,让他有了毕其功于一役的念头,再加上我们王爷太能干,准备工作做的天衣无缝,小四就开始飘飘然了,根本没有认真论证,开打之后也没有妥善部署。
2、协助乏人。整个前期的战略构想都是小四、十三和岳钟琪,这三人军事小组一手策划的,张、蒋他们只是七年以后才开始参与军需运输,各省协调的工作。那份朱批上有一段小四对岳又孤独又愤愤然话,看了就知道他当时有多无助。十三死了以后,唯一能帮他解决问题的人都没了,他都错乱到暂时叫停了西北的战争,把岳找到北京来商量。其实他这时候想缓和和十四的关系,我想军事乏人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3、插手太多。政治和军事是有很大差别的,小四习惯在政务上对下面耳提面命,军事上也是如此,一点都不给前方将领空间。他这一会儿一个主意,下面就要总按他的思路走。而且我觉得他对岳虽然也信任,但总是不如对年糕或是后来的鄂。其实当年年糕打仗的时候,我觉得他也不是不想干涉,说什么十三劝小四不要让隆科多掣肘,我估计就是不让小四自己掣肘,一个隆科多还用我们王爷费那么大劲。
在西北军事问题上,十三隔三差五的给小四泼冷水,小四到还挺虚心的,可惜王爷一死,更没人劝得了他了...唉
洗桐女史:
看张廷玉年谱上说“旧冬十二月及本年(雍正九年)六月,西北两路大将军用兵失机,贼人屡扰边境。圣心焦劳,指授方略。廷玉日侍内直,自朝至暮,不敢退间,有待一二鼓时,至九月,军务乃定。”
心中一阵心疼~~不过不得不说也有他咎由自取的成分。他对马尔塞那是何等的宠信,军事失利,弄得他是方寸大乱,马尔塞是混帐糊涂,但以雍正和他的关系,想必杀马尔塞那真的是愤怒到了极点。呵呵,有点挥泪斩马谡的感觉。
他的败在于他对岳钟琪期望过高,他栽培岳睿,给岳家无以复加的恩宠,曾静一案又要安抚岳钟琪,所以一旦军事失利,他就会立马认为人家负恩,就会越来越苛责。
岳是汉人,曾静一案闹得举国皆知,他自己的压力也很大,所以对皇帝自然是言听计从,想要取信于皇帝,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
唉!!
toutou:
像马尔塞这些人根本就不想上前线,公然说什么让我打仗,还不如发配黑龙江安逸,小四在军事上是太不会用人了。锡保、福彭一个个都是纨绔子弟。就丹津多尔济和策凌两个蒙古人还好点,结果他们俩之间还闹不团结,小四一开始好象有点偏着丹津,不过策凌确实能打,后来又转过来了。真实没个准谱。
洗桐女史:
我超级喜欢策凌,要不是有他,我家小四的末政可就更凄凉,一世英名俱毁,哪里有和人家谈判的资本?
另,刚才看书,觉得我家小四真是无辜,给十三放假,让他去泡泡温泉疗养疗养,结果外面居然传言二人关系不和,说怡王获罪于皇帝,不准城内居住,驱除至温泉。
toutou:
是满文奏折里的吧,是很郁闷的说。不过更郁闷的是,这个奏折的当事人居然说我们王爷“年幼无知”,还好小四把他大骂一顿。更郁闷的是,小四居然让我们王爷主审(后面好象有王爷的折子),估计是想让十三出气吧。可难道让王爷坐在大堂上,听下面的人汇报曾经怎么骂自己?这案子没法审了。不过王爷真是厚道的没的说了,还替那人开脱,说证据不足,还不给他用刑,好人哪...(感动中)
不过怎么会有这种传言呢,是十三权力太大,大家觉得小四快容不下他了,还是小四灭人的前兆就是把人放到温泉去,还是纯粹空穴来风,造谣生事...不过小四听到之后一定气疯了。
洗桐女史:
只一个十四嘛,况且想想某人把老九弄去西大通喝西北风,弄到保定被活活热死(我在保定待过,那里的夏天可又热又燥),十四在汤泉,可算是享了福,当然这是相对来说。
发现《满文奏折》中雍正的批语有很多是我以前从未想到过的,对八九等人的态度表现的很露骨,但细细体味其中的语气,似乎阴谋的氛围少,愤恨的氛围多,不知道为什么看了满文朱批总感觉某人有一种替天行道的意思在里面~以己之手,为天之手,这就是我最深的体会。
toutou:
可见他对说满文的人还是更信任一些。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缘故,感觉他在满文奏折的朱批骂人麻的太厉害了,你见到他骂尹泰“老畜生”(大概是这个意思啊)那段了吗,尹泰可是继善他爸,熙朝老臣啊!
另,今天张帆讲康雍乾,说他也支持小四得位不正说,猛夸康熙和乾隆,说到打准噶尔的时候突然冒出一句,“雍正时候也打了一仗,就是打败了”。我当时这叫一个替小四没面子呀!
洗桐女史:
嗯,满文翻译的错误不少,比如妻子愣是给人家翻译成了母亲,真素晕~~
其实我觉得得位正或不正,看的书越多,反而弄得我自己心里都没有了底。特别是看杨珍的《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影响了我很多观点~可是自从看了满文奏折以后,发现杨珍很多看法都太主观了,可信度不是很高,感觉有很多断章取义的地方,这让我又倾向于正常继位说了。况且雍正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责任感也让我越发的相信他是正常继位的。
还有张帆对于某人军事的评价,我是不怎么觉得丢脸的,前一阵子有个叔叔上我家里玩,还说清代的武功最盛是雍正朝,我立马站出来澄清~~嘿嘿~对于这种短我是不护的,况且人无完人,倘若在民间口碑中他是和康熙一样,是个千古圣君的形象,我想也许我就不会喜欢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