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子监里彝伦堂门上题的匾额。拍出来效果还不错,很清晰。不过我觉得好像是重新粉刷过,颜色很鲜艳,不像经过三百年的样子。
彝伦堂前的简介,可惜的是我去的时候彝伦堂里正在装修,没让进去。趴在门口看了看,里面乱七八糟的。
孔庙大成殿门前的匾额。
题匾上的印文
这后面的文字部分,是我从网上找到的关于大成殿清帝题匾的详细介绍。是从http://www.jiawenzhong.cn/read_art.asp?caseid=49&id=389转来的。
北京孔庙大成殿内御书木匾
贾文忠
北京孔庙坐落在北京东城国子监街内,是全国第二大孔庙。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孔的正殿,它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光绪三十二年将殿由七间三进扩建为九间五进。殿内悬挂着清代九位皇帝御笔书额的木匾,内容多系颂扬孔子之词。
孔子被称为“圣人”,特别受到历代皇帝的青睐,他的思想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被历代帝王尊为先师、先贤,尊号不断加封,冠以最神圣、最智慧的头衔。汉、晋及隋朝称先师、先圣、宣尼、宣父,唐代又加谥文宣王,宋代又加“至圣”,元代加复“大成”,至清顺治封孔子“至圣先师”止,共十一帝加封,但这些尊号多见于推崇孔子的书册,欲不见有御笔书额。
清朝盛世崇尚儒学,倡导尊孔,祭祀孔子已成为国家常典。天子登基即位,一般要亲临国子监“辟雍”讲学一次,称为“临雍”,“临雍”后即将御制木匾一方送到孔庙大成殿内悬挂。从康熙朝至宣统年间,大成殿内已有清代皇帝御书木匾九块,依次为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帝御书“生民未有”,乾隆帝御书“与天地参”,嘉庆帝御书“圣集大成”,道光帝御书“圣协时中”,咸丰帝御书“德齐帱载”,同治帝御书“圣神天纵”,光绪帝御书“斯文在兹”,宣统帝御书“中和位育”。每块木匾长约6米、宽2.5米,每字为一米见方,全部是金字佛青地,四周雕有群龙戏珠浮雕,边框的中央宝珠火焰,龙吞云雾,云水翻波。民国五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将清代诸帝所书匾额全部取下,移交当时的历史博物馆保存,改悬当时大总统黎元洪书“道洽大同”匾于大成殿中央。1983年作者接受了修复清代皇帝御书大匾的任务,经过近半年的修复,这些残破不全的大匾,整旧如旧,完好如初。1983年秋这些匾额重新悬挂在大成殿内外,位置依旧,只是殿内中央“道洽大同”匾未动,将“万世师表”移至大成殿外前檐高悬。大成殿经修复、整理于1984年1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
笔者根据匾额的内容浅释如下:一、“万世师表”,康熙帝书,语出晋葛洪《神仙传》:“老子岂非乾坤所定,万世之师哉!故庄周之徒,莫不以老子为宗也”。又《史记·孔子世家》:“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使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谓至圣矣”。两千多年来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意为孔夫子永远是人们的老师。二、“生民未有”,雍正帝书于雍正七年。《史记秦楚之祭月表》:“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苦若斯之极也”。“生民”,《诗序》解为尊祖,匾文意为尊祖千古以来,从未有若孔子之至高无上的圣贤。三、“与天地参”,乾隆帝书。《易·说卦》称:“参天两地而倚数”,也可作“参天贰地”。《史记·司马相如传》难蜀父老曰:“故驰惊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意赞誉孔子之德可与天地并而为参。四、“圣集大成”,嘉庆帝书。《孟子·万章》:“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该匾文意颂孔子集古代诸圣贤之长于一身。五、“圣协时中”,道光帝书。《尚书·尧典》:“协和万邦”。“协”指调和、融洽。《礼记·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儒家指立身行事,全乎时宜,无过与不及为时中。此匾意为尊崇孔圣之道协和万邦,凡事处置得体,恰如其分。六、“德齐帱载”,咸丰帝书。《左传》:“如天之无不帱(覆尽)也,如地之无不载(放置)也”。匾意为颂扬孔子品德修养高尚如天地之宏大博远。七、“圣神天纵”,同治帝书。《尚书·洪范》:“聪作谋,睿为圣”。品德学识高尚的人谓圣人,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圣人特指为孔子。“天纵”,《论语·子罕》:“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朱熹集注为:“纵犹肆也,言不为限量也”。因此,“圣神天纵”,尽颂孔子为上天赋予人间的品德常识高超的神灵。八、“斯文在兹”,光绪帝书。《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期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文”,指礼乐制度或王道。后以斯文,泛指儒学或文化。因此,“斯文在兹”,意指世间所有文化尽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九、“中和位育”,末代宣统帝溥仪书。《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匾文意指,按照孔子的中庸之道,就能达到“中和”,世间一切事物都能达到和谐的境界,一切事物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呈现勃勃生机、蓬勃发展的景象。十、另一块黎元洪书“道洽大同”。《易经》解道为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泛指沧桑变迁的永恒规律。“大同”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贷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谓大同”。此乃秦汉时代儒家学者虚构的太平盛世之臆想。道洽大同,颂扬儒学为人间正道之学,谓崇奉儒家学说保成就大同世界。1988年《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