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饽饽是满族的传统食品。流行于东北等地。满族人民把馒头、包子等面食统称为饽饽。其式样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黄米饽饽:用黄粘米加配料制成。随制作的季节和所加配料不同,分豆面饽饽(春天,将黄米磨成面,加豆面蒸制而成)、椴叶饽饽(夏天,“椴”是一种乔木,叶大似木槿,卵形,叶清香。椴叶饽饽的做法是用粘米面和成面团,擀成如包饺子样的面皮,包上小豆馅,再用椴叶裹上,上笼屉蒸熟即成。还有苏叶饽饽,做法同椴叶饽饽,只是用苏子叶代替椴叶)、粘糕饽饽(秋天,用黄米面夹豆泥蒸熟而成)。 馓子:用荞面或粘高梁粉和面,揉搓成细条状,放笼屉上蒸或者用油煎、炸,熟后,拌卤酱成汤,入口筋道好吃。满族祭祀时,常供馓子。 打糕:以粘高梁、大小黄米、江米的粘性体物为原料,把米上屉蒸熟成粘饭,取出淋上清水,放在打糕石上用木榔头捶打成团面。做时须撒拌熟黄豆粉,即可揉制成各式各样的饼类。吃时,蘸糖与蜂蜜食用,十分可口。 淋浆糕:将粘高梁面、江米面、黄米面搅拌均匀后,舀在布袋中,使淋成的汁滴在容器里,淋好后,上笼屉蒸熟,切成方块或菱形块即可食用。其质地细腻、松软,味道香甜。 洒糕:粘米面为原料。将屉放到锅上,按屉面大小,先洒上一层小豆,然后撒上一层粘米面,蒸熟后再撒第二层。如此反复,一直撒到与屉帮大体相同的高度为止,最上面再铺上一层小豆。待此层小豆蒸熟,糕便做得,其味甘美香细。 萨其玛: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搓条饽饽。做法与打糕大体同,即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之后蘸熟黄豆面搓拉成条形,油炸后切成块,洒上一层熟黄豆面或白糖即成。此外,还有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驴打滚等。 满汉全席是享誉中外的清代宫廷宴席。因集满、汉两族烹调技艺精华于一席而得名。据说始于乾隆年间,主要采用满族的烧、烤、蒸和汉族的炸、炒等烹饪方法,大量名菜、名点兼收并蓄。全席菜式多达200多款,其中热菜134道,冷拼48道,以及数十种各式点心。原料多为各地贡品,有山珍、海味、珍禽、异兽、鲜蔬、名果等,取精用宏,争奇斗胜。餐具亦十分讲究,以金杯、银盘、玉盏、象牙筷等珍品为主。辛亥革命以后已大为减化。
满洲饽饽是满族的传统食品。流行于东北等地。满族人民把馒头、包子等面食统称为饽饽。其式样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黄米饽饽:用黄粘米加配料制成。随制作的季节和所加配料不同,分豆面饽饽(春天,将黄米磨成面,加豆面蒸制而成)、椴叶饽饽(夏天,“椴”是一种乔木,叶大似木槿,卵形,叶清香。椴叶饽饽的做法是用粘米面和成面团,擀成如包饺子样的面皮,包上小豆馅,再用椴叶裹上,上笼屉蒸熟即成。还有苏叶饽饽,做法同椴叶饽饽,只是用苏子叶代替椴叶)、粘糕饽饽(秋天,用黄米面夹豆泥蒸熟而成)。 馓子:用荞面或粘高梁粉和面,揉搓成细条状,放笼屉上蒸或者用油煎、炸,熟后,拌卤酱成汤,入口筋道好吃。满族祭祀时,常供馓子。 打糕:以粘高梁、大小黄米、江米的粘性体物为原料,把米上屉蒸熟成粘饭,取出淋上清水,放在打糕石上用木榔头捶打成团面。做时须撒拌熟黄豆粉,即可揉制成各式各样的饼类。吃时,蘸糖与蜂蜜食用,十分可口。 淋浆糕:将粘高梁面、江米面、黄米面搅拌均匀后,舀在布袋中,使淋成的汁滴在容器里,淋好后,上笼屉蒸熟,切成方块或菱形块即可食用。其质地细腻、松软,味道香甜。 洒糕:粘米面为原料。将屉放到锅上,按屉面大小,先洒上一层小豆,然后撒上一层粘米面,蒸熟后再撒第二层。如此反复,一直撒到与屉帮大体相同的高度为止,最上面再铺上一层小豆。待此层小豆蒸熟,糕便做得,其味甘美香细。 萨其玛: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搓条饽饽。做法与打糕大体同,即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之后蘸熟黄豆面搓拉成条形,油炸后切成块,洒上一层熟黄豆面或白糖即成。此外,还有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驴打滚等。 满汉全席是享誉中外的清代宫廷宴席。因集满、汉两族烹调技艺精华于一席而得名。据说始于乾隆年间,主要采用满族的烧、烤、蒸和汉族的炸、炒等烹饪方法,大量名菜、名点兼收并蓄。全席菜式多达200多款,其中热菜134道,冷拼48道,以及数十种各式点心。原料多为各地贡品,有山珍、海味、珍禽、异兽、鲜蔬、名果等,取精用宏,争奇斗胜。餐具亦十分讲究,以金杯、银盘、玉盏、象牙筷等珍品为主。辛亥革命以后已大为减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