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尔雅
选自《康熙皇帝全传》
康熙皇帝一生,在创作一千余首诗词的同时,还留下了数以千记的文章。这些文章,就体裁而言,分别包括敕谕、诏旨、书、表、论辩、序文、记、说、解、碑文、颂、赞、箴、铭、跋文、祭文和赋。就内容而言,则以国务处理为中心,广泛涉及家庭、亲友、个人兴趣爱好、读书治学、政治、学术见解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总计一百四十七卷,构成了康熙皇帝个人著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于此分别加以介绍,以见康熙皇帝著作之大致情况。
康熙皇帝在位时间长达六十一年,从康熙八年铲除鳌拜集团到他去世,实际执掌政权时间五十四年。在此期间,为了处理政务,他先后颁布了数以千记的敕谕和诏旨,其中相当部分被收入御制文集之中。因而,在康熙皇帝御制文集一、二、三集皆于康熙皇帝生前编成刊印,未经后人篡改,因而其中敕谕和诏旨的史料价值,仅次于原始档案而普遍高于《实录》。《御制文四集》虽然是雍正年间由雍正皇帝组织人员编辑刊行,但是因其和《清圣祖实录》大体同时成书,因而其中史料价值也不低于实录。除此之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康熙皇帝御制文集中敕谕部分还保留了大量的《实录》中所不曾收录的史料。如废太子允礽,早年深受康熙皇帝喜爱和器重,康熙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康熙皇帝率师讨伐噶尔丹,伊允仍留京居守,前后一年多的时间,康熙皇帝给允扔的书信敕御总共有七十六封之多。详细记载了康熙父子之间的来往以讨伐格尔丹的情况,史料价值极高,而雍正年间为康熙皇帝纂修《清圣祖实录》时,馆臣出于忌讳,概未收录。就此言,康熙皇帝御制文集中的敕谕部分对于研究康熙皇帝和清史都有着特殊的价值。值得史家高度重视。
在康熙御制文集中,书信所占分量不大。其中,《御制文一集》中仅有两卷,涉及对象为孝庄文皇后和 孝惠章皇后二人。其中致孝庄文皇后书信二十封,致孝惠章皇后书信二十三封。主要是康熙皇帝二次东巡盛京和后来巡幸塞外期间所作。《御制文二集》中不到一卷,收录康熙皇帝亲征格尔丹期间致孝惠章皇后书信八封。为了表彰孝道,其中一些书信,在〉《清圣祖实录》中已被节略称引。但是如要详细了解康熙皇帝和祖母、嫡母之间的关系及二次东巡、早年北狩以及征讨格尔丹的情况,御制文集所载书信,仍有较高价值。
表、颂在康熙皇帝御制文集中数量更少。其中,《御制文一集》收录表文三篇,《御制文二集》收录一篇。对象仍是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颂文,《御制文一集》收录四篇,除《大德景福颂》是为祖母孝庄文皇后所写之外,其他三篇对象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何福临的陵寝福陵、昭陵、孝陵。《御指文二集》三篇,《御制文散集》一篇,《御制文四集》两篇。除祖母孝庄文皇后和嫡母孝惠章皇后之外,还有天地神祗和前代帝王。这些文字,大多由文臣捉刀代为,词藻虽极华丽,内容却十分空洞,不外歌功颂德。相对来说,在康熙皇帝御制文集中,这是价值颇低的一部分。
论、辩、说、解大体都是康熙皇帝的治学之作。收入御制文集的论辩之作共五卷,除《御制文一集》收录二卷之外其他集各为一卷。辩、说、解,除《御制文一集》略有所录之外,其他各集或有或无。康熙皇帝早年在南书房师友指导下初学作文,为了引导他进入境界,这些词臣分别以修身、求学、理政为题,圈定几个题目,有康熙皇帝根据所学儒家经典加以发挥,这大概就是御制文集论的部分的由来。学成之后,康熙皇帝循此路子又时有所作,但因这些题目过于泛泛,几千年来,人们已经作过多遍,康熙皇帝作来作去,也无非是拾人牙慧,没有新意。但是对于他牢固掌握儒家经典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却不无作用。
在康熙皇帝的御制文集中,序跋碑文所占分量颇多。其中序文七卷、跋文三卷、记二卷、碑文七卷,其内容涉及也颇为广泛,有康熙朝敕撰书籍的序文,有宗室王公、大臣去世后的御撰碑文,有巡幸各地的纪实之作,又有各地兴建寺庙的碑记,有康熙皇帝读书和品赏字画的跋文。对于研究康熙皇帝本人乃至一些专史都有一定的价值。
和康熙皇帝御制文集中的其他部分相比较,杂著部分对于研究康熙皇帝的治学和思想有着较高的价值:以数量而言,这一部分共计三十三卷,仅次于敕谕部分,而高于诗词;以内容而言,也十分丰富。其中,《御制文一集》收录的《讲筵绪论》二卷,记载了康熙皇帝早年热心学习儒家经典,联系实际、汲汲求治的情况;〈御制文二集〉收录之〈阅史绪论〉和〈御制文三集〉收录〈古文评论〉则是康熙皇帝成年以后自觉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真实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康熙皇帝曾经广泛阅读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通鉴》等各种历史著作,还通晓宋元明时期的历史;《御制文四集》收录的《康熙几暇格物编》则记载了康熙皇帝关心和爱好自然科学的情况,是研究康熙皇帝和自然的可贵史料。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御制文二集》中还收录了康熙皇帝自著的完整的历史著作《亲征漠北纪略》概要记载了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率领北征噶尔丹的全部过程。康熙皇帝以当事人撰写当代史,表明了康熙皇帝对历史著作的重视,同时也为后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贵的资料。还值得注意的是《御制文四集》杂著卷中收录了康熙皇帝晚年所作的《七询》一文,在该文中,康熙皇帝设以近侍之臣、文学之臣、介胄之臣、释氏之流、道家之流、医术之臣、岩阿一老与自号体元主人的康熙皇帝互相问答,以文学体裁表达自己晚年的志向。如近侍之臣劝他溺志声色,及时行乐;文学之臣劝他大举修书,以光文治;介胄之臣劝他扬威绝域,开疆拓土;释家之流劝他大建寺庙,广行佛事;道家之流劝他无为而治、炼丹养生;医术之臣劝他注重保健,服用补品。对此,康熙皇帝都概予拒绝,而对农民化身的岩阿一老所提的让百姓各安其业,吃饱穿暖,共享太平之福却极表赞同。在该文之末,他表示,自己一生“殷忧劳世,习与性成,学于古训,不敢荒宁,前途之计,后世之寄,畴勤畴恤,繄余是视,兢兢业业,不知老之将至”,表现了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的宽阔胸怀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决心。尽管该文体裁处于模仿,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其一生所作各类文章中,文学之作甚少,就此而言,这篇文章仍有一定的价值。
在康熙皇帝御制文集中,还收入了赋体文字十八篇。康熙皇帝早年,在南书房词臣的熏陶下,兴趣广泛,喜欢文学,楚辞汉赋经常浏览,因而时有赋体作品问世。据统计,康熙皇帝所作十八篇赋中,康熙二十四年以前所占十篇。后来由于政务繁忙,治学主要方向转向与政治关系密切的历史,赋作渐少。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赋体盛于两汉,魏晋以后,逐渐衰落,不受文人重视,兼之以康熙所作各赋,水平也不算高,因而并未引起人们注意,在文学史上更没有什么价值。虽然如此,也应看到作为出身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康熙皇帝于政事之余还兼及文学,并以各种体裁从事文学创作,就此而言,是十分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