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传教士龚当信神父致本会爱梯埃尼·苏西埃(Etienen Souciet)神父的信
(1727年12月15日于广州)
……
朝廷全体祝贺皇后的册封
新皇帝登基两年以后,在他的嫔妃中选定一人为皇后。皇后是位出身显赫、立过大功的家族的满族公主。皇帝下达圣旨向全国公布了他的选择,在圣旨中,他赞扬了他所选择的皇后。本来应该举行盛大庆典的,但是皇帝为父守孝三年期未满,必须有所不同,所以没有大张旗鼓地庆祝。雍正三年阴历八月,皇帝守孝期满,负责处理此类庆典的礼部奏报皇上说,朝廷全体请求以深深的敬意来向皇上和皇后祝贺她的册封。皇上允准了,礼部决定阴历十月初六按照园家的礼仪规定举行庆典。 按照惯例,在此类庆典中,大臣们和朝廷命妇们必须去向皇帝和皇后祝贺,大臣们上午去向皇帝祝贺,夫人们下午去向皇后祝贺。某几个高级翰林负责起草这两份贺词。礼部收到这两份贺词后就着手准备庆典了。 阴历十月初六一早,就把一张桌子放在东边第一扇官门前(正小的大门只有为了皇帝或为了纪念他的祖宗的仪式才打开),在桌子四角放了四根柱子,四根柱子上放了一个穹形盖。这个可以移动的小空盖上了黄绸布和其他装饰品。预定的时间到了,在这张桌子上放一本非常干净的小书,上边写着给皇帝的贺词,写了来参加庆典的亲王们、大臣们及其他朝廷大臣们的姓名。某几个官员穿上了和他们的官职相符的官服,拾起这张盛装的桌子向前走。所有皇室亲王们和其他亲王们、公爵、伯爵及其他一等爵爷们已经根据他们的级别在前面排好了队,在内官的一扇门边等候着。其他一些大官们和朝廷的宰相们、一品翰林们、各部尚书及其他满汉文武官员们,所有的人都穿了最漂亮的礼服,按照其等级,依次跟在那张桌子后面走,好几样乐器奏出了很悦耳的音乐,尤其中国人听来更悦耳。宫内好多个地方都响起了鼓号声。队伍开始行进,走到午门时,亲王们和爵爷们和其他蜂拥着贺词的官员们会合在一起,王爷们走在队伍的前面。 他们一起走到接见大殿,他们从桌子上拿起那份折成小书样的贺词把它放在预先安排好的接见大殿中央的一张桌子上,所有的人都整齐有序地排着趴在皇帝宝座前跪拜,犹如皇帝已经坐在宝座上了,也就是说,每人按职位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他们跪下郑重其事地磕三次头,然后站起来,然后再跪下,再磕三次头,再站起来。 每个人又都寂静无声地回到原来位置,又重新奏乐,礼部所有总管告知在场的第一大太监,全体大臣恭候皇上出来坐上他的宝座。太监把话传给皇上,皇上出来登上他的宝座。两位预先指定的翰林马上走到桌子跟前,跪下磕了几个头,站起来。其中一位带着小本,清晰响亮地朗读全体大臣们对皇上的庄严祝贺。不长的贺词朗读完毕,两位翰林回到位子上,皇帝走下宝座回进内宫。 以上是朝廷大臣们祝贺皇帝册封皇后的贺词,根据中国人的礼规,男人们一般不当面向女人道贺,即使皇后也不例外。向皇帝祝贺过了,也就是向皇后祝贺过了。礼仪完了以后,王爷们和朝廷大臣们出了宫。当天下午,朝廷命妇们也举行了祝贺仪式。所有皇室的公主、各级福晋们、其他一品夫人们和我们上述各级大臣的夫人们到皇后宫中去祝贺。她们由一位女官领人宫内。由这位夫人主持仪式,她的作用相当于礼部主管。没有一位王爷、没有一位官员敢在这仪式上露面。当所有的夫人入了皇后的宫里以后,她的大太监就出来了。主持仪式的女官对他说:“我代表全体在场的人,恭敬地请皇后出来坐到她的宝座上。”她们没有把贺词写在—本类似祝贺皇帝的书上,她们递上一张特别的纸,上面还有许多装饰。皇后出来高高地坐在她的宝座上。 递上了那张纸以后,夫人们站起来,行了两个礼,然后跪下,只磕一个头。这是礼部预先规定的。她们站起来,按原来次序静静地站着目送皇后从宝座上下来进入内宫。 礼部规定所有夫人们祝贺过皇后以后,按惯例,她们应到皇帝的第二夫人那里去。她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她叫贵记(Quei—fei),其他好几位二等夫人只是简单地叫“妃”,只有一位皇后,一位贵妃。“贵”的意思是珍贵、高贵,以前称王妃,但是现在称二等妃子中的第一位。 “贵妃”意为皇帝的珍贵的妃子,是仅次于皇后的最得宠的妃子,有时比皇后更得宠。本来也要向贵妃祝贺,但是皇帝看了礼部几天前呈上的这次仪式的详细报告后,用朱笔批上:“朕同意你们的所有意见,只删除有关贵妃的仪式。”贵妃对皇帝的这个决定不是很高兴,但是皇上以此表示在这个国家里只有一位皇帝,一位皇后,他不愿意让女人们来左右他。(桐桐补注:传教士文中言雍正删减年妃的仪式,以示只有一个皇后这种说法不确,据乾隆言“皇考时册封敦肃皇贵妃为贵妃公主王妃命妇等俱曾行礼”,可见年氏册封为贵妃时,皇帝并未免去向其行礼,当然这很可能是指雍正元年十二月的册封,而非此时补行的册封仪,需要注意的是,补行册封仪式时年妃已经病重,根本不能成礼,所以即便皇帝有此举,也绝非传教士想当然的认为的那样。)仪式就是这样进行的。此外,来向皇上祝贺的全体王爷大臣们,无论从人数、身份、服装,尤其他们遵守的次序上,都是非常庄重的。他们从不争执位子,一切都早巳做好安排。每个官员都有他的位子。这个接见大殿铺了大块的大理石,让所有文武官员,老的、新的都知道他们应该站在哪个地方,他们的职位名称按次序用大字刻在这些大理石上。此外.这种祝贺仪式不适宜于欧洲类似的仪式。皇帝不一定连着好多天出来,也用不着勉强承受没完没了的、往往很乏味的祝贺。
皇后慷慨施舍高龄妇女
皇后受册封以后,按惯例,在全国向七十岁以上的妇女施舍。皇帝向各省总督下了旨,各省总督向各二三级城市的地方官员传达了皇帝的旨意。这是从上至下执行的过程。高龄妇女们被分成三种不众同的年龄段。第一年龄段是七十岁至八十岁,第二年龄段八十至九十岁,第三年龄段九十至一百岁,甚至一百岁以上。不同的年龄段,赏赐不同。主要是发几匹棉布、几斗米,年龄高,赐给的东西就多。 地方官员从总督那里领受了旨令,就把它抄写好贴在街口。高龄妇女们无论身份、条件如何,都领到了布匹和米。有的自己去领。有的是他们的家人带上她们居住区的地保或邻居的证明代她们去领。证明上注明了某个妇人,某氏人,住某地,多少年纪。高龄妇女们收到东西后用不着再出证明了。如果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查阅衙门的记录。一切费用都由皇上负担,由每年的地税中支出。每个城市的地方官在全县发放这次施舍,要注明接受皇后恩赐的高龄妇女的年龄、姓名的确切情况。他还要注明布匹、粮食、费用的确切数字。这一切要送交各省总督,总督再送交京城的赈济部,由此机构仔细审核是否有舞弊或错误,然后统计这项支出。 邸报提到了山东总督就此项工作向皇帝作的奏报及他向赈济部报的账。七十岁以上的妇女有98222人,八十岁以上的妇女有40894人,九十岁以上的妇女有3453人。仅仅在一个省里,尤其在山东省,就有那么多如此高龄的妇女,在欧洲真是难以相信的。而且还有一些以前做过官或现在正在职的官员人家的妇女,她们不愿意在此列,羞于留下她们的姓氏,羞于去领受这笔主要是给穷人的施舍。如果把这些妇女加进友,这数目就远远不止于此了。但是这数目对于周游中国的传教士来说是不足为奇的。传教士们本身就了解中国人口众多,一般说,中同人节衣缩食的消耗量足够欧洲人吃很久。 高龄妇女的数目极其庞大,怎么来设想皇帝的这一大笔施舍呢?仅以山东省为例,七十岁以上妇女每人两个埃居,八十岁以上的妇女每人三个埃居,九十岁以上的妇女每人四个埃居,这已经是最起码的数了,因为九十岁以上的妇女得到的相当于四盎司银子,大约二十法郎,除山东省的这笔支出以外,中国还有其他十三个省也同样要支出这么多,在辽东可以看到这次施舍确是朝廷给的。 以上说的是新皇后给年纪大的妇女的恩赐。皇帝从他登基元年开始,就规定给三个年龄段的老人类似的赏赐。这方面,皇帝和皇后做出了尊老的榜样。这种对老人的尊敬在中国还不止于此。当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活到百岁,无论贫富,都要给他在家门前立一个类似凯旋门的牌坊,或者—块石碑,上边刻一些颂扬他们的文字,费用由皇帝负担。如果有—个人该处死,仅仅因为他要养活年迈的父母就可被免除一死。……
节录自:《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 Ⅲ》68 耶稣会传教士龚当信神父致本会爱梯埃尼·苏西埃(Etienen Souciet)神父的信 页242-246