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图书馆收藏有清代内府抄本清宫《影堂陈设书目录》,残存6册。长23.2厘米,宽17.7厘米。封面黄绫装。首页仅提“影堂陈设书目录”10行。正文半页十行,无格,末笔楷书,竹纸原抄内衬以棉纸。全本无著撰者,亦无序跋印记,共著录图书5308部61543册,其中标明宋版书73部,元版书102部,明版书207部,抄本36部。首册著录有放置在影堂的前殿、后殿、小殿的几案、槅子上的图书121部,以宋元本居多。又按“天、黄、【】、清、玄”顺序著录图书516部。从第二册起分别以经字号、史字号、子字号、集字号、杂字号、佛经目录、戏本目录的类别来著录。其中杂字号缺损较严重。藏书的内容大多为汉书图籍,也有相当数量的满文、汉文、满汉合并类的书籍。从国家颁修的大型图书《四库全书》乃至坊间所刻的俗文学作品《一夕话》、《金瓶梅》等,从皇帝上谕到禁毁书籍兼收并蓄。藏品如此丰富,果真是内府抄本、皇家藏品吗?
原编者依据本书黄绫封皮认定是皇家书目,那么该书卷首所题的“影堂”位于宫中何处呢?据金寄水的《王府生活实录》记载“祭祖在家庙也叫影堂”,“内部格局与故宫奉先殿类似,其中有几案,有方桌,有隔扇,有幔帐,甚为宽敞”。金寄水是清初睿亲王多尔衮的后代,他所描述的影堂是王族形制。……《影堂书目》黄绫装面,抄写精美,为何卷端不称“影殿”而作“影堂”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本书不出皇宫也定出自皇亲贵胄之家。
《影堂书目》无序跋印章,无法直接判定藏主查考避讳是鉴定书籍的重要手段,以国讳定时代,以家讳定责任者。仔细翻阅一过,发现书中所有“玄”字、“弘”字都避国讳,从史字号“宁”字前不讳后讳的现象推测本书目可能为清乾嘉年间原抄,道光以后又补录了部分藏书。在佛经目录除了讳“玄”、“弘”外,“祥”、“晓”也缺末笔,这应为避抄者的家讳。查清皇族宗室,康熙帝十三子原名胤祥,避雍正帝讳改名“允祥”,始封为怡亲王,雍正八年其子弘晓袭封怡亲王。弘晓是清代有名的藏书家,字秀亭,别号冰玉道人、冰玉主人、侍萱主人、讷斋主人,卒于乾隆四十三年,谥僖。他曾建大楼9楹,积书皆满,取其室名“乐善堂”,又名“名山堂”、“安乐堂”等。耿觐光为其《明善堂诗集》作序,称其藏书楼“牙籖缥帙,充盈栋宇”。亲王的特殊身份为弘晓搜集旧籍提供了方便。本来清初社会上留存的宋元旧大多为毛晋、钱曾二家所有,书从两家散出后,半归徐乾学、季振宜,从这两家散出后,经何焯介绍尽归弘晓。
怡亲王府藏有许多世所罕见的孤秘之本,乾隆朝四库开馆,诏令各地进书。怡府未进呈,故而保存下来许多精湛之本。藏书印有“怡府世宝”、“安乐堂藏书记”、“明善堂览书画印记”、“御题明善堂印”、“怡亲王宝”、“忠孝为藩”、“御题银潢派里圭璋器”、“天语尽职从知忠”、“纶音好书犹见性情醇”等。《影堂书目》著录的宋本《施注苏诗》、《集韵》、《五经》等即为怡府旧本。宋本《施注苏诗》传世极少,较为有名的一部原藏毛晋汲古阁,现存“台湾中央图书馆”,是一部残本。怡府收藏的本子是宋景定三年(1262年)修补本,同治八年,翁同龢从桂侍郎处得见,缺十卷,但却是宋印,即以20两银子够得。南宋浙江刻本《集韵》原藏钱曾处,被其誉为“巍然鲁殿灵光”之宝,是现存传世最早的《集韵》本子。同治四年,翁同龢得见此“惊人秘籍”,开价30两银子不售。次日跑到厂肆访求,又过了几日,终以34两银子易得此本。书中有“虞山钱曾遵王藏书”、“安乐堂读书记”等印。…………怡府藏书前后长达百余年,直至清咸丰十年明善堂主载垣为慈禧所杀,怡府不存,藏书逐渐散落出去。三十余年间,珍玩秘籍变卖殆尽,其中“宋版书籍多至数百种,皆卖于隆福寺三槐、同立诸书肆”。其实,山东杨绍和、常熟翁同龢、吴县潘祖荫、杭州朱学勤收集了许多怡府旧藏。流传的怡府藏书多数分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各大图书馆。上文提及的宋本《集韵》、《施注苏诗》、元本《农桑辑要》等现藏于上海图书馆。清抄本《三山郑菊三先生清隽集》、《宋贞士罗沧州先生集》等现藏南京图书馆。由于《影堂书目》部分残缺,无法明知怡府藏书的种类和数量,仅残存的5308种较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怡府书目》4500种尚多800余种。
转自韩梅《清宫<影堂陈设书目录>与怡府藏书》
【省去原文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