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桐女史:
雍正八年,皇帝也允祉定罪时,也说他为皇考所厌恶,而这里已经写了,却把这一段删了,当是知道自己做的过分了吧。而康熙说允祉不孝,可能是因为敏妃丧,三剃发的缘故吧,但原来的口气肯定没有这么重,而且也是康熙一时的气话,这里被雍正搬来,也是他想肯定自己没做错吧,用悠悠的话说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嘿嘿~
飞天199:
四这回真的有点强人所难了。
想必三和十三感情还好,不怎么悲痛也是人之常情。别人对十三的感情,自然是不及四了。四以自己对十三的感情为标准,未必太苛刻了。
洗桐女史:
雍正这是认上死理了,福慧死,三有点幸灾乐祸,他心中就很不爽了,心中一直记着这茬呢,而十三死后,心中积蓄的不满就被再次点燃了~雍正太孩子气了!
(翻了《上谕旗务议覆》,看到宗人府等衙门的议覆,其中提到“从前皇贵妃丧事,允祉当齐集之期,俱诡称有另交事件,推诿不至。前年八阿哥之事,诸王大臣,无不深为悲悼。乃允祉欣喜之色,倍于平时,存心阴险,莫此为甚!”汗~~原来年妃死,允祉也有临丧无状啊,以前只知道敏妃、福慧和怡亲王死他有这节目,没想到……可不可以称其为习惯性临丧无状呢……难怪雍正讨厌他了~)
清宛紫玉:
从中觉得四的确有些小题大作,三好象并没有多大的过错,充其量不过是态度不够好。四又是个死认理的人,既使心软,嘴上也是不饶人的,真是自己折磨自己。
洗桐女史:
所以看到他把希望三痊愈那段被他删了,我就觉得好笑~这种人徒自苦而已~
toutou:
引用
想必三和十三感情还好,不怎么悲痛也是人之常情。别人对十三的感情,自然是不及四了。四以自己对十三的感情为标准,未必太苛刻了。
这个,我倒是感觉三和十三芥蒂颇深。你看十三在雍正年间点着名拜折明参的唯一皇室贵族就是三,而且那件事跟他也没什么关系,是三得罪了十七,按说宗人府出头就可以了,他这样多管闲事,很不合常情,也不和他的性格。
而且四在上谕上说,他每次和三谈及政务,三“从未许一是字”,言怡亲王之贤,三“总未一答”,这两句话连着说,能看出雍正把他的执政和对十三的优宠是看为一体的,肯定一个也是肯定了另一个,否定一个也就意味着双双否定。同时也表明,三对这两个方面都很不以为然,不置可否,这种态度雍正怎么能接受。
其实很可笑的是,三和十三对雍正说话的内容和口气都惊人的相似。按说三是雍正的哥哥,稍微放肆一点儿比十三更应该原谅,但结果却是相反,三是说什么都不对,十三是怎么说都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四是个喜欢“一见钟情”的人呢,缘法不投,开始就认为你居心叵测,说出大天来也不成。何况十三死后那么多人幸灾乐祸,四多郁闷啊,对三既是一时冲动,也是杀鸡儆猴。
洗桐女史:
呵呵,估计梁子从敏妃百日未满,允祉剃头就开始了,甚至我还曾经怀疑十三失宠,三肯定没充当什么好角色~毕竟他能说八九等人梁山泊义气,在情形不明的时候,为了自保,或者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落井下石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还有四之所以惩治三,估计是三在十三死后幸灾乐祸的神情让他联想起福慧死后他同样的态度了~积压已久的情绪就这么喷薄而出了~
白露嘉:
深切同情老三。
他一个读书人,少不了那三分呆气,老四还跟他较真呢,也是犯了呆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