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桐女史:
toutou,你看缎匹这件事,我家某人真的很顾及十三的面子,就算是缎匹数量不够,可是还是准备等来年到了新的缎匹再进行赏赐。
呵呵,FF就说感觉雍正挺抠门的,我也这个感觉,恐怕二月河也是这个想法吧,我一看到《雍正皇帝》写老八心知雍正心疼那笔脚力钱的花销,我就想笑,嘿嘿嘿~
toutou:
呵呵,我录的得那段是十三心疼脚力钱,不肯给人家报销。
不过十三让户部赏那么多东西给宗室诸王福金,还不是替小四收买人心,谁让小四人缘那么差呢。这叫算政治账,不算经济帐。
我觉得李维钧真是很无辜,怎么碰上这么蛮不讲理的兄弟俩。还有啊,最逗得是李一开始根本没敢再追问这件事,是小四在人家谢他赏赐荔枝的折子上非要替十三解释的,生怕李会对十三有意见似的。不过人家真的要求他们全面解决问题,他们又不干了。
洗桐女史:
不明白为什么给驳了,是不是怕开了先例以后所有的省都效仿呢?不明白!
toutou:
其实康熙初年就有下旨,各省的运输费用算正项钱粮应该报销,但是户部从本身的利益出发,每次都驳回,让各省自行解决,这样就成了“例”。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各省直接“咨部”,不必经过皇帝,所以康熙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户部一直在违旨。李维钧不是宠臣么,胆子比较大,就直接向小四提出了这种要求。我想其实四和十三都明白个中情由,四可能是觉得十三会突破几十年的陋习,但十三比较谨慎啊,可能是不想一上台即改变旧例吧,所以两个人一下子就没达成默契。不过后来确实把各省的这项都算作正项钱粮了。
当然,这必须要归功于密折制度。因为就算是李维钧这样比较大胆且受宠的封疆大吏,也在奏折中说,他不敢直接题本,而只能私下里向皇帝请求。
洗桐女史:
问一个很白的问题。
那个李维钧不能向会考府提出奏销么?虽然都是十三管,但是会考府是新的机构,是不是能比较容易破例呢?
toutou:
我觉得吧,会考府这个地方,就是小四用来卡老八,卡工部的专门机构,就是要让老八这个总理王大臣在大事小事上都不爽。你看最后会考府批驳了九十多件奏销案,六十多件都是工部的,而真正管钱粮的户部只有十多件,还都是针对孙查济的。再说,我觉得依十三的风格,要是户部的事,督抚们直接往会考府捅,他肯定不高兴。而且李维钧既然已经跟小四打了招呼,可能自以为心里已经有底了,就直接去找户部。谁知道小十三没跟他四哥想到一块去。
toutou:
我们学校有清史论丛的期刊收藏,回头我去给你找找。
我觉得小四三年撤了会考府,就是因为它卡老八的使命已经完成,再留着,岂不就是卡十三了吗?
洗桐女史:
就怕是我糊里糊涂记错了,不是《清史论丛》,汗~
另,我刚才下去看许曾重的《曾静反清案与清世宗胤禛统治全国的大政方针》,我对许的文有点心障,所以放到现在才拿出来认真的通读,没想到居然看到雍正被曾静案刺激的曾经想跟儿子们将自己自幼的经历,不过他很忙,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唉,难道我家某人真的如他在谕旨中说的那样,害怕自己子孙为人所蒙蔽么,可怜的某人~我现在又在按图索骥呢,根据许文翻《高宗纯皇帝实录》~郁闷的桐留~
toutou:
乾隆确实说过,小四在曾静案后自报家史,乾隆还让他活着的叔叔们把当年他老爹发生过的事都写下来。
洗桐女史:
这个……要是能看到就好了。
乾隆说当时雍正于养心殿连日召见诸王公、文武大臣,把自己的经历和他们说了,而乾隆和弘昼,雍正也要和他们谈,不过太忙,没时间,结果一直搁置了。乾隆一定很头痛,不知道他老爹情绪激动说出啥过火的话来,呵呵,想象乾隆一头黑线的样子。
toutou:
我觉着,要是雍正跟乾隆谈过了那他可能就更黑线了。听他老爹在那边絮絮叨叨的讲着革命家史,不爱听又不能说出来,还不能让人看出来,而且,我觉得乾隆心里是一直不赞成雍正这种做法的,他呢觉得没有必要这样都说出来,还觉得这样做其实是丢了皇家的面子,要不怎么回一上台就收了大义呢。
洗桐女史:
嗯,有人说雍正晚年政策变宽,是因为弘历从中建议。但我觉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另,我把自爆家史那段录下来了:http://www.ourjg.com/bbs/dispbbs.asp?BoardID=5&replyID=17868&id=2544&skin=0
看到那个,“朕与和亲王亦预闻焉”,就足以想象乾隆当时的紧张心情了。哈哈,看得我忍不住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