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皇太后预备六十斤猪一只、鹅一只、鸡两只;格格二人,猪肉各四斤;妈妈一个猪肉二斤;女孩们十三人,猪肉各一斤;妈妈二人猪肉各八两;妃二人(注:此处应为太妃,经考证为顺治淑惠妃和端顺妃),猪肉各十四斤、鹅各一只、鸡各两只;小福晋猪肉七斤、鹅半只、鸡一只;五公主猪肉五斤、鹅半只、鸡一只;姥姥二人,猪肉各一斤[八两]。
省略皇帝供应两段......
妃六人,猪肉[各十二]()各八斤,鹅各一只,鸡各二只;嫔四人,猪肉[各八](各六)斤、鹅各半只、鸡各一只半;贵人四人,猪肉[各六](各五)斤[八两]、鹅半只、鸡各一只;常在六人,猪肉[各五](各四)斤、鸡各一只;四公主猪肉[五](四)斤;姥姥二人,猪肉各一斤[八两];六公主猪肉[五](四)斤;姥姥二人,猪肉各一斤[八两];妈妈二人,猪肉各一斤[四两]。
省略十七位皇子的供应......
翊坤宫公主(注:此处本为“火至”二字,小蛮为此特地请教某教授,经其查找满语原文确认,二字满文原意应为“公主”,当是出版机构翻译时的笔误)猪肉二斤[八两];姥姥二人,猪肉各一斤[八两];妈妈二人,猪肉各一斤[四两]。
永和宫公主猪肉二斤[八两];姥姥二人,猪肉各一斤[八两];妈妈二人,猪肉各一斤[四两]。
长春宫小格格猪肉二斤[八两];姥姥二人,猪肉各一斤[八两];妈妈二人,猪肉各一斤[四两]。
兆祥所公主之姥姥二人,猪肉各一斤[八两];妈妈二人,猪肉各一斤[四两]。
省略内臣供应......
—————————————————————————————————————————————————————
【分析】:
这份单子记载于《康熙朝满文朱批》无年份的档案里,虽然无年月份,但我们还是能够推测个大概。首先,单子上有十七阿哥,说明肯定是康熙三十六年三月胤礼出生之后,单子上还有四公主,说明肯定是在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四公主出嫁喀尔喀之前。根据上面记载的康熙十六年、二十八年议减用肉量的内容和康熙在该年份的行程看来,我最初把清单开列时间缩短至康熙三十六年五月十七到五月十九这三天。后来经过虫大提醒:
应该是康熙三十六年八月十一日之后到十一月之间。
清单里提到四阿哥家是两个阿哥一个格格,那就是弘晖弘盼和怀恪啦。弘盼是36年6月生的。
清单里还提到太子家是三个阿哥一个格格,那就是后来夭折36年还活着的大阿哥,弘晰弘晋,和第三女郡主。(其他的在36年之前都要夭折了。)郡主刚好是康熙三十六年八月十一生的。
这么说来就应当是三十六年下半年八月十一之后。那么老爹是在九月十七北巡归来的,到十月二十三日再赴汤泉。所以可以把时间段再缩短到九月十七至十月二十三这一个多月里(从汤泉回来就立刻开始操办四公主的婚嫁了)。
康熙三十六年时,后宫没有皇后,没有皇贵妃,也没有贵妃。拥有正式妃号的只德、荣、宜、惠四妃。可是清单中却有“妃六人”的说法,也就是说除了老爹的四大天王之外,当时还有两位没有正式册封,但是享受妃级待遇的人。这两人中一个大约该是小佟佳,尽管小佟佳是三年后才空降为贵妃的,可凭她的出身,即便还没有正式册封,享受妃的待遇也十分正常。那么,除了小佟佳之外,另一个也享受妃级待遇的女人又是谁呢?
同样有问题的还有“嫔四人”,当时正式被册封为嫔的有:十六年册封的僖嫔、端嫔。那么另外两个嫔又是何人?除此之外的“贵人四人”、“常在六人”又是谁?
筛检一下康熙三十六年的嫔妃情况,其中生卒年可以确定的,并有可能享受妃、嫔、贵人待遇的后妃有以下9人:
1、卫氏:康熙二十年生皇八子胤禩,三十九年十二月册为良嫔,未几进为良妃。
2、纳喇氏:初封贵人,康熙十四年生皇子万黼,十八年生皇子胤禶均早殇;二十四年生皇十女,雍正二年六月晋尊为皇考通嫔。
3、章佳氏: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康熙三十八年薨,追敏妃。
4、王氏:康熙二十余年入侍宫中,三十二年生皇十五子允祄,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子胤禄,四十年生皇十八子胤祄。五十七年十二月册为密嫔。
5、陈氏:康熙三十六年生皇十七子胤礼,五十七年十二月册为勤嫔。
6、戴佳氏: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胤佑,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为成妃。
7、博尔济吉特氏: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为宣妃。
8、万琉哈氏:康熙二十四年生皇十二子,五十七年十二月册为定嫔。
9、瓜尔佳氏:康熙四十年生皇十八女,三十九年册为和嫔,五十七年进和妃。
PS:另外,康熙还有一大票生卒年不能确定的后妃,这些人中估计也有早期进宫,有封号,能活到康熙三十六年的,但是鉴于翻遍四谱、东陵资料和爱族全书都无法找到这帮人的确切信息,而我手上有没有类似爱谱和玉牒这种权威史料,为了避免不可知论,就干脆把她们忽略吧。请大家原谅我!
—————————————————————————————————————————————————————
刚才我们说过了,“妃六人”里,差着一位,“嫔四人”里,差着两位,加上“贵人四人”,总共七个名额,也就是上面九位还要竞争上岗,现在的问题是,这九个人里,谁相当于妃、谁相当于嫔、谁相当于贵人嘞?
糟糕,里面涉及到敏妃,怕又会引火儿。无党派人士在这里呼吁敏粉、十三粉如有不满时请嘴下留情。
在分析这个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清单里“公主格格”的供应情况,以此作为侧面参考。这里共提到六位公主和三位格格,她们是:四公主、五公主、六公主、翊坤宫公主、永和宫公主、兆祥所公主、格格二人、长春宫小格格。
康熙三十六年时,纯禧、荣宪、端静三位公主已经出嫁蒙古,留在宫中的小公主共有7位,四公主恪靖、五公主温宪、六公主纯悫、八公主温恪、九公主悫靖、十公主敦恪、皇十六女。(七公主三月夭折了,八九十这时候年纪小,还未序齿)
这7位公主里,前三位都有十分明确的说法,其中,五公主的供应与皇太后在一起,那么五公主肯定是由皇太后亲自抚养的。兆祥所公主应该就是三十四年出生的,还属于哺乳期的皇十六女,所以单子上才没有她的份额,只有奶母的。另外还剩下清单中的翊坤宫公主、永和宫公主,和现实中的八、九、十三位。
理论上说,清朝记录中,皇帝的女儿一般都是称作公主,很少称格格,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明显单子上就比现实中少了一位公主的供应。可事实上,这份清单是非常之全面的,连乾清宫的大丫头、养心殿守门儿的、敬事房剃头的和厨房养的狗、鹰、果子狸都没落下,个个都有份例,所以不可能独独缺掉一位公主。ORZ。。。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单子中提到的三位格格,有一人其实是公主。虽然这种说法有点勉强,毕竟连刚出生的小十六都被堂而皇之的称作“兆祥所”公主,那么没道理八、九、十中要有一个称作“格格”。不过没办法,与漏掉一位公主相比,把公主称作格格似乎可能性更大一些,况且也不是没有把未成年公主称作格格的先例,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以此为定论。
这三个格格中,两位是跟着皇太后的,可是这两个被称作格格的人却没有“姥姥”跟着,因此估计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陪伴太后的宗室格格或者孝惠娘家的姑娘们。至于剩下的长春宫小格格,想必就是那位“被漏掉”的公主了。
因此这么一归结,八、九、十就是永和宫、翊坤宫、长春宫三位了。这里面,长春宫被称作“小格格”,加上她的供应比别的公主要少,所以推测,应该是年仅六岁的小十——和硕敦恪公主。
至于八公主、九公主谁跟着翊坤宫宜妃、谁跟着永和宫德妃呢?经虫大提醒,这份单子应该是按照公主齿序排列的,当然五妹妹跟着太后另算。所以温恪应当由宜妃抚养,悫靖是跟着德妃的。这一点也刚好印证了为什么温恪死后是老九去送葬了,看来两人竟还是有一番兄妹之情的。
小结一下公主:
四公主——?
五公主——宁寿宫(太后)
六公主——?
八公主——翊坤宫(宜妃)
九公主——永和宫(德妃)
十公主——长春宫(?)
—————————————————————————————————————————————————————
之所以要这么费劲的弄清公主们的住处,其实也是在考量妃子们的地位。康熙朝的妃子并不是不能自己带孩子,但必须要有一定的地位才行,至少嫔级以上或一宫主位。
看到有关敏妃的争论里,有人说敏妃生前就已经有了妃的待遇,而且虽然记载敏妃死后十三跟着德妃,可事实上,也没有资料显示,敏妃活着的时候,她的儿女都跟着她。从上面我们队公主的分析不难看出,敏妃的两个女儿在她生前一个由长春宫抚养,一个由永和宫抚养(或是翊坤宫),都不是她亲自养育的。当然了,如果你说敏妃当时就是长春宫主位的话也没有办法。可是小蛮的个人意见,敏妃之号为追封,生前没有正式被册封过,想做一宫主位是不大可能的。
PS:如果敏粉和十三粉对此有疑义,请去《康熙朝东西六宫的主位(推测)[后演变为敏妃追谥追封争论]》、《[录入]雍正谕礼部追封敏妃为皇贵妃》等帖子中阅读并参与辩论,本帖不欢迎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以防歪楼。
那么这个“妃六人”中的妃究竟指的是谁呢?按照老爹的性格,对于一个出身普通的妃子来说,即便是受宠又能生,也必须按部就班的熬资历,空降这种好事儿都是留给那些由背景的后妃的。而如果一个后妃享有“妃”级待遇,老爹能够容忍的至少此女是正式的“嫔”。看看八位候选人中,除了纳喇氏有个贵人的称号,其他人都还未经册封。既然大家位分的起点相似,那么只能比出身了,毕竟出身绝对是老爹给自个儿女人职称地位的重要依据。
八位中,出身大多不高,只有一位鹤立鸡群,那就是后来被册封为宣妃的博尔济吉特氏。说起宣妃的出身,清朝有一位后妃可以比拟,那就是顺治的废后。事实上,宣妃就是废后的堂侄女。宣妃的父亲和塔是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扎萨克——和硕达尔汉亲王。要说科尔沁左翼中旗,可是蒙古部落的尖子,因为这一旗中出了孝端皇后、孝庄皇后、宸妃等等著名人物,是蒙古与皇家联姻的佼佼者。
我们常说顺治废后的地位尊贵,因为她老爸吴克善是科尔沁的卓礼克图亲王,还是孝庄的哥哥,可是宣妃的祖父满珠习礼是比吴克善更牛的贵族。首先吴克善虽是亲王,但没有实权,而满珠习礼王则是科尔沁掌权的达尔汉亲王。其次,吴克善是孝庄同父异母的庶兄,可满珠习礼则是孝庄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因此这么算来,宣妃的身世比顺治废后、孝惠都还要强悍。
至于宣妃是何时进宫的不太清楚(有资料说是康熙十七年前后),但是她老爹死于康熙八年,就算她是个遗腹子,能进宫的时间也在康熙二十几年。况且康熙九年的时候,宣妃的大哥娶了固伦端敏公主,那么纳娶宣妃又一定与孝庄有关系,所以她入宫的时间当是康熙二十年前后,或者更早。
宣妃的境地显然和小佟佳很像,一样的出身名门,一样的无宠无子,但宣妃比小佟佳更惨,孝庄一死,她就失去了依靠,从堂姐孝惠又不见得与她一条心。随着蒙古地区战略重点的转移,科尔沁左翼已经失去了战略中心的地位,与皇家的联姻势头也由嫁闺女逐渐变为娶公主,所以想来宣妃的日子并不好过。
可是不管怎么着吧,宣妃毕竟是孝庄的亲侄孙女,与康熙也有兄妹血缘,加上她的身世,就算没有封号,估计也能像同样没封号的小佟佳一样有着妃级的待遇。这一点也符合老爹的一贯原则。
这样的话,小蛮推测的“妃六人”就凑齐了,分别是德、荣、宜、惠、小佟佳、博尔济吉特氏六人。下面说嫔。
注:因安嫔和敬嫔不知所终,所以才会有这个关于缺少的两位嫔的推断,如果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安嫔和敬嫔都活到了雍正年间,那么康熙三十六年时这“嫔四人”就全了,而下面的推测也就成了废话。所以究竟如何判定,就请各位看官自行决断了。
—————————————————————————————————————————————————————
嫔待遇的人竞争比较激烈,首先生孩子多的有可能,已经有贵人封号的也有可能。首先说王氏,王氏在正式成为密嫔之前,已经被康熙称作“王嫔”,但是,这道证明此事的奏折是康熙四十八年的,与三十六年还差着整整一轮,王氏是否在三十六年就有嫔的待遇恐怕还不好说。
至于卫氏,可能性比较大,康熙三十六年之前的几年中,正是老八频频随驾出巡的时候,显然康熙这段时间对这个儿子比较待见,加上卫氏在三年后被正式册封为嫔,因此三十六年享有嫔待遇也不算过分。
陈氏虽然刚刚生了孩子,但毕竟年资浅,又是汉女,这一波未必轮的上她。
戴佳氏自从十九年生了老七之后仿佛就没她什么事儿了,加上儿子也不像八、十三那么出众,还有点残疾在身,因此不管是凭出身、圣眷还是子嗣,她在这帮人中都没有竞争力。与她情形相近的还有定嫔。
老爹喜欢和MM瓜尔佳氏是个人就知道,而且她也是康熙三十九年册封的和嫔。不过小蛮不知道和MM是哪一年进宫的,但是康熙三十六年她才十四岁,即便是进了宫,估计也没什么位分。老爹就是再喜欢她,也不见得给一个初来乍到的小丫头这么高的待遇,所以要把她也排除在外了。
最后一个嫔的名额就剩下章佳氏和纳喇氏了,两人的出身相似,位分纳喇氏是贵人,章佳氏是庶妃。孩子生的一样多,只不过纳喇氏的大半没养住,夭折了。可显然,纳喇氏已经过气很久了,康熙二十四年六公主出生后就没她什么事。相比章佳氏更年轻,也更有实力。虽然三十六年两人都已经过了黄金时期,可架不住章佳氏有个讨人喜欢的好儿子,小十三这时候也十一二岁了,也开始跟着老爹四处跑,加上章佳氏死后有妃的追封,那么生前就算没有正式位分,凭着儿女的关系和自己尚且年轻漂亮,在老爹面前的面子总是要比纳喇氏大一些的。加上给庶妃嫔待遇并不违反老爹的处事原则,因此章佳氏很可能就是那个“嫔四人”中的一位。
于是乎,小蛮推测四位嫔待遇的后妃就是:端嫔、僖嫔、卫氏、章佳氏。
最后说到贵人、常在了,就更加难办了,越是地位低的不好推测。未免资料太少,造成胡乱臆测以至胡说八道的境地,小蛮决定就此打住,不再猜测四位贵人和六位常在的身份,如果亲们有兴趣,可以自己琢磨琢磨。
说来也是很奇怪,老爹五十多老婆,怎么三十六这一年上到了贵人级别的才这几个,四个贵人、六个常在实在少了点。看来其他的都是些答应、常在和庶妃了。小蛮不得不感慨,老爹啊老爹,你对女人还真是小气呢,怎么连五斤猪肉的待遇都舍不得普及啊,唉!
PS:以上均属无党派人士小蛮的个人推测,如有错误,敬请指正,如有异议,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