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贴自《心里的秋官》“秋官在线”成立2周年纪念专刊)
秋官带给我前所未有的美感、喜悦与充实,所以他的决定我永远都会支持。不过支持的原因却很可能不同,有时是因为这个决定本身,有时却只是因为它是秋官做出的。
我最初知道秋官将出演《江湖》时,说句请恕罪的话,失望多于期待。其一觉得《江湖》的构思缺乏新意,当时秋官已经接连主演《戏说乾隆》1、2,给观众、特别是大陆的观众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可以说已将这类故事发挥到极致。那时的很多观众,已经不只是在喜欢乾隆,而且还非常肯定郑少秋这位演艺奇才,十分期待他能够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形象。但《江湖》有重复《戏说》之嫌,同是皇帝的形象,同是微服私访的结构,同是与奇女子的爱恨纠缠,它如果承接《戏说》第一部推出尚可以,可惜在它之前连《戏说》2也播出了。总在一个套路里走,我认为实际上埋没了秋官的才华。其二,《江湖》的故事实在太令人难以置信,吕四娘刺杀雍正已经很悬,他们情根深种那简直是悬之又悬,在这样一个让观众相信都不容易的框架之下,想吸引和感动他们谈何容易。其三,从史实的角度看,雍正有点缺乏趣味性。他不是一个光彩夺目的君王,没有秦皇汉武的辉煌,就是相比其子其父,他也缺乏像乾隆的浪漫和康熙的仁慧那样引人注目的特质,他的突出优点是勤于政事,不过这种优点是相当呆板的。历史上关于他的负面记录太多,将其塑造成正面人物有点牵强。当然经历了如他一样艰苦漫长的登位争夺,性格上的毛病较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在筹拍时,我并不十分看好《江湖》,但在该剧播映时,我仍然积极追看,即使出差也外也必托家人帮我录像。欣赏全剧后,我认为虽然《江湖》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均不占优势,但却是一部水平不俗的作品,制作的极为精细、认真,场景宽阔,有历史氛围,虽然对白较为冗长,影响了该剧的节奏,但胜在精雕细刻,较为雅致。我觉得秋官在这部戏里的表现,理应得到最充分的肯定,因为他极尽心血,倾尽才华将这部剧先天不足的影响压缩至最小。首先在外形极似乾隆的情况下,他塑造出雍正完全不同的风貌。乾隆少年得志,倍受宠爱,政绩卓著,因此他心理压力小,风趣浪漫。秋官深谙此理,他的乾隆风流倜傥,敢爱会爱,幽默风趣,笑起来无所顾忌,前仰后合,余音绕梁;恼起来也是大发脾气,立眉毛瞪眼睛,嘴上不饶人,兼具了偶像的大家风范和卡通的趣致可爱。而雍正在王位争夺战中却倍受煎熬,父亲的挑剔,兄弟的排挤,感情的失落,都使他如履薄冰,左右为难。秋官很好地把握了雍正身处矛盾漩涡中的处境,他的雍正冷静、机警、压抑。常常是欲说又止,欲罢不能。他没有乾隆那明朗的笑容和轻狂地发作,雍正不常笑,似乎也不以笑来传情,倒是常常用苦笑来诉说他的无可奈何。他也不常发火,对兄弟的倾辄,他即使生气,也必须礼数周全;对大臣,即使不满,也必须留有余地,雍正的火得常忍着。秋官是一位难得的演员,他聪慧灵活,演经纬人物的手法经常可根据剧情调整。例如演乾隆,他就用了一些稍稍夸张的手法;演谢文武,他的风格就十分生活化;演丁蟹、丁野,他的外部动作就特别多;演汪东原这个表面上是汉奸,实则为一腔热血的爱国志士时,秋官竟可以将自己最优势的项目----丰富的面部表情弃置不用,仅靠准确的潜台词来支撑角色;而雍正我个人看法是秋官表演风格最细腻的几部作品之一,除了武打场面,雍正的外部动作可以说相当少,少的程度不仅跟手势多多的丁野丁蟹没法比,跟秋官其它角色外部动作的使用频率差距也非常大;雍正的表情也较为含蓄,一对比乾隆,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分别,秋官将雍正的感情表达的非常深沈,而主要的手法是通过对细节的细腻刻画。我记得戏中有两次雍正对弘历发火的小细节,一次在弘历童年,一次在弘历青年时代,都是因为弘历要找亲娘。雍正真的很生气,小的时候打,大的时候骂。而秋官在这两场戏里不是简单的只表现出雍正的气恼,因为雍正主要的感情不是对弘历不听话的气恼,而是对弘历找亲娘这一行为可能引发严重伤害的焦急,秋官用细微的表情变化将雍正对弘历的关切、忧虑、以及决不允许任何人伤害他(包括弘历自己)传神地表达出来。这两场戏如果由演技稍差的演员来演,几乎可以完完全全地浪费掉这个细节,如果用一遇感情戏就声嘶力竭的马景涛来演,基本上就是一个相反的效果,而秋官的表达却是那样清晰准确,富有感染力。所以虽然该剧的故事框架令人难以置信,但生动的细节却营造出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效果,为该剧增添了极大的可信性。
《江湖》虽然不是特别成功,但确实是一部好剧。不过好剧也要注意时间差和故事的新颖程度,否则制作再认真,也容易吃力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