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把历史追溯到二百多年以前,在河北易州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雍正准备营建其陵墓的浩大工程。
雍正的父亲康熙、祖父顺治均葬于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按照惯例雍正也应在清东陵界内选址建陵,但雍正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远离清东陵500华里的易州太平峪建造了自己的陵墓。究其原因,人们众说不一。有人说他“谋父逼母”、“改诏篡位”,不敢与父亲相守。还有人说他“好大喜功”,好显示自己,如果在东陵境内建陵,其陵寝规制必须要受到祖、父陵寝规制的限制,若另辟陵区则可以以首陵之尊,扩陵区而致恢弘。这些传言将雍正另辟陵区推说得好像顺理成章,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1644年,清王朝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更好的统治庞大的中国,他们竭力学习,接受汉族文化,。在陵寝规制和建筑规划上也极力尊崇历代传统。因此,汉文化中的风水学也强烈的影响着他们陵寝的选址与营建。雍正七年(1729),便派风水先生在清东陵界内为其寻找“万年吉地”,在孝陵景陵附近的九凤朝阳山找到了吉穴。经堪舆之人再加相度,又觉得未为全美。后来,又在河北省易州境内的泰宁山(乾隆元年魑封为永宁山)下发现了“上吉之壤”。《清实录》中卷89详细记载了这一经过。“朕之本愿,原欲于孝陵景陵之旁,卜择将来吉地,而堪舆之人俱以为无可营建之处。后经选择九凤朝阳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愿合。及精通堪舆之臣再另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今据怡贤亲王、总督高其倬等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寺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且与古帝王规制典礼有无未合之处,著大学士和九卿详细会议具奏。寻议谨按帝王世纪,及通志通考诸书,历代帝王营建之地,远或千余里,近亦二三百里。地脉之呈瑞,关乎天运之发祥,历数千百里蟠结之褔区,自非一方独擅其灵秀。今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然易州及遵化皆与京师密迩,实未为遥远。又泰宁山雄高群佡,抽脉自管涔恒越而来,襟带百川,分水以据马、下沱为界,相其形局,既属大地之凝庥;稽之典章,又合三代而同揆。伏乞钦派大臣,遵照定制,敬谨办理。自集纯嘏于万年,流嘉祉于亦业矣。”在雍正《起居注》中,也记载了选择万年吉地得情况。由此可见,雍正废掉清东陵境内的九凤朝阳山陵址,把易州境内泰宁山下的太平峪选为万年吉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风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