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相册
日志
群组
记录
银行
勋章中心
道具中心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帖子排行
似乎从十几年前看《大内群英》开始(抑或是更早的一些时候),我就对这位作古已近三百年的“英断之主”产生一种怜惜之情,而随着对他的为人、治绩的了解,这种感情越发变的微妙,但是我对他的感情绝对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简单的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而是一种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偏爱”,从始至终的偏爱,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偏爱越发变的执拗,越发变的不可理喻了。甚至对于他的“除‘恶’务尽”,他的“喜怒无常”,他的“刻薄”,他对昆仲的“残忍无情”,我也能找出千百般理由替他辩驳,虽然有的时候我明知道有些辩驳就连我自己也会觉得苍白无力,但是我依然是那么的锲而不舍,甚或有时亦以此为乐。久而久之,雍正皇帝在我的心目中日臻“完美”起来,而我也缘此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保皇党”了。这也许就是一种契合吧,因为吏治堪忧,贪风日盛的时代太需要这样一位铁碗人物振纲剔弊了。记得有论者在论及推行“一条鞭法”的张居正在死后竟招致追夺官阶,抄没家产、家属罹难之厄运时,曾经意味深长的说,“真是功在国家,难在身家。”毋庸置疑我们的世宗皇帝比起他来说,真的不知要“幸运”多少倍了,雍正他成全了乃父乃子的千古令名,因此只能说他是功在国家,福泽其家,蒙垢自身,难在自身而已。我经常在想,虽然他一心提倡不务虚名,务实政,但他毕竟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封建君主,习惯于“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很难想象他在闻知自己被渲染的沸沸扬扬的”十罪“之后,内心是何种的痛苦,何种的无奈。而《江湖奇侠传》虽然依然没有完全跳脱以往的那种窠臼(表现在剧中为立场的相互矛盾),但在雍正帝内心的刻画上却恰好填补了我想象上的“空白”。那种寂寞,那种苦涩,每每赚尽我的眼泪。“臣不以朕为君,子不以朕为父,李才不以朕为友,贤卿不以朕为知心。”亦让我不忍卒视。而以演绎风趣潇洒的乾隆皇帝而声名大噪的秋官在诠释古代帝王中的“那一个”时,更是恰如其分的完成了从“富贵闲人”、“是非之人”到“寂寞皇帝”的角色转换,实在是让人不禁拍案称绝。从而令我对他积蓄已久的感情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宣泄了出来。(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有受秋官俊朗形象的影响~~~)孔子曾说:“政宽则民漫。慢到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而《易》亦言:“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哉?”都是在告诉我们要做到通权达宜,因为只有穷则思变,方可长久。所以说为政之宽严均由当时之形势决定,而世宗为政固然有过苛之处,固然没有做到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时中”,但是正如民谚所言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足以矫枉啊,他的严刻实在是由形势所迫,他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不能享受到宽仁之君的美誉。而世人的苛责根本就不足而论!南怀瑾先生论及雍正时曾说:“历来在政治上整饬纲纪,肃清贪污,几乎没有一朝一代不弄的灰头土脸的。宋朝的包拯虽称‘包青天’,但他也并未整理财经的大案。不然,就是万里无云的青天,也会风云变色。可是雍正却不顾一切,亲自动手做到了,清朝的国库充足了,贪污犯罪的官吏倾家荡产了。因此,有关满汉反对派的怒怨,就一概集中到他‘朕’的一身了。”而历史学家黄乘矩先生也曾说过 :“地主阶级的自救,取得成效的甚少。而雍正年间的整顿,却在政治上、经济上取得了比较全面的成功。这样的先例在历史上是不多的。”这些话都可以说明世宗的为政之难,亦可道出他的政治魄力是世人难以比拟的。王安石曾经赋诗来表达他不畏改革之艰的决心,其诗有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可叹的是,他的改革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甚至还曾一度被世人认为是造成宋朝国势衰落,间接导致靖康之乱的诱因。然而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眼界的开阔,王安石终于沉冤得雪,而他也一跃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成为家喻户晓的“模范政治家”。相比而言,雍正的改革比起王安石变法不知要成功多少倍,但是由于他帝王的身份,人们对他改革根本不屑,到是对他那些“弑父逼母”、“杀兄害弟”的无聊传闻津津乐道。对那些无知之人来说,“雍正的改革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因而是反动的。”试想,有哪些个改革不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要想让他们超越本阶级搞民主搞共和根本就是痴人说梦嘛。我曾经一度很是迷惑,不解人们为什么可以肯定王安石,可以肯定张居正,甚至就连篡汉的王莽,都会有人站出来去肯定他的“改革精神”,而偏偏苛求于雍正帝呢。我觉得那些因为他帝王的身份而对他产生偏见的人,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特别是那种等级观念的作祟,因为只有那些刻意试图证明自己对以往的帝王君主有蔑视之情的人,他们的心中越是有着挥之不去的封建等级观念的烙痕。或许有人会认为我的这番诛心之词过于刻薄,但是我依然还是不得不一吐为快。“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毋庸置疑,清世宗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如此的遭嫉,固然与他的整肃吏治不无关联,但是他的才情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我们很少听到关于嘉庆、道光这些守成不足的中平之主的蜚短流长即是一明证。最后,我想套句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来概括我对这位英主的感情,我是“敬雍正之才”,“惜雍正之识”,“悲雍正之遇”。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洗桐女史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好一个“我是‘敬雍正之才’,‘惜雍正之识’,‘悲雍正之遇’”。
这一份情确实独特,虽然几年来在网络上游荡,这种另类的感情也见过不少,却还是不得不为你击节叹服。
套用一句话:平凡的爱情是一律平凡的,另类的爱情却各有各的另类~~~(这不是废话嘛~~~)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冰木琴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嗯,看《大内群英》也是很久远的事了,那时应该还很小,但不知为什么,却留下了强烈的印象,直到近期重温后,才好像明白了原因。很喜欢这个标题,记得另一联是“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到了最后来来去去地,还是免不了一场空。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安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是雍正御笔,但这段话非自他而始,历代帝王奉此为常经,康熙也引此言教育诸皇子,但这句话却实实在在的概括了雍正的治国思想。
而“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据说是乾隆亲书,但我看了《江湖奇侠传》以后,总是觉得这是为雍正量身定做的——“红尘滚滚,世上有什么过不去的事?任何的祸端都可以在宽容和慈悲之中化解掉,所谓物以类聚,这聚便是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是不?你做任何事,说任何话,写任何文章,大千世界之中,总会有人与你相知的,即便今世之人一个都不能知你,后世之人也许知你者比比皆是。”每每看到此处,不禁感慨万千,感慨人生,感慨这份不可捉摸的缘分。
——“红尘滚滚,世上有什么过不去的事?任何的祸端都可以在宽容和慈悲之中化解掉,所谓物以类聚,这聚便是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是不?你做任何事,说任何话,写任何文章,大千世界之中,总会有人与你相知的,即便今世之人一个都不能知你,后世之人也许知你者比比皆是。
看到这一段时是颇多感慨的,不过桐桐,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被你同化了,即使是康熙,我都可以很客观去评说他的得失,我的观点。但雍正却真的不行。关于在雍正的认识上,其实自己看的东西越多,对雍正的不赞同就越多,尤其是他在地位稳固后对兄弟的那一系列做法,其实我很不苟同,也难怪会对他有这么多的流言非难。
但是又总是因为想到你而去为他找理由开脱。我在想如果小DE也在我耳边经常说小八的话话,我该怎么办呢?
只能说父子二人各有千秋
我喜欢康熙的博大仁心,对小四的有些做法必然会有非议,但不排除他是个好皇帝~~~
你看到小四的真,我却看到康熙的清,这些都是打动我们心弦的地方,正是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一点也强求不得啊~~
再有因为喜欢康熙,所以看他的儿子时不在是那样的一种平等看待,不自觉就会有一种审视和欣赏,所以我不会狠很揪住谁的弱点,而总是去欣赏他们的优点和才能~~~
想起杨启樵先生的话“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早衰亡。”
不得不佩服先生用词的精巧到位。
我记得桐桐和我说过,她喜欢走下圣坛的人。这样的人可能会使人多几分不满,但是我却觉得这样的人更真实,就如同身边的人一样,而不仅仅只有书页上的那几行赞扬之词。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梓轩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
而我们喜欢十三也是一样的。我喜欢的正是他后来的恬淡平和,深沉稳重,以及和雍正之间的兄弟情深。也许正是我们各自喜欢不同的人,寻觅我们远古的相知之人,才会使我们大家走到了一起。这也是大千世界里一份不可捉摸的缘分啊!
发帖者若为原作者,则本文版权归菰叶及『稽古右文·康雍梦华』共同所有,转载或引述请标明作者及出自www.ourj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