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从杂志上看到的。觉得很有道理就花了些时间摘录了一些。不过貌似有点多。比较重要的部分就用红色标注了一下。
……雍正是否合法即位,决定于康熙的遗嘱。如果有真正的康熙遗嘱的原件存在,是不是真相就会一目了然,就不需要再辩论了?
说实在的,康熙在世时还真有完整的遗嘱留世,而且对这一份遗嘱,任何人都没有异议。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康熙于乾清宫暖阁召集诸皇子、满汉大学士、九卿、詹事、科道等,发布一道谕旨,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并在结尾留下“若有遗诏,无非此言”的话语,称得上他本人提前留下的遗嘱。(……遗诏省略未录)
这份遗诏虽然真实性毋庸置疑,而且也透露了康熙皇帝的心声,但却没有明确地指定皇位继承人。所以,此遗诏虽可作重要参考,但却无法成为雍正合法继位的证据。
另一份遗诏是康熙的临终遗嘱,里面明确地指出了继承人。(……这个咱也不录入了。大家应该清楚。)这份由雍正、隆科多公开的最终遗嘱,主要内容与康熙生前自己公布的内容一致,而新增的内容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传位于皇四子。
……有学者马上提出异议,认为:一、无论北京还是台北所珍藏的康熙遗嘱,都是汉字部分清楚,而满文部分则有很多字迹被毁的地方,而且满文遗嘱中,都恰恰在“传位于皇四子”的最重要部分缺少了文字,这显然不是保管不当所致,而是雍正所为,有意隐藏真相。二、雍正自己亲口说过,康熙是“仓促之际一言而定大计”的,那么,何来这一长篇遗诏,显然这一遗诏是雍正及其手下捏造的。
这些异议不能不让我们再作思考。就第一点雍正故意毁坏满文遗嘱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将满汉合在一起颁发,却故意毁掉满文部分的文字,这怎么可能呢?当时的人不可能颁发一个残缺的遗诏。而退一万步讲,如果真是雍正作弊,那么,他既然可以篡改汉文遗诏,篡改满文遗诏又有何难?何必留这么一份容易引人怀疑的文件呢?这一点显然是不必要的。
第二点异议倒是有些道理,康熙临终前不可能自己写那么长的遗诏,古代许多帝王的临终遗诏都是由他人代写的。……康熙这一遗嘱不仅有隆科多、张廷玉的参与,而且可能是雍正过目的,因为当时雍正已经当了皇帝。但即便如此,我们只能说雍正参与了康熙临终遗诏的定稿,却还不能说雍正篡改遗诏。
……
现在说说笔者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康熙遗嘱是真实的,雍正是合法继位的。
……关于康熙的接班人,无论在当时还是日后的讨论研究中,其他皇子都没有份。我来论述允禵不可能成为接班人的原因:
一.许多人认为康熙以隆重的待遇让允禵出任大将军,这便是有意让他立军功后做自己的接班人。这种观点在五十七年允禵初任大将军时是可能实现的。当时允禵代父亲亲征,其规格之高无与伦比,所以也使他的同党允禩和允禟等人感到无比兴奋。……但这种好的苗头到康熙六十一年已有改变,先不说别人,即便他最好的同党允禟也说:“皇父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后难于安顿他。“这话从允禟嘴里说出,是很有分量证明允禵无法成为接班人的。
二.八皇子允禩曾广结党羽,谋皇太子之位,康熙的激烈反应表明对其结党的极端厌恶。这种态度表明,作为皇帝,康熙最不愿看到就是因为结党而成为皇帝的结果。因为如果那样,新皇帝会受制于原先拥立他的党羽,从而对大清江山不利。而允禵偏偏对此毫无察觉,不仅因为保护允禩而对康熙有过不敬的行为,而且此后仍然热衷结党。他本人虽有不敬而被他父亲原谅,但是康熙绝对不可能无视他与允禩允禟的结党行为。单凭这一点,允禵就很难成为皇权的接班人。
三.康熙在两次斥责允禩时,都曾提到允禩的身份,认为他以贝勒身份就想谋取太子之位,实为非分之想。康熙对等级名分是非常重视的。允禵虽被封为大将军,暂时有大将军王的名分,但康熙并没有真正晋封其王爵。允禵仍然是一个贝勒,莲郡王都不是,更比不上比郡王还高一级的亲王。
四.康熙五十六年,康熙皇帝已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发了一道“若有遗诏,无非此言“的长篇谕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有意让允禵接替自己,岂能不让其回京。皇帝及其接班人应处于总指挥官的位置,这是常人都熟知的道理,康熙岂能不知?而允禵远在边疆,康熙根本就不给他继位的机会。
在这一道只有两个选择项目的单项选择题中,雍正理所当然成为唯一的选项。
……
康熙作为清朝优秀的帝王,他所考虑最多的还是整个王朝的根本利益。在传位问题上,他也一定会以此为根本原则。相信这一中心点的设想不会有人反对。第一,接班人有处理好国家大事的能力;第二,接班人要有成为贤君的素质,应敬天法祖,不违背本朝以仁孝为本的治国理念,也不会因参与党争而在日后受制于有恩于他的臣子。
……
胤禛由一等公佟国维之女贵妃佟佳氏抚育。佟佳氏与康熙感情颇深,日常起居总在一起,胤禛也因此近水楼台先得月,很自然地得到康熙更多的亲近。所以,康熙自己说,别的皇子都是别人带大的,而胤禛却是自己抚养成人的,其宠爱非比寻常。反过来,胤禛也有更多机会熟悉康熙的心思和性情,有利于他日后的发展。
……随着胤禛年龄地增长,康熙有意识地让他经历一些事情,以便增长阅历,提高能力。
……
胤禛在羽翼未丰之时,将自己深深地藏起来。偶尔一露锋芒,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尔后马上收敛起来。他的心机应该说是相当深的,他对康熙的心理也是琢磨得最到位的,胤禛是擅长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的。他最看重与父皇的关系。……康熙夸四阿哥“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至诚。”
在维系兄弟间的关系上,胤禛尽量不偏不倚。……胤禛也低调做人。……胤禛从胤礽胤褆的教训中,还深深地理解了康熙以“孝”为做人根本的心理。胤礽幼年受宠,而成年后两次被废,除结党外,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孝所致。而胤褆失败的直接原因就是居心叵测,对弟弟不仁,对父亲不孝。,由此,胤禛时时以孝心融洽父子亲情。尤其在康熙晚年。胤禛侍恭更勤,使康熙甚感欣慰。
胤禛受命处理过一些事情,从中展示了他的政治主张及不凡才干。……
胤禛的生活作风也取得了康熙的认同。康熙一生不尚奢华,喜爱简洁,胤禛亦是如此。……
与胤禩集团相比,胤禛集团的规模固然要小得多,且因隐秘而不被外人重视,然而,胤禛集团却处处讲一个“实用”,在朝廷内外重要关节处把握着实权。……
……
最后,我们综合一下前文中的所有信息,从康熙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继位人的历史题目。首先,胤禛继位最有利于整个王朝的长远发展。其次,胤禛最适合康熙的另外两项传位基本原则:第一,胤禛有能力接替康熙的位置。……第二,在康熙眼中,胤禛是孝顺的,他与其他兄弟没有激烈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起码在康熙在世时)。……胤禛还给康熙留下了不结党的印象,他若上台,也不会受制于臣子。讲这些问题的关键处抓住了,康熙指定的继位人就必然是胤禛了,没有丝毫疑义。所以,胤禛争夺储君的行为虽然隐秘,但却是水到渠成地成为康熙心目中最合适的接班人。无论是康熙口头遗嘱还是书面遗嘱,都注定要指定胤禛为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