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天气还不错,继续我的北京地理历史游,首站嘛,阜城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在清代曾多次加以修缮,清王朝灭亡之后,祭祀活动终止,庙舍荒废,1931年成为北京市一五九中学(原名女三中)的校址,直到2003年
影壁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绿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东西长32.4米,南北厚1.35米,高越5.6米,影壁正中有琉璃团花,四角饰有琉璃岔角
下马碑
立于清代,历代帝王庙门前左、右各一座,用“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以示对历代帝王的尊敬
东侧下马碑
西侧下马碑
历代帝王庙门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面阔三间,15.6米,进深9.5米,庙门两侧为八字墙,中有云山纹御路
直到回来整理图片时,我对庙门口摆的这堆乱七八糟分外碍眼的东西很是FAINT,什么玩意嘛……
房檐的彩绘也修得乱七八糟,搞不懂是特地来个新旧对比还是偷工减料
迈进庙门,正面的景德门就映入眼帘了,东西两侧的院落对称排布,体现了东方建筑追求平衡的特点
东侧钟楼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重檐歇山顶,悬挂祭祀朝钟处,现楼内悬挂2004年仿明嘉靖年制“金镛”
钟楼后的院落里是神厨、神库、宰牲亭和井亭,神厨、神库如今在做三皇五帝与百家姓的专门展示,井亭里的那口井也早已随着北京地下水位的下降而干涸了,本想排两张那口井的照片,偏偏有几个游客坐在井边上吃东西聊天,甚为扫兴
西边的跨院分布着关帝庙、遣官房、斋宿房、典守房和乐舞执事房
关帝庙
乐舞执事房
清代增建,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主管祭祀乐舞官员办公场所,2003年复建
御品房
景德门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面阔五间,26.6米,进深14.8米,四周绕以汉白玉石护栏,前后三出陛,中为云山纹御路
一般寺庙里都是晨钟暮鼓,这历代帝王庙里东有钟楼,西却没有鼓楼,到是在景德门这里放了这么个大鼓,也不知道有什么特殊的讲究
穿过景德门,一眼便能看到帝王庙的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了,在景德崇圣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两座碑亭和一座燎炉
东侧燎炉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为绿色琉璃燎炉,用于焚烧祭祀历代帝王的祝文、神帛等,2004年复建
西侧燎炉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为灰色砖燎炉,用于焚烧祭祀历代文臣武将的神帛等,2004年复建
东配殿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前出廊,为历代文臣武将的陪祀场所,清雍正时期,殿内供奉40人的牌位,现在已经改造成历代帝王庙历史陈列展了
西配殿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前出廊,为历代文臣武将的陪祀场所,清雍正时期,殿内供奉39人牌位
这座殿比较有意思,地面在原有地砖之上又加铺了一层木版,木版上是如东配殿一样的地毯,走在上面嘎吱直响,殿内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她就是一五九中学毕业的,当年她们还曾经在殿里上过课,我很好奇当时的照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她说也是使用日光灯,白天大殿的所有窗户都会打开,不过冬天比较麻烦,因为没有暖气,所以要靠煤炉取暖
东南碑亭
建于雍正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父子碑”,通高7.53米,碑阳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历代帝王庙碑》碑文,满汉合文,碑阴为乾隆五十年(1785年)《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文,汉文
历代帝王庙碑
历代帝王庙碑文
历代帝王崇祀之制肇于唐,天宝七载始置庙京城,止及三代以前而已。明洪武六年,始于金陵立庙,嘉靖十年,乃建于京师阜成门内。当明初定制时,议礼之臣不能通知大体,崇祀祗创业之君,从祀惟开国之臣,自兹以后阙焉。
我皇考圣祖仁皇帝秉大公之道,折衷百代,深惟祀典之宜修。康熙六十一年,特颁谕旨,命廷臣详悉,从容确议,具奏。逮朕绍绪之初,廷议始上,旧崇祀帝王二十一位,今增一百四十三位,旧从祀功臣三十九人,今增四十人。朕遵奉先志,重书牌位,诹吉入庙,行祭告之礼。仰惟圣祖皇帝用意之厚,立论之正,夐乎不可及也。夫三代以上,若夏启之能敬承,殷之太甲、大戊、武丁,周之成王、康王、宣王颂美诗书,光耀史牒。三代以下,英君哲后,或继世而生,则德教累洽,或间世而出,则谟烈重光。胥能致海宇之乂安,跻斯民于康阜。嘉言传于信史,善政式为良规。至凡蒙业守成之王,即或运会各殊,屯亨不一,苟无闻于失德,咸帝命所宠绥。爰及历代名臣,亦皆川岳钟灵,为时辅佐,功在社稷,德协股肱,比诸从龙之彦,何多让焉!而尚论未详,明禋久旷,其为缺略也大矣。
夫钦崇往哲,景企前徽,明德可怀,羹墙兴慕,眷流风之所被,洵历世而勿谖。若乃扩追远之鸿规,破拘墟之臆见,自非忠厚立心,宽仁为量,卓识超于千古,盛德冠于百王,未有能论及此者。典礼修明,有待今日。
然则圣祖皇帝之重加厘定,公当周详。诚千万世莫及之仁心,而千万世不易之定论也。庙貌既新,叙述本末,镌于青珉,用昭示久远焉。
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
俗语里有句话说,摸摸赑屃头,万事不发愁,所以这可怜的家伙,不但趴在这里为某四父子当了三百年的苦力,现如今还要遭受游客们骚扰,和西南碑亭里它那个兄弟一样,鼻子被摸得光溜溜的
正东碑亭
建于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乾隆五十年《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记》碑,通高7.54米,满汉合文
正东正西两座碑非常特殊,驮碑的不再是龙家老六赑屃,而是老九螭吻,所以也叫龙驮碑,碑头雕刻的是镂空的盘龙图案,东侧乾隆这块碑下的螭吻要比西侧某四那个的个头略大,号称全国之最了
据说螭吻四肢孔武有力,有踩小人的威力,所以倒霉的它啊,不再是被游客们摸鼻子了,而是被摸四条小胖腿
西南碑亭
建于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御制碑,通高6米,碑阳为《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满汉合文,碑阴为《历代帝王庙瞻礼诗》文,汉文
正西碑亭
建于雍正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无字碑”,通高7.83米
只知道武则天在乾陵给自己立了块无字碑,而某四泰陵的圣德神功碑则是有字变无字了,总不免让人扼腕,帝王庙这块到是地道的无字碑,不知道他老人家是个啥米想法
景德崇圣殿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九间(51米),进深五间(27米),重檐庑殿顶,金丝楠木柱,地面墁金砖,为“九五之尊”的皇家建筑,青雍正、乾隆时期曾大修,重绘金龙彩画,更换成黄琉璃瓦顶,到清乾隆时期,殿内供奉主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188人的牌位,殿前月台,东、南、西三面有石护栏,南面三出陛,中为云山纹御路,东、西各出一陛
按某四《历代帝王庙碑文》所记,在修缮帝王庙时增加的主祭帝王牌位为他亲笔所书,不过很可惜,无论是他还是乾隆所写的都早已丢失了,所以在看到如今这么整齐的牌位时难免好奇,跟一位工作人员攀谈,她悄悄地告诉我,现在摆着的谁的字也不是,是电脑打出来的
顺便录入了一下某四的另外两篇与历代帝王庙有关的祭文
历代帝王庙祭文
於赫,上帝降衷下民,惟后绥猷,继天立极。大统肇开于三古,丕基递嬗于累朝。崇祀帝王庙者,凡二十有一君,阙惟旧矣。
我皇考大行皇帝一中允执,两大兼参,汇治功道量之全,极武烈文谟之盛。俗尽跻于上理,情弥轸乎前光。定诸史之公评,抒千秋之卓识。谓兴王创业既多戡定鸿勋,即令辟守文不乏绥和美化。历年多寡不必同符,致治浅深原难一辙。履至尊而制六合,联寰宇以为一家。万方共戴尊亲,亿兆胥依父母。即当奕世维新之治,追念胜朝式廓之疆,曾经食土践毛,尚有先畴旧德,岂得以拘儒苛论,妄絜短长,更难以稗乘鲜闻,恣凭褒贬。
特颁明谕,遍采群言,豆登溥荐于百王,榱桷永光夫万祀。亦有熊罴之士,宣力旂常;不无鼎鼐之臣,劳心辅弼。股肱一体,生前获荷天休,廊庑列筵,身后仍陪庙享。
於戏!彝章隆重,仰惟志事以虔遵,至治馨香,尚冀神灵之默佑。式孚冥漠,庶克居歆。
历代帝王庙碑亭告成祭文
继天立极,勋华光被于寰区,抚世諴民,功德丕昭于宇宙。缅怀前烈,知创业之维艰,历溯芳徽,念守成之不易。
我皇考圣祖仁皇帝,综百王之盛德,定万世之公评。特沛纶音,弘修毖祀。朕敬承先志,祗荐明禋。庙貌增崇,既布筵而列位,丰碑式建,爰洒翰以摛文。备举彝章,用垂旷典。
於戏!皇猷炳焕,累朝之统绪相承,至治馨香,百代之英灵如在。尚祈昭鉴,来享苾芬。
发现某人颠三倒四就这么几句词了,果然是官样文章……
历代帝王庙的殿、门以景德为名,其实在一百多年前,庙门外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座景德街牌楼,从大门到马路对面的影壁,还有两座牌楼,组成了一个禁区,平常日子是不准进入的,唯有春秋两个祭日,当朝皇帝或由他派遣的官员前来祭祀的时候,才有人出入……所以离开了历代帝王庙,我的下一站嘛,自然就是去寻找景德街牌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